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央出版局和地方出版发行单位
1931年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出版局成立。中央出版局的主要职能是检查、审批报刊、书籍的出版、印刷和发行。出版局下设编审部和发行部,自身兼具编纂出版书稿的功能。首任出版局局长朱荣生,还兼任发行部部长和中央印刷厂厂长。1933年以前中央出版局和教育部编审委员会等部门共同负责苏区书刊的编审出版工作。
1932年4月,中央出版局总发行部成立,它在《红色中华》报社发行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苏区发行工作的管理部门。《红色中华》报的发行工作由出版总局发行部来负责,因此它兼具了管理发行和从事发行业务的双重职能。
1931年春,闽西苏维埃政府在福建长汀创办了闽西的出版发行单位——闽西列宁书局。闽西列宁书局“先后出版了300多种图书,并发行《红旗报》、《闽西红旗》等多种革命报刊和马克思、列宁画像”,[1]还出版了毛泽东在闽著作的单行本、各类教材、小册子等。闽西列宁书局下设编辑室、会计科、事务股、印刷所、发行部等机构,人员最多时达到了30多。1932年,闽西列宁书局在永定城设立永定分局。
(二)中央苏区出版的重要报刊
1、中央苏区出版的四大红色刊物
中央苏区出版的《红色中华》《红星报》《斗争》与《青年实话》被称为“四大红色刊物”。1931年7月中共苏区中央创办了《青年实话》。1933年1月,《青年实话》改为周刊,该刊物共发行了113期。
1931年12月11日,中央苏区在瑞金创办了《红色中华》。《红色中华》最初是周刊,从第50期改为三日刊,从第148期起改为每周出三期。1932年2月《红色中华》由中华苏维埃临时政府机关报改为中共苏区中央局、中央政府、中华全国总工会、少共苏区中央联合机关报。《红色中华》内容丰富,其栏目主要包括社论、专电、要闻、时评、中央革命根据地消息、区域建设、党的生活、赤色战士通讯、工农通讯和工农民主法庭等。1935年2月停刊。1935年11月25日,《红色中华》在陕北瓦窑堡复刊,并于1937年1月29日更名为《新中华报》。
《红色中华》在瑞金期间出版了240期,另外还出版了一期《二七增刊》和七期《第二次全苏大会特刊》。在瑞金期间,项英和瞿秋白先后分管《红色中华》的工作。这一时期,《红色中华》发布了中共中央、苏维埃中央政府、红军和苏区群众团体的大量命令、条例、指示、宣言、总结、布告等重要文件,成为了发布政府公文的重要平台。《红色中华》密切配合苏区的查田、选举、扩红、肃反、推销公债、检举、筹款、粮食突击、春耕、赤少队突击、群众卫生、捐款、节省、粮食动员、收集军事器材、秋收等运动,开展了大量宣传工作。1933年6月20日,《红色中华》专门刊发《查田运动专号》,刊登《中央局关于查田运动的决议》和毛泽东撰写的《查田运动的第一步组织上的大规模动员》等文章,此后又发表一系列关于查田的文章,配合运动的深入开展。为宣传保卫苏区,《红色中华》专门发表社论《为独立自由的苏维埃道路而斗争》(1933年8月31日,第106期)和张闻天的《一切为了保卫苏维埃》(1934年9月29日,第234期)等。《红色中华》高度关注选举工作,于第106期刊登了《中央人民委员会关于选举运动的指示》,从第106期到139期之间,刊载介绍选举的文章55篇。《红色中华》注重报道苏区的各项建设情况,它分三期连载了《福建省春耕运动的检阅》(1933年5月14、20日和6月4日)、《福建各县订立消灭荒田的竞赛条约》(1933年6月17日)等文章反映农业方面情况。它还刊登《合作社暂行组织条例》(1932年4月13日)等,宣传合作社的发展。为了帮助红军,《红色中华》还不定期的开辟“扩红简报”、“扩红捷报”等小栏目,刊发扩大武装的稿件。它还大量刊载有关拥军优属的文章,刊登《中国工农红军优待条例》(1932年1月3日)、《临时中央政府训令第九号执行红军优待条例的各种办法》(1932年2月3、10日)等。《红色中华》还用报道宣传文化、卫生等方面内容,它曾经用四期连载了长篇通讯《苏维埃剧团春耕巡回表演纪事》(1934年4月26日、5月1、7、14日)等,还报道了工农剧社的演出和培养文艺工作者的情况,曾专门开辟“宣传工作介绍”栏目,宣传了苏区的文化工作。
1932年12月11日,红军总政治部创办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机关报《红星报》。陆定一、邓小平先后任该报主编,该报在中央苏区的发行量很大,与《红色中华报》和理论刊物《斗争》,合称为“两报一刊”。周恩来、朱德等领导曾经在《红星报》上发表社论或文章。1933年2月,中国共产党苏区中央局将《实话》和《党的建设》合并,在瑞金创办了其机关报《斗争》。该刊刊登中共重要文献及各类文章300余篇,共发行73期,于1934年9月终刊。
苏区报刊大量宣传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共中央的各项政策,指导红军和苏区开展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等。《斗争》栏目主要以理论文章、社论、重要文件、通讯、通知、决议等为主,刊载过马克思的《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其68期中刊载了恩格斯的《波斯与中国》,17期刊登了列宁的《新的任务与新的力量》等。《斗争》刊登了毛泽东的《查田运动的群众工作》《长冈乡调查》《才溪乡调查》《兴国长冈乡苏维埃工作》等,张闻天的《论苏维埃经济发展前途》《论苏维埃政权下的教育政策》,刘伯承的《关于加强游击战争的领导问题》,刘少奇的《论国家工人的管理》,陈云的《这个巡视员的领导方式好不好》《关于苏区工人的经济斗争》等。社论是《斗争》的一个重要部分,共发表了《民族危机的新阶段和我们的任务》等社论40篇。
《红星报》开设过宣传革命理论的“列宁室”,革命法律法令的“法厅”和“前线通讯”“捷报”“铁锤”“卫生常识”“俱乐部”等栏目和文艺副刊等。报道红军和军事斗争内容是《红星报》的重要部分,1934年8月1日该报曾经刊登了朱德的《关于八一节给中国工农红军的命令》(第56期),毛泽东的题词:“敌人已经向我们的基本苏区大举进攻了。我们无路如何要战胜这个敌人。我们要用一切坚定性顽强性持久性去战胜这个敌人。最后的胜利是我们的。英勇奋斗的红军万岁。”《红星报》报道了红军的经典战斗、军队建设等方面内容,1933年11月4日发表的《中央苏区红军历次战役胜利表》《中央苏区的游击战争》(第14期),系统介绍了1933年春到1933年10月之间中央苏区红军和地方武装所取得的胜利。1934年9月10日的《温坊战斗的胜利》(第64期)反映了红军长征前夕在闽西取得的重要军事胜利。《红星报》上还发表了《当前进攻战斗中的政治工作》(第1期)等军队建设情况的文章。
中央苏区的重要报刊有很强的影响力和相当大的发行量。1934年1月,毛泽东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与人民委员会对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中央苏区已有大小报纸34种,其中如《红色中华》发行量从3000份猛增到4、5万份以上,《青年实话》发行28000份,《斗争》仅仅在江西苏区每期就要销售27100多份,《红星》17300份。”
2、中央苏区出版的其他重要刊物
1929年春天,为配合红四军工作,闽西党组织创办了公开刊物《赤潮》,7月红军在闽西创办了报纸《浪花》。1930年春,闽西苏维埃政府创办了《红报》。此后,闽西还创办了《红旗日报》(中共闽西特委机关报)、《闽西青年》(共青团闽西特委机关报)、《法庭》(闽西苏维埃政府法庭刊物)、《晨光》(闽西列宁师范校刊)等报刊。这个阶段中共江西省委出版了《红旗》《政治通讯》《支部讨论大纲》《党的生活》《组织通讯》等刊物。
1931年在中央苏区新闻出版的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1931年除出版了《青年实话》和《红色中华》等报刊外,年初红军总政治部创办了第一张红军中央机关报《红军报》。1931年3月,在苏区创办了中共中央机关报——《红旗周报》。7月,在于都创办了王稼祥任主编的中共中央机关报《战斗》。1932年2月,中共苏区中央局在瑞金创办了《实话》。《实话》是一本32开的铅印刊物,主要刊登上级领导的指示和决议,发表中共中央领导的文章,转载《红旗周刊》等党内重要报刊的社论和文章。6月,苏区中央局组织部创办了《党的建设》,它是32开本,不定期的铅印刊物。6月,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创办了机关刊物周刊《红的江西》。8月在瑞金创办的报刊还有苏区少年先锋队中央总队机关报《少年先锋》《革命与战争》和中央苏区反帝总同盟机关报《反帝战线》。《革命与战争》先后由中国工农红军政治部、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政治部和中央革命军委编印。8月,创办了湘赣省苏维埃机关报——三日刊的《红报》。1933年夏,中华全国总工会苏区执行局在瑞金出版了其主办的《战斗》杂志。7月,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编辑的32开本《苏维埃文化》出版。10月,在瑞金创办了半月刊32开本的苏区中央儿童局机关刊物《时刻准备着》。1934年7月,在瑞金创办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机关刊物《列宁青年》。这个时期出版的重要报刊还有《赤邮通讯》《教育通讯》等。
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央苏区,中央一级和江西、福建、闽赣、粤赣、赣南等5个省一级的党政军群领导机关先后创办各种报刊85种;特委一级创办各种报刊27种,县一级创办的报刊27种,共139 种。[2]在已发现实物的130余种苏区报刊中,中共中央、苏区中央局与其所属部门出版的有6种;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出版的有13种;中央群众团体出版的有11种;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出版的有27种;地和县级出版的有23和20种;中国工农红军及各部队出版的有28种。
1931年11月7日,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色中华社或红中社,在瑞金成立。它隶属于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红中社成立后不久,发布了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消息及文件。红中社将电台抄收的国内外电讯辑录成册,出版成油印的内部参考刊物《无线电材料》,1933年更名为《无线电日讯》。1931年12月成立的《红色中华》和红中社是一个组织机构,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红中社十多个人员从事办报和新闻电台工作。
(编辑 邹吉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