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阳光明媚,刘志丹烈士陵园内,松柏苍翠,一位81岁的老人正拾级而上,向陵园深处走去。
这位老人就是刘建斌。“大大(大伯)留给后世的是一个光辉的形象,这也是我们需要永远传承和延续的精神。”刘建斌的父亲刘景儒是刘志丹的三弟。自陵园建成后,一家人每年都会前去祭奠,刘建斌说:“大大最感人的地方,是他为人民事业奋斗的坚定信念,由此产生他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在刘建斌眼中,从未谋面的大伯刘志丹有着崇高的威望。
他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笔下的“现代侠盗罗宾汉”,是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赞誉的“群众领袖、民族英雄”,更是老百姓口中心中念叨的“老刘”。
“正月里来是新年,陕北出了个刘志丹,刘志丹来是清官,他带上队伍上横山……”民歌是质朴的陕北人民表达情感最常用的方式,伴着歌声,刘志丹的英雄形象在历史的长河中信步走来。
1925年,刘志丹加入中国共产党。从黄埔军校毕业后,他参加并领导渭华起义,组建工农革命军,和谢子长等人开辟了以照金、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苏区,领导陕北军民粉碎了敌人的“围剿”,为西北根据地的成立创造了条件。同时,将陕甘边、陕北两块苏区连成一片,建立西北根据地,成为红军长征胜利的落脚点和八路军出师抗日的出发点。
如今,即便过去了80多年,他的故事仍被传颂,他的精神仍在激励着当地群众。
“1936年2月,东征战役打响了,部队向北挺近中,沿途群众夹道欢迎,突然,从人群中传来一个声音,‘你们给我让一让,叫我老婆子也看一看咱们的老刘。’只见一位双目失明的老大娘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走到跟前,激动得无法自制,她一边抚摸着刘志丹的脸庞,一边流着热泪说,‘好呀,好呀,刘军长,你可是咱老百姓的救命恩人呐……’”8月1日,刘志丹干部学院副院长王亮为南梁干部学院延伸班的学员们讲述了《刘志丹故事会》中的一幕。
《刘志丹故事会》是刘志丹干部学院为适应新时代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精心打造的红色现场情景教学课程。故事会选取刘志丹革命生涯中的13个感人故事,展示了刘志丹一生建军、建党、建政、建立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艰难历程和为中国革命事业所做出的丰功伟绩。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刘志丹革命精神的基石,为国为民的精神是刘志丹革命精神的底色,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是刘志丹革命精神的支柱。”王亮说,“刘志丹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出自他对祖国、对人民深切的爱,他身上有突出的家国情怀。”
在入党誓言中,刘志丹写道:“加入党,就要为共产主义信仰奋斗到底。作为个人来说,奋斗到底就是奋斗到死。”
出生在陕北农村的刘志丹,自幼目睹家乡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的凄惨景象,十分同情穷苦大众,萌发了改造社会、复兴中华的愿望。在榆林中学读书期间,他受魏野畴、李子洲等共产党员教师影响,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向导》《新青年》等进步书刊,常常激动得彻夜难眠。
东征出发前,刘志丹对妻子同桂荣说:“我爱父母和乡亲,我爱祖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我愤恨卖国贼,我愤恨堕落的政府,我痛惜中国人民深受苦难,因此才走上革命道路的。”
志丹县委党史研究室干部王海龙说,让更多的人过上好日子,成为刘志丹矢志不渝的人生理想,奋斗一生的初心所在。
堂弟刘景明在回忆文章中写道:
“自从景桂(刘志丹)闹革命后,国民党政府便到处通缉,烧粮烧房、挖祖坟,父亲怪罪景桂,对他极为不满。舅舅王怀生也来劝他,说道:‘你书也念成了,大地方也串完了,为什么放着清福不享,偏偏要去钻山沟,受苦受罪呢?’
刘志丹说:‘我一个人成了员外顶啥用!’
‘那你还要怎么?’舅舅问。
‘我要使全中国人民都过上好生活。’刘志丹坚定地说。”
1936年春节过后,刘志丹率部队东渡黄河到山西打通抗日道路。4月14日,年仅33岁的刘志丹英勇牺牲,衣袋里仅留下半截铅笔、几个烟头。他没有给后代留下遗产,却给人民留下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刘志丹烈士陵园里,分布着党、政、军领导人的题词碑,共计50通。其中,有两块镌刻着毛泽东为刘志丹题词的石碑,一块刻着“我到陕北只和刘志丹同志见过一面,就知道他是一个很好的共产党员。他的英勇牺牲,出于意外,但他的忠心耿耿为党为国的精神永远留在党与人民中间,不会磨灭的。”另一块刻着“群众领袖、民族英雄”。还有周恩来题词:“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
“那是奋斗到底、奋斗到死的一生,作为后代,我们要对得起父辈的牺牲,不能辱没他们的光辉形象。”刘建斌在建筑公司当了近20年的工程师,却很少向周边人提及同刘志丹的这段关系,他一生兢兢业业,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一件事,也时刻教育后辈,在工作岗位上,一定要好好干,要对得起党和人民。
“如果有人要问共产党员是什么样子,那么就请看看刘志丹同志。”如今,在一心为党为国为民精神的感召下,刘志丹出生的地方,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小县城,一举告别贫困,山川大地满目苍翠,人民过上了好生活。
如他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