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去伪求真 > 史海钩沉
你知道红军长征中都使用哪些武器吗?
日期:2023-12-11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徐平

87年前的今天,1936年10月22日,三大主力红军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长征途中,英勇无畏的红军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你知道红军长征中都使用哪些武器吗?

中国工农红军的武器装备,除了自制的土枪、土炮、大刀、长矛外,主要是缴获的,其中有当时比较先进的驳壳枪(毛瑟冲锋手枪)、“花机关”(德国MP18/28冲锋枪)、捷克ZB-26轻机枪、马克沁重机枪等。但红军的重武器本来就少,长征时为了行动方便,主要携带的是轻武器,也有少量的重机枪、迫击炮。

根据1934年10月8日的统计,从江西根据地出发的中央红军,总兵力共8.68万人,携带步马枪29153支、手枪3141支、冲锋枪299支、轻机枪294挺、重机枪357挺、迫击炮38门,手榴弹76526颗。由于枪支不够人手一支,因此又携带了6101根梭镖、882把大刀作为补充。其他几路红军的装备情况与中央红军大体相似。

步枪

红军使用最多的步枪是“老套筒”“汉阳造”,还有日本三八式步枪、英国李·恩菲尔德步枪、德国毛瑟M1924步枪、美国斯普林菲尔德M1903步枪、俄国“水连珠”步枪、捷克Vz.24步枪等。

“老套筒”和“汉阳造”都是汉阳兵工厂仿德国M1888式毛瑟步枪,全称为7.92毫米八八式毛瑟步枪。“老套筒”即初期的“汉阳造”,正式生产于1896年,因其有一层防炸膛的套筒而得名。1904年去掉套筒后则专称“汉阳造”。

640.png

“汉阳造”

三八式步枪生产于1905年。清末民初中国即开始大量购进三八式步枪,并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仿造三八式步枪,但红军使用的三八式步枪主要是缴获的。据郭德琳的《漫漫长征路》载:“我们干部团的3个步兵营配备的全是从福建缴来的三八步枪,每人还配有一顶钢盔,着装起来威风凛凛,格外英俊。”

640 (1).png

三八式步枪

手枪

手枪当时称“短枪”,红军用的最多的手枪是驳壳枪,也有少量勃朗宁手枪和左轮手枪。

驳壳枪,德国毛瑟兵工厂1896年开始生产的一种手枪,又称“毛瑟冲锋手枪”,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自动手枪之一。在中国有多种称谓:“盒子炮”“自来得”“快慢机”“大镜面”等,自上世纪20年代就有仿造。上世纪30年代以前,中国进口和仿制的毛瑟冲锋手枪数量惊人,但在红军长征中可是“珍品”,一般只有营连干部、突击队、警卫员才可配备。

640 (2).png

红一军团政治委员聂荣臻使用的驳壳枪(M1932式)

勃朗宁,其型号有M1900式、M1903式、M1906式、M1910式等。从民国初年开始,我国就仿造了大量的勃朗宁M1900式手枪,民间俗称“撸子”“八音子”“枪牌撸子”等,其数量、种类仅次于驳壳枪。勃朗宁手枪与转轮手枪(左轮手枪)威力不如驳壳枪,数量较少,一般为高级干部配用。

640 (3).png

陈赓在长征期间使用的美国造史密斯·韦森0.38英寸转轮手枪

冲锋枪

据1934年10月8日中央红军《野战军人员武器弹药供给统计表》,武器的分类单独有一项“手花机关”,这里的“手花机关”是指德国MP18/28冲锋枪,也称“白格门(或译伯格曼)手提机枪”,在当时冲锋枪并不称为冲锋枪,而是叫做“手提机枪”。由于它可以如机关枪般连发射击,以及枪管外套筒上有很多散热孔,于是民间又俗称“手提花机关枪”,简称“手花机关”或“花机关”。《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曾讲到强渡大渡河的17名勇士“每人装备一支驳壳枪、一挺‘花机关’、一把马刀,还有八颗手榴弹……

640 (4).png

“花机关”

此外,红军还有少量缴获的美国汤普森(汤姆逊)冲锋枪,长征时也携带了一部分,沿途又有缴获。长征结束到达陕北后,红军的“花机关”和汤普森较出发时数量大增。

640 (5).png

红军战士手持汤普森冲锋枪进行射击练习

轻重机枪

红军使用的轻机枪品种比较多,主要有法国哈奇开斯M1922式轻机枪、瑞士启拉利式轻机枪及其仿制品。其中启拉利式轻机枪虽连发射击精度差,但结构简单,携带方便。1935年5月25日,红军兵临大渡河边的安顺场,为掩护突击队抢占渡口,红军6个特等射手,操着缴获的启拉利机枪,用猛烈的火力打得敌人抬不起头,有力支援了渡河勇士的战斗。

640 (6).png

红军强渡大渡河时使用的瑞士造启拉利7.92毫米轻机枪

此外,红军还使用过勃朗宁、捷克ZB-26、“歪把子”、刘易斯M1915等轻机枪。

红军使用的重机枪包括水冷和气冷两类。水冷式主要是马克沁和“三十节”式。气冷式主要有法国哈奇开斯和日本明治三十八年式、大正三年式。

马克沁重机枪于1884年研制出,是世界上第一款能自动连续射击的机枪,火力凶猛,口径7.92毫米,全枪重62千克。

640 (7).png

德国马克沁MG08重机枪

国产“三十节”式重机枪,1921年由汉阳兵工厂仿造美国勃朗宁重机枪M1917式,并与当年10月10日开始量产,由于其水冷套由黄铜打造,故又被戏称为“老黄牛”。“三十节”式重机枪在长征中立过大功,1935年3月18日,红军行至贵州省茅台镇,3架国民党飞机尾随轰炸。中革军委警卫营防空连用四挺“三十节”式重机枪改装的高射机枪对准敌机猛烈射击,1架敌机立马被打了个“倒栽葱”,其余2架仓皇逃跑。

640 (8).png

“三十节”重机枪

迫击炮

红军装备的迫击炮主要是国产82毫米迫击炮。长征开始前,中央苏区红军的“官田兵工厂”只有极其简单的生产工具,根本不具备制造枪炮的条件,因此主要以修配为主,在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期间,一共修理过100多门战场缴获的迫击炮。中央红军离开江西苏区开始长征时,携带迫击炮38门,炮弹2000多枚。强渡大渡河时,红军用仅有的少量迫击炮弹成功摧毁对岸敌人的碉堡,成为使用迫击炮的经典战例。

640 (9).png

红军长征中使用过的迫击炮

山炮

红军曾缴获过不少75毫米山炮,这是红军部队使用过的最重的重武器了。长征前夕,中央红军炮兵部队已经扩展到12个连,共有38门山炮。

长征时,为了轻装前进,红军只带了少数几门山炮,其中只有一门带到了陕北。

640 (10).png

伴随红军长征的一门山炮

上图这门山炮是红二、六军团(1936年7月组建成红二方面军)转战在湘鄂川黔边境,于湖南陈家河、桃子溪战斗中缴获国民党军第五十八师的,现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内。这门沪造克虏伯式“七生五过山炮”(75毫米山炮),1927年由上海兵工厂制造,重386千克。长征期间,红军战士们对这门山炮非常珍爱,吃苦流汗,马驮人扛,必要时拆卸,过了困难地,再安装起来,终于把这门山炮带到了陕北。

手榴弹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时,携带手榴弹76526颗,有马尾手榴弹和木柄手榴弹两种。

马尾手榴弹,也称麻尾手榴弹,蛋形弹壳为生铁铸造,外表有预制的纵横小槽,弹底结一条麻(或棕)制的麻尾,长约700~900毫米,以便手握甩出和导向。

640 (11).png

红军使用的马尾手榴弹

红四方面军长征中,随军修械所一直坚持生产这种手榴弹供给部队需要。但麻尾弹携带不便,特别是性能比较落后,由于引信部分外露,容易受潮和发生意外,甚至落在水中及软地上即不能正常起爆,也不能在空中爆炸。在攻克天险腊子口战斗中,红军大量使用了马尾手榴弹,战斗结束后,光未爆炸的马尾手榴弹就有百余颗。

虽然1934年根据地兵工厂也能制造木柄手榴弹,但因为制造要求和成本较高,所以红军使用的木柄弹几乎均为缴获。因此,木柄手榴弹在红军中是奢侈品。强渡大渡河与飞夺泸定桥时,突击队员每人都配备了五六颗木柄手榴弹,这也是因为马尾手榴弹不便于携带,在徒手攀铁索桥时也不便于投掷。

冷兵器

红军自创建之日起,鉴于敌强我弱的客观环境,加之几乎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武器主要靠战场缴获。因此武器来源不稳定且数量不足,不得不大量使用大刀、梭镖等冷兵器作为补充。中央红军长征时,很多作战部队没有配备足够的枪支,因此又携带了6000余根梭镖和800多把大刀。

大刀这种传统武器特点是容易制作,上手快,近战中使用灵活,杀伤威力大,所以红军队伍装备率高。虽然这是一种做工粗糙的冷兵器,但在白刃战时威力大,远比步枪刺刀可靠。

640 (12).png

红军使用过的大刀

梭镖亦作“梭标”,一种两边有刃的尖刀,可安装长柄的传统武器,在刀刃和柄之间安上红穗就叫“红缨枪”。梭镖制作简单,节约材料,非常适合缺枪少弹的红军。对于擅长夜战、近战、埋伏战的红军,与敌人刺刀见红时,长长的梭镖就能发挥出一寸长一寸强的杀伤效果。

640 (13).png

梭镖头

除了大刀、梭镖,红军长征时有60%的步马枪配有刺刀,此外还携带了17000余把刺刀。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馆陈列有红军使用过的三棱刺刀,其制作非常简陋,从国民党部队缴获而来。

640 (14).png

红军使用过的三棱刺刀

而“汉阳造”、三八式、“水连珠”等步枪都配有专用刺刀,但并不是每一个红军战士都有。

640 (15).png

“汉阳造”刺刀

640 (16).png

上图这把刺刀是红军侦察员曾二新在第二次反“围剿”中缴获敌人的,该刀是日本三八式步枪配的30式刺刀。长征中曾二新用它杀死了30余名敌人,并最终走完长征路。

红军的武器远没有敌人先进,但就是靠着这样的武器,粉碎了敌人一次次的围追堵截,历尽千难万险,最终胜利会师!

铭记伟大胜利!致敬每一位英勇的战士!

(编辑 吕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