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红书包 > 党建生活
以长诗仰望古田会议
日期:2020-04-08 10:11:24         文章来源: 光明日报

摘要:从1929年柏露会议上工农红军应对国民党的三省“会剿”写起,勾勒红四军在毛泽东、朱德的率领下,不断克服艰难险阻、不懈探索中国革命规律,以诗歌的语言,生动再现古田会议决议这一具有理论光芒的纲领性文献从孕育到诞生的艰难过程。作者凭借对史实的全面掌握、对诗艺的深入领悟、对个性话语的充分自信,交出一部有分量的作品。这部长诗关注的是历史,聚焦的是事件。

  李迎春是一位在古田会议发生地出生、成长起来的青年诗人。桑梓之地的濡染和革命精神的养育,让他对古田会议精神有着天生的自豪感与亲切感,也更有创作的使命感。经过五易其稿,他推出了这部三千余行的长篇政治抒情诗《落雪的和声——古田,1929》。

  这是一部大视野、大抒情的颂歌。它用纵横捭阖的气势,以诗写史的方式,亲切地将中国共产党比作“东方的光”,诗意再现党为改变中国命运永不停止探索的初心与使命,唱响中华民族的希望与荣光。诗人仰望古田会议的光芒,从1929年柏露会议上工农红军应对国民党的三省“会剿”写起,勾勒红四军在毛泽东、朱德的率领下,不断克服艰难险阻、不懈探索中国革命规律,以诗歌的语言,生动再现古田会议决议这一具有理论光芒的纲领性文献从孕育到诞生的艰难过程。作者凭借对史实的全面掌握、对诗艺的深入领悟、对个性话语的充分自信,交出一部有分量的作品。

  这部长诗关注的是历史,聚焦的是事件。但无论是历史还是事件,首先必须是诗。因此,营造诗意氛围成为作者的追求。历史与事件在他的长诗中变得更加柔和,革命先辈的胸怀、思索与决策,有了更浪漫的色彩。于是,事件不是被罗列出来的,而是根据历史的发生,被投射到英雄的胆略、性情与情怀上,从而产生了具有个性化的历史诗意。“九月来信”对于古田会议的召开、古田会议形成的决议来说有着决定性的意义。诗人以最快的速度交代前后的历史事件 (“红军已经成为红色河流/从井冈山流向赣南,流向闽西/流成一道不可抗拒的洪流”),又巧妙地凝聚到毛泽东的政治韬略、周恩来的革命直觉、朱德的战争经验、陈毅的孜孜求索等方面,最后化为“伟人之间的对话还将在争论中互相理解/在携手共进中走向胜利的方向”的诗句。于是作者的诗情在胸怀的广阔、情怀的深沉以及坚定的信仰、必胜的决心中团聚了,完成了伟大的抒怀。

  在长诗中,诗人娴熟地运用以景写情的手法,把诸多历史事件上升为诗的语境,解决了诗与史的融合问题。事件与事件之间的联系,融化在诗人感性化、情绪化的诗行中,形成诗境。古田会议的历史贡献是提出了高度理论化的成果。如何把理论的成果化作诗歌的行吟,颇有难度。诗人通过对事件的急速描述,直接将理论的成果用分行的诗句表现出来,形成一种铿锵而坚定的表达。如,“这段著名的苏家坡之问,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雏形/就是关于党的群众路线/重要的领导方法”“走出一条/中国/道/路”。显然,分行的不是句子,而是一种坚定的激情。

  《落雪的和声》共六章三千余行,在序章“东方有光”和尾声“世纪回响”中,作者围绕礼赞历史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必然,展开深沉的抒情。长诗的主体四个篇章,分别以“春水与汀州”“夏风与龙岩”“秋菊与上杭”“冬雪与古田”为题,以春夏秋冬的时序更迭,借代不断变迁的峥嵘岁月,用闽西红土地的四个地名,来展望革命的艰辛壮阔。在这里,时间成了更诗意且可触摸的意向,四个季节亦形成互文,引人联想起在古田会议之后,“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理论光芒引领我党、我军开启了新航程的恢宏画卷。所谓窥斑知豹,这样的写法能在不伤害史实、不流于口号的前提下,更契合诗歌创作的气质。诗人还用“革命者来”“家书”“日记”“理想”四则“战士的诗篇”,写出个人的成长、求索和追求真理的历程,抒发出战争年月平凡个体的心声,与英雄的境界相互呼应。这种个人的历练成长与追求,融入大历史,又为诗歌的抒情增添了层次,显示出复调的效果。

  长篇政治抒情诗自然要有“大我”,但也要有“小我”,这才可以显露个性与神采、魅力和生命力。诗人在地理上重走、在史料中发现、在精神上深受教育,“大柏地是幸运的/因为伟人的《菩萨蛮·大柏地》/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我好想去大柏地,去抚摸/那堵长满弹洞的墙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每当我朗诵着它,就去想象它的模样/是怎样的好看”(《装点此关山》),文本的感染激发了诗人的敬仰。因为“小我”的在场,使得诗人个人深沉的感情、自豪感与使命感在诗歌中真诚地闪耀。

  有赖于宏大主题、重大题材的支撑,加之作者攻克艺术瓶颈的努力,最终让《落雪的和声》呈现出不一般的面貌。我们希冀《落雪的和声》的创作与出版,能够吸引更多的文艺工作者关注重大历史题材,锤炼宏大叙事诗艺,贡献出更多优秀的长篇政治抒情诗。

(系海峡文艺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

(编辑  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