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是江西省地级市,是中国工人运动的摇篮、秋收起义的策源地和主要爆发地之一,也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萍乡历史悠久,其得名与孔子和楚昭王有直接联系,据《孔子家语》记载:“楚昭王渡江,江中有物,大如斗,圆而赤,直触王舟,舟人取之,王大怪之,遍问群臣,莫之能识。王使使聘于鲁,问于孔子。子曰:此所谓萍实者也,可剖而食之,吉祥也,唯霸者为能获焉。”楚国的国君楚昭王渡江时,水面上漂来一个又红又圆、大小如斗的野生稀罕物,满朝文武都无人知晓是什么东西。于是,楚昭王便派使臣到鲁国请教孔子,孔子辨识后说,此物叫萍实,是吉祥物,只有能成霸业者才能得到它。后来,人们把楚昭王获得“萍实”的地方称为“萍乡”,即“萍实之乡”。萍乡远在宋代就书院林立,在这些书院中“独占鳌头”的鳌洲书院是最为著名的古代书院,系江西四大书院之一。鳌洲书院自明万历年间始建,已有400余年历史,培育了众多才俊之士,成为萍乡传承吴楚文化的重要平台。
屡毁屡建的鳌洲书院
鳌洲书院不仅是读书、讲学的好去处,还曾经成为萍乡县城一景,吸引历代骚人墨客流连忘返,留下吟咏的诗词。据史料记载,书院屡毁屡建,最早于“明万历时知县陆世勣建,名占鳌阁”。明朝末年,兵寇接连到萍乡,使萍乡受到极大破坏,官舍民居都被付之一炬,鳌洲书院也成为灰烬。“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知县贺邦桢重修,召僧人供并奉佛于后堂。”数十年之后,又被冷落荒烟蔓草中。“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知县沈廷标建金鳌书院。”“讲堂祀宋儒二程朱张胡五贤。”沈廷标不信人造的菩萨,而敬世上的先贤。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知县胥绳武又进行了重建,书院大门上悬着四个大字“鳌洲书院”,大门两侧有胥绳武亲拟的一副对联“到门不敢题凡鸟入海终为戴角鱼”。书院内有一座两层的阁楼,取名“冠山阁”,两侧同样有胥绳武亲拟的一副对联“以诗书作线将笔墨为钩”,横批“学钓鳌手”。胥绳武重建鳌洲书院后,萍乡出现了一科两进士:刘凤诰、萧光浩,而且首次出现了一甲进士探花郎:刘凤诰,深刻激发了莘莘学子的诗书报国情怀,这一时期是鳌洲书院最鼎盛时期。道光六年(1826年)鳌洲书院又被大水冲倒。道光十三年(1833年),知县杨际华将一批德高望重的乡绅请到县衙,商议重建鳌洲书院,由文运隆独立捐修,竣工于道光十四年(1834年),后又被毁。最近一次是在2015年重建。
2015年为再现萍乡丰富多彩的文明发展史,鳌洲书院这座承载着萍乡千年文脉、古城基因的书院在被毁多年后,由萍乡政府提上议事日程。是年七月,萍乡十三部门和单位参加了鳌洲书院恢复重建项目推进会,会后形成如下会议纪要:恢复鳌洲书院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有利于保护和传承萍乡历史文化风貌,以历史记载的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鳌洲书院鼎盛时期的风貌进行规划设计,既要采用仿古建筑风格建设,又要做好与现代结合文章。2016年底,萍乡市决定在小西门萍水河的金鳌洲上兴建鳌洲公园,重建鳌洲书院。如今,重新屹立在萍水河金鳌洲上的鳌洲公园项目占地2.6336公顷,包括鳌洲书院、香溪桥、文昌宫等部分,成为融人脉、文脉、水脉为一体的萍城亮丽风景。
鳌洲书院与萍乡教育
萍乡立学宫属全国较早的地区之一,据史料记载,“萍学之建,在唐高祖时也。”“州县学皆立庙,自唐太宗始。”“萍乡学独始于唐”。宋代理学家刘清之的《萍乡县学记》称:“袁之西南,有县萍乡,山水淑清。罗霄杨岐,秀气所挺,硕儒鸿生。县故有学,主簿袁采,勤力所营。”宋代理学家朱熹曾到过萍乡学宫,看到萍乡孔庙石碑上刻有刘清之所撰《萍乡县学记》一文,大加赞赏,至今萍乡孔庙中还留有朱熹手书匾额“明伦堂”。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主张变法维新。祖籍萍乡、任清廷翰林院侍读学士的文廷式回萍乡扫墓,与萍乡知县顾家相和部分绅士商议创办萍乡学堂。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将各省所有书院,于省改设大学堂,各府厅及直隶州均设中学堂,各州县设小学堂。11月萍乡知县郭曾准召集合邑士绅筹议,以“鳌洲书院”为基础创立萍乡学堂。次年,以小西门泰和庵庙宇为校舍,正式创办“萍乡学堂”。光绪三十年(1904年),清政府举行封建社会最后一次科举考试。放榜后,即刻发布“停科举,兴办学堂”的诏令。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经合邑士绅数度筹议,决定下年起创办“萍乡中学堂”。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春,“萍乡中学堂”正式成立,从而结束了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推动了萍乡教育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
随着社会变革,“萍乡中学堂”先后改名为“萍乡公立中学校”“萍乡中山学校”“萍乡县立中学校”“萍乡市第一中学”,1928年改名为“萍乡中学”。由鳌洲书院脱胎而来的萍乡中学是一座革命的殿堂,赓续了鳌洲书院的千年文脉,见证着萍乡红色文化的辉煌。“五四”运动爆发后,学校师生追求真理,要求进步,排演话剧讽刺贪官污吏。1924年,学校建立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萍乡的第一个支部。1925年,学校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在萍乡的第一个党小组。大革命期间,刘少奇、李立三曾到萍乡中学宣传革命。抗日战争时期,全校师生,一方面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另一方面艰苦奋斗渡过难关。1949年春,中共地下党组织在萍乡中学建立党支部,学生中的中共地下党员带领部分同学借办补习学校和速记训练班为名,从事革命活动,迎接萍乡解放。一大批革命志士和在历史上有一定影响的人物从这里走出:如大革命时期江西萍乡地区共产党组织和农民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之一邓贞谦,大革命时期江西中共党员中最早牺牲的烈士之一彭树敏,中国共产党杰出的理论宣传家、党的思想宣传工作战线的卓越领导者凯丰,曾任湘鄂赣省委书记的林瑞笙,新中国成立后任海关总署署长的孔原,曾任农垦部副部长的刘型等。
“阁以下为堂,堂远对晴峰,蕴藉可人;前有深院,春风小柳,秋日初芙,绿意红情,一叶一文心,一花一诗味。”这是萍乡知县胥绳武笔下鳌洲书院的风貌。作为传统教育的载体,重建后的鳌洲书院将穿越千年记忆,更加真实生动地展现萍乡文明发展史,彰显萍乡丰富的文化底蕴,成为萍乡人民读书怡情的文化标地;成为萍乡学者讲学及思想交流的胜地;成为萍乡学子传承吴楚文化的重要平台。
新时代,鳌洲书院所蕴含的古老智慧将被赋予更加深远的时代使命,不仅要继续承载探源续脉、固本开新的文化担当,而且要不断挖掘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以更加崭新的面貌滋养传统与现实,承接历史与未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编辑 张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