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去伪求真 > 史海钩沉
东北老航校:人民军队创办的第一所航空学校
日期:2023-11-24   来源:学习时报

1946年3月1日,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在吉林通化宣告成立,人们习惯称之为“东北老航校”。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创办的第一所航空学校,被誉为“中国人民航空事业的摇篮”。

创办航校落户通化

早在抗战胜利前夕,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就指出了建立东北根据地的重要性。1945年9月15日,中共中央决定建立以彭真为书记的中央东北局。9月17日,留在延安主持中央工作的刘少奇,与在重庆的毛泽东、周恩来等就调整战略布局问题进行了磋商。9月19日,刘少奇为中央起草并发出致各中央局的《目前任务和战略部署》的指示,提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实施这一战略方针的核心是控制东北。为此,中央从山东军区、新四军及晋冀鲁豫、晋察冀、晋绥等军区和延安总部,先后派出2万名干部和11万人的部队迅速开往东北,建立稳固的根据地。

1945年末,国民党军队进入东北。中央作出了“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战略决策,我党、我军的许多机关、学校先后进驻通化,包括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和延安炮校等军事院校,为后来建立东北老航校储备了大批干部。

1945年8月,苏联红军进入东北,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日伪统治时期,日军在东北建成了不少航空训练基地,战败投降后,遗弃了大批航空设施和器材,机场不下160座。中央领导审时度势,预见这是创建空军力量的重大机遇,于是决定在东北创办航校,加快人民空军建设的步伐。

对于航校建校的选址,中央领导最终把目光聚焦在位于今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腹地,与朝鲜仅一条界江(鸭绿江)相隔的,素有“边城”之称的南满重要战略要地通化。

艰苦卓绝的创办之路

经历长期革命战争洗礼,共产党把早日建立空军摆上议程,并做过充分的准备,专门培养了一批航空人才。抗日战争刚刚结束,党中央决定将创办航校的任务交给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派往苏联学习过航空的王弼、常乾坤等同志。

1945年9月至11月,中央组织部从延安航空研究小组、抗大机械工程班、中央自然科学院、俄文学校等单位选调30多名干部开赴东北筹建航校。1945年9月2日,王弼、刘风率领起义的汪伪“建国号8.20”机组人员蔡云翔、顾青等从延安飞赴东北。由于飞机发生故障,王弼等人留下,其余人在刘风带领下,从陆路抵达沈阳,后至通化。10月初,常乾坤等20多名同志从延安启程于年底抵达通化。

为加强对创办航校的领导,1945年9月18日,中央任命东北民主联军参谋长伍修权负责航校筹建工作。11月,东北局成立以伍修权为主任委员、黄乃一为秘书长的航空委员会。1945年10月,东北局将归降我军的日本空军第二航空队林弥一郎所部300多人改编为沈阳航空队,并指派刘风、黄乃一、蔡云翔、林弥一郎负责航空队。1946年1月1日,根据中央指示,在此基础上成立航空总队,共有500余人。在通化召开的成立大会上,宣布朱瑞任总队长,吴溉之任政委,航空总队下辖教导队、民航队、机务队、修理厂等。

1945年11月,东北局书记彭真指示,航空总队当前的任务是发动群众收集航材,组织日本航空技术人员修理飞机,学过飞行的要尽快恢复技术。老航校创业者顶风冒雪,足迹遍布东北各地,收集各种破旧飞机120架,发动机300多台,仪表100多箱,油料2000大桶。国民党派飞机空袭,并指使日伪残余和土匪破坏,加之东北气候严寒,许多同志身负重伤甚至终身残疾,有的误入日军毒菌场,献出宝贵的生命。

1946年3月1日,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在通化成立,朱瑞任校长,吴溉之兼任政委,白起任副校长,顾磊、黄乃一任副政委。

托举起中国人民的航空事业

解放战争岁月里,东北老航校被迫四次转移,先后辗转于牡丹江、东安(密山),最后落户长春。1949年11月18日,根据中央军委“先办航校、再创空军”的指示,先后成立了7所航空学校,东北老航校陆续选派骨干力量输送到各个航校,这些优秀的航空人才后来成为建设人民空军的重要技术骨干。

1949年5月4日,国民党反动派6架美制B-24轰炸机轰炸北平南苑机场。面对来自空中的威胁,党中央决定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空军。1949年8月15日,在北平南苑机场,我军组建第一支战斗飞行部队——南苑中队,由东北老航校一期甲乙班学员及国民党起义加入东北老航校的人员组成。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中央军委决定空军组织机群通过天安门,参加空中分列式接受检阅。邢海帆、刘善本、林虎等来自东北老航校的20余名飞行员驾驶P51战斗机、C-46运输机等5种机型17架战机组成编队机群,飞过天安门上空,接受新中国的检阅。

(编辑 时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