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去伪求真 > 史海钩沉
中央苏区如何解决粮食问题
日期:2022-11-11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邓强段 刘娇

原标题:中央苏区如何解决粮食问题


中央苏区时期,我们党高度重视解决粮食问题,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基本保障了苏区军需民食,初步形成了粮食流通管理体系,逐步培养起一支得力的粮食工作干部队伍,为革命战争时期做好粮食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有效巩固和壮大了苏维埃政权。

开展土地革命彻底解放生产力。开展土地革命是八七会议制定的总方针之一。井冈山斗争时期,我们党就开始了土地革命的实践探索,起草发布了第一个土地大纲——井冈山《土地法》。1929年4月,毛泽东在此基础上,主持制定了兴国县《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得到苏区群众热烈拥护。为彻底解决土地问题,苏区党和政府领导开展了分田运动、查田运动,逐步确立了“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的土地分配政策,对后来土地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苏区农民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土地,粮食产量逐年增加,参加革命热情高涨,极大地调动了他们支援红军进行革命战争、保卫和建设根据地的积极性。据统计,1933年赣南、闽西等苏区农业生产同比增加了15%,闽浙赣边区增加了20%,远超当时的国民党控制区域,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

多措并举提高粮食产量。一是开垦荒田荒地,解决耕地不足的问题。中央苏区先后颁布《开垦荒地荒田办法》《开荒规则与动员办法》,实行奖励政策,对工农群众开发的荒田荒地免征3年土地税,富农拥有开发的荒田荒地使用权,免征1年土地税。据统计,1933年中央苏区(江西、福建、粤赣、闽赣四省)消灭荒地21万担(一担田等于四亩)。二是兴修水利设施,解决粮食产量不稳的问题。中央苏区所在区域水利设施常年失修,每到汛期洪涝严重,农业生产靠天吃饭。毛泽东十分重视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在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他首次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中央土地人民委员部每年都发布春耕计划,强调要兴修水利设施,保证农作物得到有效灌溉。三是广泛开展互助合作,解决劳动力、耕畜不足的问题。随着苏区大力开垦荒田荒地,耕种面积迅速扩大,农具缺乏、耕牛不足、劳动力短缺等问题逐渐显现。帮工组、耕田队以及犁牛合作社、劳动互助社等互助合作组织的成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劳动力、耕畜不足的问题。四是推广先进种植技术,解决农业科技水平不高的问题。苏区党和政府大力宣传发动群众,多种早谷、少种糯米,发布消灭“禾虫”的指导办法,利用石灰等简便易得的材料,积极推广病虫害防治经验。通过开展春耕、夏耕运动,改善种植技术,尽量做到“三犁三耙”,精耕细作,提高产量。适当增加杂粮种植,作为青黄不接时的主粮补充。

形成系统完备的粮食流通管理体系。中央苏区地处山地丘陵,运输工具落后,交通非常不便,粮食流通不畅。为解决粮食流通问题,苏区党和政府创新粮食工作方法,颁布粮食合作社条例,建立粮食调剂局、粮食部、谷仓管理委员会等机构组织,有效调剂粮食余缺。

一是创办粮食合作社。早在1930年5月,闽西苏维埃政府就开始了粮食合作社的探索。粮食合作社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粮食价格,减少剪刀差现象。农民自愿加入者即为社员,实行自主管理,政府不加干涉。所得红利按一定比例分配,同时免缴所得税。比如,在粮食收获季节,合作社以比市价略高的价格,向入社社员收买粮食,到了青黄不接的时节,以低于市价卖给入社社员。粮食合作社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发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中央人民委员会于1932年8月,先后颁布文件规定,倡导成立粮食合作社。据统计,到1934年2月,中央苏区由群众集资创办粮食合作社10712个,拥有股金242097元,入股社员243904人。

二是建立粮食调剂体系。1933年春,中央苏区部分地区发生粮荒,一时米价飞涨,粮食调剂局应运而生。同年3月,中央人民委员会发布了《为调节民食接济军粮》命令,详细分析了阻碍粮食流通的原因,决定成立粮食调剂局。各地粮食调剂局很快建立起来,至1934年3月,中央苏区各省、县、区和重要圩场均建立粮食调剂局,形成了完备的组织体系,全面负责苏区粮食粜籴、存贮、运输以及粮食分配等工作。

三是成立粮食管理机构。1933年底,为加强对粮食工作的统筹管理,苏区中央决定成立粮食部,调剂局随之划归粮食部领导。1934年1月,粮食人民委员部成立,陈潭秋为首任部长。随后,各省、县、区逐级成立了粮食部,主要职能是进行粮食调查、收集、贮藏、运输及调节粮价等。粮食部成为苏区粮食工作的统筹管理部门,增强了红军及群众的粮食管理保障能力。

四是建立粮食储备体系。粮食合作社与粮食调剂局成立后,各地开始建造、修理谷仓,储备粮食,并设立运输站,有计划地组织粮食运输。1933年5月,中央国民经济部成立谷仓管理委员会,负责收发、保存谷子,并详细规定谷仓管理的人员组成、具体管理办法,粮食储备体系初见雏形,提升了粮食流通效率,减少了粮食损耗,在稳定粮市、备战备荒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严禁贪污浪费粮食。一是自觉节约粮食。苏区干部、红军、群众同甘共苦,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自觉节约粮食,保证军队供应。

二是大力开展借谷运动、节省运动、集粮运动。1933年春至1934年秋,中央苏区先后开展了3次大规模的借谷运动,向苏区群众借谷达100万担,很多群众卖粮不要钱、借谷不要还,主动退回政府发给的购粮款和借谷票,有力保障了红军及各级政府机关人员的粮食供给。

三是杜绝多吃多占、铺张浪费,严惩贪污浪费行为。中央苏区开展了多次声势浩大、深入持久的反腐肃贪斗争。1933年12月,苏区中央颁发了第一部反腐法令《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明文规定了贪污浪费的量刑定罪标准,其中对贪污、倒卖粮食的犯罪分子惩罚尤为严厉。一名红军干部因倒卖了两担军粮,被军事法庭处以极刑,极大震慑了贪污浪费分子。

(编辑 张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