您现在的位置:去伪求真 > 史海钩沉
宋庆龄情系少年儿童
日期:2022-06-02   来源:人民政协报  作者:周惠斌

原标题:宋庆龄情系少年儿童

 1.jpg

宋庆龄和少年儿童在一起

 2.jpg

宋庆龄为《儿童时代》题词(16.8×31厘米)

  新中国成立后,宋庆龄除参加国务活动外,始终关心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将大量时间和精力集中投入到少年儿童的文化、教育、卫生和福利事业中,兑现了她“与儿童结缘一生”的诺言,被誉为中国千千万万孩子的“母亲”。

  宋庆龄和少年儿童在一起

  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鉴于国内优秀儿童书刊极为匮乏,中国福利会的前身“中国福利基金会”在宋庆龄的领导下,积极筹办一份属于儿童的刊物。

  1950年4月1日,新中国第一份综合性少儿期刊《儿童时代》在上海问世。宋庆龄亲笔题写刊名,撰写创刊词:“过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里,许多小朋友得不到温暖的保护,充分的营养和文化教育,他们在悲惨的黑暗的环境中流浪与挣扎。现在,全国大陆基本上已获得解放,太阳光已照耀到每个人身上,民主的新鲜空气,充满在每个角落,使小朋友们自由地、活泼地创造新的时代。《儿童时代》的刊行,便是在给儿童指示正确的道路,启发他们的思想,使他们走向光明灿烂的境地。”宋庆龄还为刊物拟定了英文名字Children's Epoch,意为儿童们的新时代和新纪元,寄寓了她对儿童——祖国未来的殷切期望,希望它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祖国的花朵,都能幸福地奔向新时代。

  《儿童时代》融文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互动性于一体,以“要为儿童提供精神食粮”为指导思想,自创刊以后,宋庆龄多次为它题词、撰文,精心培育和呵护这朵芬芳的“小红花”,使之成为一代又一代孩子们成长历程中最亲密的朋友和伙伴。

  1958年4月26日,为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宋庆龄在《儿童时代》6月号上题词:“新中国的儿童是幸福的。这幸福是你们的长辈用血汗创造出来的。你们绝不能满足于享福,要用你们的劳动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幸福!”1978年春,停刊12年之久的《儿童时代》复刊,宋庆龄欣然命笔,撰写了文章《祝贺〈儿童时代〉复刊》,刊登在《人民日报》上,并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

  1981年5月,宋庆龄在病榻上完成了她生命中的最后一篇文章《愿小树苗健康成长》,庆祝即将到来的“六一”国际儿童节:“可爱的孩子们,每当我想到你们,眼前就浮现出那些充满生机的小树苗。你们像小树苗一样,柔软的枝条,嫩绿的叶子,在肥沃的土地上扎根,在和煦的阳光下成长……”然而,当文章在6月1日出版的《儿童时代》上发表时,宋庆龄已溘然长逝,令千万读者哀痛不已。

  乐为“花朵”题词写贺信

  宋庆龄一生为少年儿童的文化、教育、卫生和福利事业倾注了满腔热忱和深厚感情。1950年6月1日,宋庆龄在《解放日报》上为新中国第一个国际儿童节题词:“保护儿童的权利,是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必需条件。”

  创办于1922年的《小朋友》杂志,是我国少儿读物中出版时间最长、出版期数最多的刊物,1953年改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前夕,宋庆龄为该刊题写刊名“小朋友”三字,同时题词:“对孩子们进行社会主义品德教育,鼓励他们从小锻炼好身体,学习文化科学知识,长大成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1979年“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临之际,宋庆龄在5月30日给天津市少年儿童亲笔书写贺信:“天津市全体少年儿童:你们好!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的时候,祝你们身体好,学习好!……你们在新时期新长征中,一定要勤奋学习文化科学知识,遵守纪律,热爱劳动,练好身体,成长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革命事业接班人……希望你们在今年的‘六一’节日里,过得更愉快,更幸福!”表达了她对祖国花朵的关爱和期望,并寄赠书籍,表示节日的问候和祝贺。数月后的国庆前夕,共青团天津市塘沽区委代表全区青少年,给宋庆龄写了一封信,请她为该区纪念少先队建队30周年活动题词。收到信件后,宋庆龄在10月8日欣然题词:“少先队建立30周年的日子里,祝孩子们身体好,学习好,很好地成长为又红又专的革命接班人。”

  1980年,宋庆龄为《中国儿童》创刊号题词:“愿孩子们勤奋学习,锻炼身体,光辉的未来属于你们。”同年6月,宋庆龄还为《天津—成都少年儿童美术书法作品展览》题写贺词:“我国书法是传统艺术之一,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声誉。少年儿童要练好字,继承这一艺术并创造新书体和新书风。通过《天津—成都少年儿童美术书法作品展览》,使书法艺术活动在你们之中广泛开展,后继有人。”题词寄托了她对全国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和文化教育无微不至的关怀。

  1981年暮春,宋庆龄已然重病缠身,但依然关心着少年儿童的成长,她的文章《更好地为下一代着想》,发表在5月2日的《人民日报》上。5月14日上午,也即她逝世前的15天,她在病床上,为即将到来的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报告会发去贺信:“我不能前去参加这次大会,但我关怀热爱儿童和少年的心和你们一起跳动……”慈母般的舐犊之情跃于纸端。

  (作者系上海市崇明区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编辑 张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