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的一天,毛泽东得知侯家沟有两个村庄的妇女不能生育孩子,便找来当时的中共延安市委书记张汉武,问他是否知道这个情况。张汉武回答说,知道这个情况,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毛泽东说,是不是水有问题呢?请中央医院去把水验一下好不好?张汉武说,好是好,只怕这种小事医院不愿干。毛泽东严肃指出,对于共产党员来说,人民的疾苦绝非小事!应当让医院派人去。经过化验,果然发现村里的水中有大量有害物质,影响了妇女生育。医院很快帮助群众解决了饮水问题。(《跟毛泽东学领导艺术》红旗出版社)
群众的一日三餐、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看起来是个人小事、家常琐事,其实是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为关切的急事、难事、大事,解决得及时圆满与否,关系到他们的生活和工作质量。人民群众也总是从自身小事解决的过程中体悟党的宗旨、感受党的温暖。因此,把群众的小事解决好了,群众才会关心党和国家的大事。
古往今来,大凡关心百姓疾苦的为官者,对群众饥饱冷暖之类的“小事”皆十分敏感。清代郑板桥有一首诗写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文天祥也曾以诗句表达了自己关心百姓、一心为民的思想:“但愿天下人,家家足稻粮。我命浑小事,我死庸何伤!”1988年初,时任天津市委书记的李瑞环同志到大港油田“谈心服务”,有工人反映:“最大的困难是找不到媳妇。”李瑞环同志当即同有关部门商量,研究解决这个问题。8个月后,在大港油田体育馆举行了百对青年的集体婚礼。
马克思说:“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关心群众就是从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千方百计帮助他们解决实际而具体的困难,做实实在在的事。土地革命时期,群众最大的利益是土地,为此,我们党千方百计地让他们有地种、有饭吃。这种心贴心、实打实从群众的种地、吃饭等小事做起,最终使革命星火呈燎原之势。在邓小平故居的留言簿上有这样一句质朴的话:“小平同志让我们填饱了肚子,用上了票子,住上了房子。我们永远怀念您!”群众的感受来自于党员干部的具体行动,来自于摸得着看得到的实惠。
把群众疾苦这些所谓“小事”当“大事”做,是一种工作态度,也是一种工作作风。没有人民至上、群众疾苦无小事的服务情怀,群众的疾苦就很容易被忽视;那些好大喜功、片面追求“政绩”者,其精力不可能放在群众的“小事”上。只有真正心系民生,才能对群众的疾苦感同身受,才能千方百计帮助群众解决难题。毛泽东“问水”,关注的看似“小事”,却是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作者系解放军总医院院务部四级军士长)
编辑:何利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