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五里桥谈判:叩开北平和平解放的大门
在北京市朝阳区常营回族乡东高路东侧“万亩大造林”里,坐落着“北平和平解放五里桥谈判纪念碑”。70多年前,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主要领导与国民党傅作义部代表,正是在纪念碑附近的五里桥村张家大院里,就北平和平解放问题进行了重要谈判。从1948年底至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谈判先后进行了三次,最后一次就是五里桥谈判。经过两天富有成效的谈判,傅作义决定顺应历史潮流放下武器,接受人民解放军的改编。从此,解放军彻底叩开了北平和平解放的大门。
1948年11月,辽沈战役已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淮海战役正打得如火如荼。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在全面分析全国战场形势和敌我实力对比后,决定立即发起平津战役,力求通过“军事攻势与政治攻势并举”的方针来解决国民党军傅作义部,最终实现整个华北的解放。总体策略上,我军边打边谈,在施加军事压力的同时,逐步开展对傅作义部的政治谈判,力争通过和平方式解放北平和天津。12月中旬,徘徊不前的傅作义派代表与我军进行了试探性接触,因其提出了较为苛刻的条件,未展现出和平的诚意,第一次谈判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12月底,人民解放军接连攻克新保安、张家口等重要城镇,解放平津乃至整个华北只是时间问题。在战局对解放军极为有利的情况下,1949年1月8日、9日,解放军代表分两次与傅作义部代表在天津蓟县进行了第二次谈判。解放军要求和平接管北平和天津,接收傅作义部的军队,并要求傅作义14日前给予答复。此后,傅作义迟迟未予回应,人民解放军遂于1月14日上午10时发起对天津的总攻,经过29个小时的激战,全歼天津国民党守军13万人。
天津解放后,北平成了一座孤城,完全处在解放军严密包围中,傅作义已经没有了讨价还价的筹码。于是,他派出和谈代表来到位于北平东部的五里桥村,与解放军代表进行第三次谈判,地点就选在村里的张家大院。张家大院由几个四合院组成,每个院子都有走廊、石头台阶,房子是双层方挑檐,青砖灰瓦。之所以选择这里,一是这里的条件和规格在当时来说都比较好,能够展现出和谈的诚意;二是出于保密考虑,这里比较隐蔽,不容易被外界发现;三是张家大院距离北平城和位于通县的平津战役前线指挥部都较近,便于双方人员往来。
早在谈判开始前,北平城内的地下党组织就通过多种渠道,秘密接触傅作义部人员,积极做工作,及时掌握傅部的动态。1月15日,谈判正式开始,参加谈判的解放军领导有罗荣桓、聂荣臻等,傅作义方代表有邓宝珊和周北峰等。双方就北平国民党军队开出城外指定地点进行改编方案、华北“剿总”和部队团以上军官的安排原则、北平国民党军政机构的接收办法等问题初步达成协议。1月19日,双方代表根据在五里桥签订的协议,逐条具体化,并将协议正文增补为18条,附件4条,共22条,报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修改后,作为正式协议。21日,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代表苏静和傅作义部代表王克俊、崔载之分别在《关于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议》上签字。22日,傅作义在协议上签字,并发表广播讲话,正式对外公布了北平和平解放实施协议的条文。1月31日,解放军入城接管防务,北平宣告和平解放。
五里桥谈判达成基本协议,实现北平和平解放,展现了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将政治攻势和军事斗争巧妙结合的战争艺术和战略智慧,既收编了具有相当实力的傅作义部,又保护了200万北平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大量的文化古迹,使北平这座历史古城免遭战火,为新中国首都的建立和建设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张家大院的一部分分给了农民,一部分用作五里桥小学校舍,还有一部分被生产队征用为办公室和库房。后来大院拆除,1977年在原址上兴建起服装厂。2010年,原址周边被划定为北京地铁6号线车辆段用地,所有建筑均被拆除。随后,在原址东侧修建了“北平和平解放五里桥谈判纪念碑”,用来纪念那段峥嵘岁月。
(摘自2022年2月10日《中国国防报》)
(编辑 张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