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抗战烽火中的国立艺专
在云南昆明滇池东岸,曾有着滇池重要的古渡口,现新建成一个“国立艺专旧址公园”,同时,也揭开了一段尘封了80多年的往事,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在昆明的日子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月,日军入侵上海,杭州危急。已创办10年的全国最高艺术学院——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奉命撤离,由校长林风眠、滕固,教师潘天寿、吴弗之、张振铎,学生赵无极、朱德群、彦涵等率领全校师生200余人,由浙赣入湖湘奉命至沅陵,与正在内迁途中的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合并称艺术专科学校,简称国立艺专。
国立艺专在抗日烽火中辗转流离,一路西迁,于1939年2月陆续抵达昆明,在昆明城区办学近一年后,因当时西南联合大学已经早些迁来在昆明办学,再加上日军飞机经常空袭昆明,为了分散资源和保障师生安全,以及教学场地的考虑,决定把艺专搬迁到昆明郊区30多公里外的呈贡县(现为晋宁区)滇池边上的安江村,借本村地藏寺、玉皇阁、土主庙、大佛寺、观音寺、龙王寺、清真寺作各系教室。教授、师生则分散借居在民房。课余深入民间宣传抗战,播撒教育种子,并由学生刘鸿达等人举办安江民众夜校,免费教育当地失学儿童。当地居民称之为国立艺术大学,传颂该校给晋宁带来了灵气。
国立艺专在安江古渡玉皇阁办学的一年里,先后有30多名教师和300多名师生来到晋宁,对于这些冒着战火来自天南地北的学子来说,安江村已经是难得的“圣地”了。在这里,教学活动有序恢复,公共课程开设了美术史、艺术理论、外语等,专业课开设了国画课、人体画课、文学课等,学校还有图书馆、医务室,学生生活得到了保障。
来到地处偏僻封建传统浓厚的农村,西画组仍按课程开设“人体画”课程。当时,最大的难题是寻找裸体模特。教师们在村子里寻找并说服当地男女前来当人体模特。吴冠中在《安江村》一文中回忆说:“在杭州时,招裸体模特儿只需登个小广告,应聘者甚众。迁至湖南沅陵及昆明上课,为模特儿问题就费过很大周折,不能挑三拣四了,只要有人肯干就不容易。今年内搬至安江村,情况更困难,女的暂时先穿短裤,将裤脚尽量卷高些,以后由女同学步步做说服工作,男的较为大方。须知,课室是设在大庙里,我们当着菩萨的面画赤裸裸的男女,情况既尴尬又严峻,最后校方只得设法用木板、布幕之类将菩萨封闭起来。搞现代派,毕加索与城隍庙也许情投意合,但我们又不肯放弃裸体的写实基本功,安江村的佛寺被强迫做了巴黎的蒙马特,而其时昆明还在日机轰炸的威胁下度日。特殊的时代,特殊的环境,特殊的心态。”
这期间,艺专师生还创作了大量以滇池山水、田园风光、渔民生产生活为题材的美术作品,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村民认为的这些“灵气”来源于艺专的创始人蔡元培之美育思想,而为先后执掌南北两校艺专的林风眠所充实,发扬而形成的一种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学风。所到之处皆弥漫着一种浓厚的为民族兴亡而奋斗的正气和学习气氛。
中共云南省委运用“读书会”形式与国立艺专进步学生接触,在艺专成立了名为“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的基层组织。1940年8月,上级党组织从“民先”中秘密吸收学生陈明、李玄剑、谭兴铮3人参加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共国立艺专支部,以陈明为支部书记。这是学校历史上第一个中共地下党支部。
艺专在昆明办学期间,还创作了校歌,成为延续至今的中国美术学院校歌。他们还联合云南大学、西南联大成立了“中华全国木刻抗敌分会”,利用木刻唤醒、鼓舞民众投身抗战。先后举办画展6次,创作出大量以抗战为主题的现实主义作品,使抗战艺术更加绚丽多彩。
1940年8月6日,日军攻占越南海防,一时云南防务告急。教育部即电令在昆的国立院校做迁校准备,于是,国立艺专于1940年迁往四川璧山县。1941年,国立艺专再次迁至重庆沙坪坝的磐溪。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立艺专于1946迁往杭州,完成历史使命,此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分开办学,之后几十年屡易校名,分别是现在的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的前身。
虽然时间不长,但国立艺专在昆明期间的教学及艺术活动,是云南抗战艺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国立艺专师生为延续中华民族文化艺术薪火传承的爱国情怀,国立艺专与这个滇池边的渔村结下了一段奇缘,潘天寿、吴冠中、董希文、张权等一大批中国艺术泰斗、巨匠在此留下了足迹和身影,其艺术创作由此启程,艺术家们在此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吴冠中在1978年6月13日探访安江村的日记中写道:“我仿佛回到了童年的故乡,向父老们探问自己的家……”国立艺专旧址以名人名士为历史脉络的文化、艺术资源显现了其鲜明的独特魅力。
(编辑 张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