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去伪求真 > 史海钩沉
张爱萍为建设人民海军广集人才
日期:2023-05-04   来源:人民政协报  作者:郑学富

渡江战役前夕,中共中央决定由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筹建人民海军,并任命张爱萍为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49年4月23日,张爱萍在江苏省泰县白马庙乡境内的第三野战军东路渡江作战指挥部,正式宣告成立人民海军。

海军是技术性强的现代化军种,组建海军,必须要有懂得海军建设、管理、训练、武器使用、舰船驾驶、维修和航海经验等方面的人才。

张爱萍不拘一格,大量招募和使用原海军人才,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在一年时间里,建立起一支具有较强战斗能力的人民海军部队。

制定33字方针

张爱萍于1949年4月23日夜带领13名筹建人员连夜渡过长江,于次日上午抵达江阴城,进驻原国民党江阴要塞司令部,开始组建人民海军。当时,新组建的人民海军部队成员主要是两个部分:大部分是从解放军陆军部队选调来的。这部分人经过长期革命战争的考验,对党的事业忠诚,具有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作风,但普遍文化程度偏低,不懂得海军的知识、技术;另一部分是起义、投诚的原海军官兵,成分较为复杂。这部分人有海军知识、技术,有的人还有较长时期的海上工作经验,但其中的大部分对中国共产党尚不够了解,对解放军的性质、宗旨和优良的传统、作风,也缺乏应有的认识。用张爱萍的话来说,按照一个德才兼备的海军战士的标准,这两部分人都不合要求,都是“跛子”:“建设合格的人民海军,第一个课题就是大家齐心协力医‘跛子’。”经过深思熟虑,张爱萍制定了一个33字方针:在共产党领导下,以人民解放军陆军为基础,团结原海军人员,共同建设人民海军。

随着解放大军南进,张爱萍率领海军机关住进苏州西跨塘。他成立了8个接管组,分赴镇江、南京等地接收国民党海军起义部队。在工作中,张爱萍发现,有些同志对国民党起义人员仍旧用“国民党”或“旧海军人员”来称呼,很容易在思想上造成距离,感情上产生隔阂。经过思考,张爱萍确定了一种叫法,对于出身于国民党海军、加入人民解放军的官兵,要避开“国民党”或“旧”的字样,一律称之为“原海军人员”“原海军同志”。这种称呼在首长讲话和公文行文中使用后,很快被广大海军指战员接受,“原海军同志”更是理解首长的良苦用心,感到说不出的温暖、亲切。

良材必举

上海解放后,张爱萍立即带领海军机关进驻上海市武昌路9号原国民党海军补给总站。当时,三野首长已明确表示:海军要配合陆军部队作战,解放沿海岛屿。张爱萍一面召开党委会研究办法,一面与起义人员座谈、交谈,征求他们的意见。

其间,张爱萍还特别抽出时间拜会了林遵。会谈中,张爱萍称赞他率部起义的壮举,并代表华东海军向他表示欢迎,并听取了林遵对于组建海军的意见和建议。为协调国民党起义舰队对人民海军组建工作的支持,在南京,张爱萍将接管国民党海军情况向时任二野司令员兼南京市市长的刘伯承进行了汇报,并请刘伯承接见了林遵等人。刘伯承在接见谈话中,主动提出请林遵等人协同组建人民海军,使林遵等深受感动。

张爱萍从金声(中共地下党员,曾任国民党海军总司令部办公厅少将主任,为我党我军多次提供重要情报,并策动国民党部分部队的起义;上海解放后,奉命协助张爱萍创建海军)处得知:国民党海军在撤离上海时,不少正直的爱国之士毅然脱离了海军,隐蔽身份留了下来。这批人大多分散在上海各个角落,或躲到了外地,青岛、福州、广州等几个海军基地都有这种情况。还有一批国民党海军的元老,他们正统观念强、技术精湛、经验丰富,只是年事已高,大都在福州休息。张爱萍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即召开了临时党委会,决定从国民党海军旧部人员中招贤纳士。

1949年6月12日,华东海军发布了两则通告:一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区海军司令部、政治部通告(人字第一号)》,另一则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区司令部登记国民党海军人员办事处通告(登字第一号)》。短时间内,投身到人民海军来的“原海军人员”已达近5000人。专业齐全,各层次官兵都有,可谓人才济济。

在金声的推荐下,张爱萍登门到上海四川北路曾国晟住处,请他出山担任华东海军主管后勤的副司令员兼舰船修缮委员会主任。张爱萍和曾国晟促膝谈心,研究修理舰船和征集购置舰船等事宜。曾国晟都提出意见和建议,后被张爱萍采纳和实施。

张爱萍曾从原国民党海军军阶较高、有专长的人中选定了几位,作为军区海军首长和机关的顾问,后在征求了林遵的意见后,又决定把人数扩大,成立一个咨询机构,名为“华东军区海军研究委员会”。研究委员会成立以后,组织上对研究员做到了充分信任,有职有权。生活上,他们均享受高级干部的待遇。在当时经济形势相当紧张的情况下,不仅对他们实行薪金制,还给研究委员会配专车。工作上,放手发挥他们的专长。张爱萍经常和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袁也烈带着各种问题到研究委员会向委员请教,并委托林遵带着有关课题来研究委员会磋商,“几乎每次都能带着答案满意而归”。

张爱萍还在金声的陪同下,登门拜访原海军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徐时辅,任命他为司令部训练处副处长兼职教育科长。

知人善任

林遵、曾国晟、徐时辅等在张爱萍的领导下不负厚望,很快投入了人民海军的建设工作。曾国晟在张爱萍的领导下很快筹集20多个作战平台。到1950年5月,上海地区的修造船厂共装修大小舰船150余艘次,有力地保证了部队作战、训练的需要,为华东海军第一支战舰编队的组建建立了功勋。曾国晟综合使用修船厂、研究所的力量,有效地克服了零配件不足、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又按照张爱萍“变废为利、扬长避短、陈船利炮”的思路,采取将舱隔缩小,加装陆地用的榴弹炮、高射炮、反坦克炮、高射机枪以及苏式舰炮的办法,将55艘商船改成了军用舰船。

为了加速人才培养,经中共中央军委批准,于8月中旬组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海军学校,张爱萍亲任校长兼政委。9月14日,海校正式开学。按照计划,组织原海军人员学习社会发展简史,进行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等思想政治理论和解放军优良传统教育;对从陆军调入的指战员,主要突击进行海军知识和技术、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掌握舰艇出海急需的专业技术。徐时辅在张爱萍的鼓励支持下,大胆创新,针对时间紧、学员文化低的特点,提出了一个先学“怎么做”,后讲“为什么”的“突训”方案,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加之广泛开展原、新海军的同志“结成对子”,互帮互学,培训学习进展顺利,学员进步很快。通过不到3个月的“突训”,11月8日,第一批学员培训结业。根据张爱萍的建议,上级批准在舰艇上建立政治委员制度:政委为舰上的最高领导,决定舰艇行止及作战决定等重大行动;航行操作、训练等行政与技术性的工作,则由舰长、艇长决定;除明确权限范围外,还要求正副职都要严格按照条令、规章办事,互相尊重、紧密团结。

仅用一年时间,实现从无到有

1949年8月28日下午4时,毛泽东在中南海怀仁堂接见了张爱萍、林遵等人。张爱萍向毛泽东简要汇报了人民海军的组建情况,并介绍了国民党海军起义人员在其中所作的贡献。毛泽东听了高兴地说:新老同志要团结,相互学习,共同为建设人民海军而奋斗。毛泽东的接见,让林遵等人十分感动,他们一致表示,一定为人民海军的建设竭尽全力。1949年9月15日,经毛泽东批准,林遵正式出任华东军区海军第一副司令员。

1950年4月23日,在南京长江草鞋峡江面举行了华东军区海军一周年生日庆典暨舰艇命名典礼。当时获得命名的战斗舰艇有51艘,登陆舰艇52艘,辅助船31艘。9时,华东军区海军第一副司令员林遵宣布“庆祝华东军区海军建军一周年暨军舰命名授旗典礼”开始,顿时,江面所有的战舰同时拉响了汽笛。张爱萍致开幕词后,华东军区海军副司令员袁也烈宣读中央军委对各舰的命名,张爱萍将命名状、解放军军旗(代海军旗)、舰首旗、舰长旗,郑重地授予各舰舰长、政治委员。张爱萍带领全体官兵庄严宣誓。粟裕、刘道生、江渭清分别代表各方致词。他们热情洋溢的讲话不时被热烈的掌声打断。

(作者系山东省文史研究者)

(编辑 张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