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去伪求真 > 史海钩沉
战斗年华里的延安冰上运动
日期:2022-05-09   来源: 陕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  作者:郭磊 贾亚娟

1937年,中央红军进驻延安,不仅为延安带来了中国革命的未来,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其中,1938年的滑冰比赛大会、1941年延安体育训练班开设的滑冰训练课、1943年举办的“延安市溜冰大会”等,将滑冰运动带入到了广阔的西北地区。

从延安城流过的延河,在冬天冰封以后,就成了宽阔的滑冰场。延安体育会的滑冰场就建在城北大砭沟口延河上。据延安时期的武术和跳远好手吴江平回忆:“延安时期冬天滑冰很活跃,冰鞋是个铁棍式的,固定在皮靴上,很简单。标准冰鞋也有,但不太多。滑冰除了白天滑以外,晚上在月光下滑,没有月亮时就用汽灯,有的可以滑到第二天早晨。滑冰季节,延河上真是人山人海,有领导干部,也有一般群众,此外,还有冰球活动。”苏正富同志也回忆,聂鹤亭、李昌同志都是当时的滑冰积极分子,彭真和邓发两位同志也经常参加滑冰运动。陕甘宁边区体育运动委员会的蔡德仁是一名滑冰爱好者。1937年初,蔡德仁从北平朝阳大学毕业后,到延安抗大第二期学习,他带了一双国外的滑冰鞋,成了延安冰场上的稀罕物。

1.png

在艰苦的岁月里,体育锻炼的场地和器材大多因陋就简,就地取材。比如将刻蜡纸的旧钢板切成两半就做出了冰刀,日军轰炸延安后留下的炸弹皮经铁匠加工后也可以做成冰刀。后来延安铁工厂也生产冰刀,这种冰刀和“洋冰鞋”是不同的,就是单纯的冰刀而已,使用时还得想办法固定到自己的鞋上。1986年,延安体育会第一任主任李导根据回忆绘制了“铁皮式”和“木板式”两种自制冰鞋的方法。据延安体育会第二任主任张远回忆:“李导同志在时有十几双冰鞋留下来了,我们在此基础上又有发展,一块钢板一锉两半,刚好是一副冰刀,打成铁片,用绳子固定在鞋上,结个带子。此时有一种日本皮靴,可以直接在靴底上把冰刀钉上,是一双很理想的冰鞋。”冰球运动在延安也有开展,张远回忆:“冰球运动是从苏联回来的李彦青、舒林等同志带动起来的,他们多是东北人。球门好办,做个木头架子,球是橡皮的或木质的,球杖比较难做,因为前面有个弯头,我们找工人到山里去,找自然木棍制作。冰球场画线很费事,开始用烙铁不行,后来改用簸箕装些木炭来烤。”

“脚上绑了两把刀子”的冰上运动刚到延安时,老百姓很是好奇,后来人们渐渐熟悉和喜欢上这项运动。冬天,陕甘宁边区儿童保育院小学部(简称“保小”)的学生们“在棉鞋底钉几颗大头短铁钉自制成‘冰鞋’在延河上滑冰”,同样参与到了滑冰运动中来。滑冰同样受到了女同志的欢迎。1942年9月《解放日报》刊登的一篇文章,将滑冰列为适合女同志普遍参加的体育活动项目之一。作者杨烈回忆说:“青年人穿起各自制的冰鞋(板上钉上铁条),歪歪扭扭地学习平衡动作。有的学员过去溜过冰,用旧皮鞋或缴获的日寇军鞋加点工,就成了高级冰鞋,在冰上翩翩起舞。这些优美多姿的表演,经常使站满两岸的观众羡慕。”1943年,为纪念“二七”大罢工二十周年,延安各界举办了“延安市溜冰运动大会”。比赛项目很有趣味性,其中一项是男女二百米“携灯往还”比赛。在花样滑冰表演中,有一位在中央党校学习的长征老干部,他在表演时能稳健地滑出前后里外刃“8”字、“3”字、“S”等图形。常彦卿和舒林同志的结环、转身跳跃、旋转等高级动作,都表演得十分娴熟。

延安时期的冰上运动只是陕甘宁边区体育的一个缩影。中国共产党在十分艰苦的情况下,仍然十分重视体育工作,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就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育体系,为新中国体育奠定了基础。

(作者分别系北京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特许经营管理处干部、陕西省体育博物馆副馆长)

(编辑 邹吉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