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毛泽东读书学习的辩证性
毛泽东在书写。
毛泽东十分喜欢读书,他曾经说过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一生都在坚持读书学习,读书学习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毛泽东的读书学习生活,不仅为人们树立了伟人精神和品德的榜样,同时也给人们诸多的启示。
读书目的:理想性与实用性相统一
读书先立志,毛泽东主张读书首先要树立崇高的理想目标。少年时毛泽东读了《盛世危言》,对里面的一句话印象十分深刻:“呜呼,中国其将亡矣。”面对国家的生死存亡,毛泽东感到十分痛心,于是他决定离开韶山前去湘乡县学习。在临别时,他给父亲留了一首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在东山学堂学习《世界英雄豪杰传》,毛泽东十分钦佩拿破仑、华盛顿等人,他认为在中国也应该有这样的人,中华民族每一个人都应该为了国家的振兴而努力奋斗。为了表达自己的这种理想信念,他给自己取了一个新的名字“子任”,即把天下存亡当作自己的责任。在毛泽东读书的过程中,他意识到国家的危难,也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救国救民于水火之中的这种责任感深深激发了他求学的愿望,这种意愿不再是从前为了从书中获取乐趣而读书,而是升华为为了振兴祖国而读书。
毛泽东不仅自己确立崇高的理想目标,同时也教育他的子女要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1964年,毛泽东写信给远在苏联求学的毛岸青,希望他认真学习,将来学有所成之后回国为人民服务。他对自己的儿媳教育也是如此,他让刘思齐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去,叮嘱她要少一些女儿气,多一点男子气概,为这个社会做一番事业。
1937年,陈云对毛泽东谈到,由于没有经验,所以教条主义统治中央时自己也曾经犯过错误。毛泽东却不赞同他的说法,认为不是经验的原因,而是没有掌握真正的方法。后来毛泽东读了斯大林的《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毛泽东认识到因为离开了辩证唯物论来分析问题,所以才会导致犯这些错误。那什么样的思想方法是正确的呢?毛泽东总结为四个大字:实事求是。那就是重视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并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相结合。
读书内容:广博性与专门性相统一
毛泽东常说:“一个人的知识面要宽一些,当你的学识足够渊博的时候,你就似站在了山巅之上,可以看见很远的地方;但是如果学识不够,那就只能在暗沟里摸爬滚打,十分艰难。”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毛泽东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各种各样的书籍,囊括了马列、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自然科学、古典小说、诗词等等,包含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刚到湖南省图书馆的时候,毛泽东还没有见过这么多的书,所以他被这里深深地吸引了,在这里他学习了很多的知识,包括世界史、哲学、文学著作等等。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的时候,毛泽东接触到了第一本马列著作《共产党宣言》,这对当时的毛泽东影响十分大,在这种兴趣推动下他阅读了大量马列著作。
在湖南一师时,毛泽东只想学习社会科学,因为当时他迫切想要找到救国救民的真理。随着年龄增长和思想的成熟,毛泽东对改造社会的途径开始发生转变。在读到斯宾塞的《群学肄言》的时候,书中将科学进行分类,认为数理化揭示了自然界不同领域的变化及其规律,生物、博物学则教人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寻找事物内部的联系。毛泽东读了之后,深深感触到要想研究社会科学,就应该以自然科学为基础,掌握自然科学的方法。他开始意识到知识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如果没有自然科学基础、社会科学知识,那么其知识的掌握就会缺乏深度与广度。
毛泽东不但自己学习自然科学,还组织领导党内的同志一起来学习。1940年,延安成立了自然科学研究会,毛泽东说:“自然科学是人们争取自由的一种武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里也包含着自然科学,所以大家要多学习自然科学,这样才能掌握真本领。”在日理万机之余,毛泽东阅读了《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科学大纲》,在毛泽东的引导下,党内的同志也认真研读自然科学,学习蔚然成风。
读书方法:现实性与能动性相统一
毛泽东的大智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其独特的读书学习方法。和普通人一样,毛泽东读书也会面临时间不足、书本知识的转化运用等问题。毛泽东摆脱时间的限制,常常巧妙地挤出时间学习,获得了更多的读书时间;同时他也不是死读书,阅读时有思考,是有辨别、批判的阅读;他不但重视理论学习,同时也非常注重实际实践,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
1935年以后,毛泽东肩负重要领导任务,工作十分繁忙,时间十分宝贵。但是他仍然挤出很多时间来读书。据毛泽东的图书管理员逄先知回忆:“毛泽东是一个读书不知疲倦的人。他在阅读的时候常常废寝忘食,不分昼夜地阅读,所以他的睡眠时间很少,他几乎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拿来读书了。”毛泽东的秘书林克谈到毛泽东如何挤时间学习的时候也是十分动容:他的客厅、卧室、洗漱间都摆了书,他时常在睡觉前、起床后、吃饭前、吃饭后、休息时都在阅读。在外出工作的时候,他也要带上几箱书,在火车上、在轮船上、在飞机上阅读,哪怕只有一点点时间都要加以利用。
毛泽东喜欢读书,他十分注重把学与思结合起来。在湖南一师读书的时候,毛泽东养成了“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他在看书的时候要对书中的内容进行圈点、勾画,同时在书的上、下、侧边、段里行间写下批注,这些批注大多是对原文的总结、概括、联想等。对书中说法十分赞同的时候,他会批注上“此论甚精”“言之成理”;对于有些语句则批注“不通”“荒谬”或者“陋濡”之说也。毛泽东常引用孟子的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他认为不能对书中所讲的内容全部盲信盲从,要学会独立思考,加以分析。
毛泽东在《讲堂录》中谈道:“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1917年夏天,毛泽东和萧子升决定用暑假的时间进行游学。他们身不带分文,学着叫化子靠乞讨沿途旅行,他认为这样才能从社会底层来观察社会,才能看到平日所不曾看见的,体会到人情世态。这次游学的经历使他意识到弄清中国具体国情的重要性,所以在1919年送大量新民学会成员留法勤工俭学时,毛泽东却坚持留在国内,要对中国“加以实地的调查研究”。
(摘编自《党史博采》(下)2021年第2期)
(编辑 张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