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去伪求真 > 史海钩沉
《抗日军政大学校歌》的创作过程 
日期:2019-11-14   来源:延安红云平台

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

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

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

同学们努力学习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我们的作风

同学们,积极工作

艰苦奋斗,英勇牺牲

我们的传统,像黄河之水汹涌澎湃

把日寇驱逐于国土之东,向着新社会前进

前进,我们是劳动者的先锋!

图片1.png

这首由凯丰作词,吕骥谱曲的红色经典《抗日军政大学校歌》,诞生于80年前的烽火岁月。历史虽远去,但歌声依然回荡在中华儿女的心头,每当听起来,还是令人热血沸腾,斗志昂扬。

关于抗大校歌的创作过程,你了解吗?

抗大校歌是在毛泽东主席亲自关怀指导下诞生的。

1937年1月,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从陕北保安(今志丹县)随中共中央机关搬迁到了延安,改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1937年11月,为激励学员努力学习,肩负起抗日救国的责任,毛泽东让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代部长凯丰为抗大谱写一首新的校歌,以取代原来的《红大校歌》。

凯丰(1906年-1955年),原名何克全,江西萍乡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领导人之一。在遵义会议上,凯丰错误地与博古等人一道反对毛泽东;但在认识到毛泽东同志的正确性之后,凯丰一直坚定地拥护毛泽东的领导。曾担任中共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代部长等职务。凯丰受领任务后兴奋不已,夜不能寐。他根据党中央赋予抗大的任务,望着一群群热血青年感慨万端:自抗大创办后,除来自红军部队和抗日前线的将士外,还吸引了一大批爱国之士,他们放弃了优越的家庭生活,从海内外汇集于宝塔山下,寻找抗日救国的真理,探索民族救亡之道。这些爱国知识青年中,有著名专家学者艾思奇、任白戈等;有表演艺术家吕班、田方、孙维世等;有作曲家贺绿汀、郑律成等;有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的弟弟张学思、杨虎城的儿子杨拯民、冯玉祥的侄子冯文华、傅作义的弟弟傅作良。朱德总司令也把自己的儿子朱琦送到抗大学习。其中还有国际友好人士朝鲜人武亭、越南人洪水等。当时,学员们以窑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墙为黑板,在毛泽东同志亲自为抗大制定的“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校训的熏陶下,白天苦练杀敌技能,晚上伏案苦读。整个抗大校园洋溢着爱国抗战的激情和一派生机。

想到毛泽东同志的重托,想到抗大一幕幕感人情景,满腹才华的凯丰心潮澎湃,诗情喷发,“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很快,他就写出了歌词,并送给毛泽东同志让审阅。

毛泽东审阅歌词时说:“写得不错,完全符合抗大的办学方针。”他没有做任何改动,然后委派中宣部的朱光同志将歌词送到抗大,让时任抗大教育长罗瑞卿审阅并找人谱曲。罗瑞卿和朱光就将为校歌谱曲的任务交给了年仅27岁的青年作曲家吕骥。    

吕骥拿到歌词,看了后非常高兴,觉得词写的很美,内容精深,立意很高,把抗大的精神全都包括进去了,内容鲜明形象,文字精练,形式很完整。符合谱曲的要求。吕骥反复吟诵着歌词,心如潮涌,一串串音符挟着强烈的感情喷涌而出,仅用一个下午的时间,便形成了曲谱的有雏形,然后又几经推敲,仅用了2天时间,就谱好曲子。他先到凯丰同志处唱了一遍,凯丰认为曲谱的很美很有气势,完全符合他的创作意图。得到凯丰同志认可后,吕骥回到抗大,向罗瑞卿同志汇报了凯丰的意见,又给罗瑞卿同志唱了一遍,罗瑞卿同志也认为词和曲都谱写的不错,完全符合抗大的教育方针和办学精神,听了很受鼓舞。就这样,抗大校歌诞生了。完成创作的时间是1937年11月9日。 

5dccaaf6daffc.png     图片3.png

  凯丰                                 吕骥

抗大总校宣传科拿到歌曲后,很快印发出来,俱乐部组织各学员队唱歌骨干来学唱抗大校歌,学员中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多,学歌很快。骨干学会后,又去辅导各区队的学员,不到一周时间,抗大各大队都学会了新创作的抗大校歌。

图片4.png

从此,《抗日军政大学校歌》从校园传遍延安,飞越万水千山,唱遍抗日前线,并一直传唱至今。

(延安红云平台根据党建网、新华网有关文稿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