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去伪求真 > 史海钩沉
临汾战役“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大胜利”
——临汾解放烈士纪念碑碑文敬读
日期:2023-05-06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肖振国

临汾解放烈士纪念碑位于山西省临汾烈士陵园,总高24.8米,碑身用7200块剁石砌垒,象征为临汾解放捐躯的7200名先烈;72根立柱,代表解放临汾的72个昼夜。纪念碑基座进深各十丈,用20根柱石托起碑座,碑座周围四组浮雕,展现临汾战役过程。碑身南面“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鎏金大字由朱德题写,东侧“为人民利益而死无上光荣”是临汾战役总指挥徐向前题写,北侧为山西省原省委书记陶鲁笳题写的“烈士壮志换来新天”,西侧为山西省原省长王世英题写的“勇冠三军,气盖一世,抗日寇,歼顽敌,热血铸成胜利;汾流聚秀,姑射垂青,为和平,争自由,英雄造福社会”。碑身上部设解放纪念徽,顶部竖立五星红旗。同时,碑座下仿临汾鼓楼门洞,内有小碑,四面镌刻毛泽东和徐向前关于临汾战役的评述、临汾攻坚战政治工作总结节选、临汾市委市政府撰写的烈士纪念碑碑文。碑文如下:

临汾史称平阳,为帝尧古都。地处晋南,北达幽并,南通秦蜀,自古乃兵家必争之重镇。古城墙高壕深,易守难攻,素有卧牛城之说。一九四八年,徐向前元帅率人民解放军发动临汾战役,历经七十二昼夜,浴血奋战,全歼顽敌,创攻坚战之典范。为慰籍捐躯将士,近供奉帝尧宝地,兴建烈士陵园。

一九五八年,时逢临汾解放十周年之际,建树纪念碑。历经三十余载。风吹雨淋,基座下沉,碑体裂缝,表皮脱落,岌岌可危。对此,社会各界备为关注,联合倡议重建丰碑,慰籍先烈,昭示后人。市委、市政府顺应民意,筹划重建,发动捐募,平阳民众、尧舜后裔。缅怀先烈功绩,纷纷解囊助资,共筹款二百万元,于一九九六年五月十七日动工,历时一年,铸成新碑。

新碑为砼结构,花岗岩装饰,计用水泥五百吨,钢材三十五吨,砂石四千吨,汉白玉三十五立方,花岗岩八十立方。碑高二十四点八米,由基座、台基、框架、碑座、碑身五部分组成,其中,碑座四周浮雕面积一百平方米,在全国英雄纪念碑中有独特风格。为攻坚精神之象征,必将激励临汾人民。为实现现代化建设而奋斗。

中共临汾市委

临汾市人民政府

公元一九九七年五月十七日

碑文以精练的语言记录了临汾战役的历史,客观记述了纪念碑修建和重建的过程,充分表现了临汾人民对革命先烈的崇高敬意,读来令人肃然起敬,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之情油然而生。

出马就遇到了一个“硬核桃”

1947年12月27日,运城解放后,临汾成为晋南敌人盘踞的孤城。攻克临汾,对配合西北战场作战、孤立晋中和太原的国民党守军意义重大。临汾是军事重镇,地势内高外低,黄土垒砌的城墙,面如牛背倾斜而上,墙高14米,厚10到30米,城周长10公里,墙上能并行两辆卡车;城外的东关,是商业繁华区,城墙与临汾主城相当,周长3公里多,与主城形成完整的防御体系。解放战争时期,敌人为固守临汾,四处抓丁、抢粮,依托村庄、高地、碉堡和壕沟,在城外组成四道环形防线。特别是凭借临汾城墙,修建了城内外相通的暗道、集团工事、炮兵阵地和城墙火力相互交叉、纵深坚固的防御体系。据此,敌人扬言临汾是打不破的铜墙铁壁,妄图死守待援,顽抗到底。面对这个“硬核桃”,1948年3月7日至5月17日,晋冀鲁豫军区第八纵队、第十三纵队及太岳军区、吕梁军区等部队,在徐向前统一指挥下,历时72天,歼敌2.4万余人,锻炼出攻坚的兵团,降伏了卧牛城,解放了全晋南。

用挖坑道的办法攻打临汾,非打下不可

临汾战役是晋冀鲁豫军区开展的较大城市的攻坚战。由于我军部队新、装备差,缺乏攻坚经验,扫清外围据点后,我军集中兵力,先打东关,控制外壕,以坑道爆破作为破城主要手段。其间,敌我双方都用堑壕作战,地堡对地堡,坑道对坑道,每一据点每方土地均反复争夺,敌第三十旅在各次争夺战中消耗殆尽。为粉碎敌人反坑道战术,我军加强组织,指战员和矿工都参加坑道作业;器材缺乏,受地形限制,战士就用手指、瓦碴抠土,用胸膛、肚子顶着镰刀挖土,用胸部、脊背拖土,血汗浸入泥土毫无怨言;设听音哨与敌人随时对听、对挖、对炸,紧张到极点。首创“破城主坑道+掩护坑道”“地上交通壕+壕下坑道”等战法,大显威力。到5月16日,在地面部队掩护下,我军挖掘的15条破城主坑道和40多条掩护坑道,被敌人炸毁10多次,仅剩两条各长110米的坑道,一条装1万多斤炸药,一条装6000斤炸药。5月17日19时,坑道爆破成功,城墙炸开两处三四十米宽的缺口,扫清了登城的障碍。

坚持最后五分钟

临汾战役残酷、持久且规模宏大。天上,敌机不断轰炸我军阵地和交通线;地面,敌人施用毒气和燃烧弹,对我军造成极大威胁;地下,坑道斗争更加复杂激烈。攻坚战得到晋冀鲁豫3000万军民全力支持,地方党组织动员支前民工20万人,门板26万块,梁木10万根,堪称人民战争范例。4月15日以后,临汾外围的激战全线展开。总攻前60多天,我军伤亡过万。我军在东关的房屋、阵地几乎被炸平;一号碉一日内我军三失三得;东关与城壕间一土堆碉群,我军三次攻占又被敌人夺回,我守军两个班全部牺牲;电灯公司阵地,敌我逐屋逐碉反复争夺,反扑七八次之多;八纵二十四旅旅长王墉在城北查看地形,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3岁……经过整党、新式整军和攻坚训练,人民解放军响应党中央号召,打好仗,执行好城市政策纪律,从攻坚中学习攻坚,“我们面前没有攻不破的城”。攻城部队坚决执行“坚持最后五分钟”的号令,炮火支援和步、炮、工多兵种密切配合,发起总攻,一分钟就突入城内,5小时基本解决战斗,全歼临汾之敌。

战后,经民主评定,八纵二十三旅担任攻关攻城主攻,战功最著,被中央军委授予“临汾旅”荣誉称号。毛泽东高度评价临汾战役“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大胜利”。

(编辑 张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