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去伪求真 > 史海钩沉
刘少奇在大树村的25个日夜
日期:2023-12-05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11111.jpg

图为刘少奇在大树村的旧居

大树村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黑林镇,地处苏鲁交界处,在这个历经战火洗礼的小村庄有一处闻名遐迩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刘少奇纪念室,这里至今仍保存有刘少奇修改过的《大树抗日小学校歌》。走进这里,松柏郁郁葱葱,庄严肃穆。纪念室里,一张张图片、一个个场景,仿佛把人带回战火纷飞的年代,刘少奇在大树村帮助、关心群众的25个日夜,温情满满,催人奋进……

1942年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华中局书记、新四军政委的刘少奇在奉调回延安工作的途中,受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委托,化名胡服,作为中共中央的全权代表,检查指导山东的工作。6月17日,刘少奇随中共山东分局和八路军115师师部转移到大树村,借住在农民熊方蓬的家中。刘少奇在这里指导大树村成立了赣榆第一个雇工组织——职工会,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运动,组织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发展指引了方向。

发动群众与封建势力作斗争

刘少奇同志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想方设法保障群众的利益。他了解到大树村的“双减”运动开展得不太好,又发现驻村工作团几次发动群众与封建势力作斗争没有成功,源于以熊老七(熊丙伸)为首的封建势力还相当嚣张。熊老七是大树村的头号大地主,霸占良田几百亩,经常欺压贫雇农,还勾结汉奸武装为自己撑腰,村民敢怒不敢言。刘少奇决定,发动群众一起攻下熊老七这座“封建堡垒”。

熊方文是贫雇农中“双减”运动的积极分子,刘少奇便把他请来做动员。刘少奇先以安源路矿工人团结战斗取得罢工胜利的例子来启发他,接着拿起桌子上的筷子,形象地比喻说:“一根筷子很容易断,一把筷子就不易折断了。”然后又问:“打人是伸着巴掌打重,还是握着拳头打重?”熊方文说:“还是握着拳头有力得多呀。”

在刘少奇的启发下,大树村的贫苦农民建立起第一个雇工组织——职工会,并向本村地主提出增加工资和减租减息要求。刚开始,地方封建势力的地主老财们不答应,还勾结汉奸武装吊打职工会会员,企图把农民运动镇压下去。雇工们采取罢工手段,也未能打击熊老七的嚣张气焰。经过准备之后,职工会组织了七十多名长工扛着扫帚、铁锨高呼“减租减息,增加工资”的口号,涌进熊老七的院中。熊老七见势不妙,闩上堂屋门,企图拖延顽抗。雇工宋广田找来一把镢头把窗棂砸断,加上八路军驻该村部队对职工会的支持,熊老七不得不开门,接受职工会提出的要求,第二天便和雇工签了减租减息合同,并每人增加工资粮四百五十斤,布一丈二尺。斗倒熊老七,对当地和附近地区的影响很大。后来,大树村职工会又帮助董康邑村、旦头村等十多个村开展“双减”运动,都取得了胜利。

帮助群众种菜种地

“我们的党无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是要与劳动群众结合起来,依靠自己的群众,依靠自己的阶级……脱离群众是共产党最危险最严重而最应该受到责罚的事情……”这是刘少奇对党和群众关系的论述,同时他也在用实际行动为之作注脚。

那是一个酷热难当的午后,刘少奇带着警卫人员到村民熊守远老人的菜园买菜。熊老爹正在摘黄瓜、栽小葱、种青菜,忙得团团转。刘少奇二话没说,就帮着熊老爹一起干活。待把地里的活忙完了,刘少奇挑了几样蔬菜,然后从口袋里摸出一卷票子递给熊老爹。熊老爹一看,就动了气,两手一推,说:“同志啊!你这就见外了。自己种的,还能要钱?你三天两头儿来帮俺干活,俺送你菜也是应该的呀!”见熊老爹无论如何不肯要,刘少奇便不再推让,而是坐下和他聊天,聊了好大一会儿才提着菜离开。到了傍晚,熊老爹想吸袋烟,摸着烟袋包里有卷东西,不像烟丝,掏出一看,竟然是一卷票子!熊老爹百感交集。后来,刘少奇在离开大树村前,还派通讯员给熊老爹送去两袋小米。由于当时刘少奇用的化名,后来熊老爹才知道胡服就是刘少奇。这下可把熊老爹激动坏了,他叫老伴儿在自己小褂左襟靠胸口的地方缝了个口袋,把那卷票子装在里面。自从那天起,熊老爹这件小褂就不离身了,他经常向身边百姓念叨刘少奇的好。

深入群众开展调研

在刘少奇来到大树村之前,八路军曾多次在这一带驻扎。此时,115师师部和警卫部队又驻在大树村和附近的村庄。刘少奇非常关心部队纪律,只要有机会他总找老乡拉家常,听大家谈对部队的意见。

村民熊方文不仅是“双减”运动的积极分子,还是农民抗日救国会会长,平日经常与部队接触。于是,刘少奇找来熊方文,一方面是动员他积极开展“双减”运动,另一方面是想了解部队遵守纪律的情况。熊方文一进屋,刘少奇便笑着迎上去,与他握手,又叫夫人端茶。刘少奇和蔼地说:“八路军来了这么长时间,对老乡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看法,能不能和我们聊聊?”他边说边拿出笔记本。

熊方文马上说:“胡政委,八路军可好了,来到俺们村,打鬼子不说,空闲时还跟大伙一起干活、种庄稼……”刘少奇又说:“有不守纪律的、对老乡不好的也要反映嘛!”熊方文摆摆手:“没有,确实没有!”刘少奇听罢欣慰地笑了。

村民熊方建是熊方蓬的兄弟,刘少奇经常听熊方蓬提起,也经常见面。有一次刘少奇与熊方建聊天,问部队有没有损坏老乡家具的,损坏了有没有赔偿,借东西有没有不还的,等等。

熊方建说:“没有没有,部队同志都很好。而且他们很亲切,见年轻的叫同志,见上年纪的叫大爷、大娘。常帮俺们担水、扫院子,还帮助往地里送粪。”刘少奇高兴地说:“那就好,有什么情况及时向我反映。”

在刘少奇的指导和帮助下,游击小组、青抗先、妇救会等群众组织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起来,根据地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刘少奇圆满地完成了党中央和毛主席交给他的工作任务,于1942年7月中旬离开赣榆,转赴延安。

历史不容忘记,人民不会忘记。1992年10月6日,黑林镇党员自发捐款,维修刘少奇旧居;黑林镇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为传承红色基因,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修建了刘少奇纪念室。时任国务委员、国防部长的张爱萍上将获悉后,欣然命笔,为刘少奇纪念室题写了室名。刘少奇的子女也多次来到大树村,追寻父辈战斗的足迹,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

(编辑 时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