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治药言》作者汪辉祖,字焕曾,号龙庄,浙江萧山人,是清代乾嘉时期很有名望的刑名师爷。他佐身为治34年,晚年将自己多年的经验体会汇为五本官箴书,即《佐治药言》《续佐治药言》《学治臆说》《学治续说》和《学治说赘》。
《佐治药言》通篇不过13000字,包括40多篇短小精悍的文章,主要是对自己佐幕之道的经验总结,文风质朴务实,读来如与长者品茗闲聊。书中关于幕僚如何修身的论述,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
尽心做事 “食而谋之不忠,天岂有以福之”
《佐治药言》的第一篇就是“尽心”。按照清代的官吏选用制度,幕僚师爷是各级官员自主聘用的辅助人员,不属于国家正式工作人员序列。读书人从事这项工作,多是出于养家糊口的需要,属不得已而为之。于是一些师爷就有了“活思想”,不是那么安分守己、出心尽责。
汪辉祖首先从切身利益讲道理,“然岁修所入,实分官俸,亦在官之禄也”,师爷们每年领取的工资奖金,是东翁从自己俸禄中分出来的,吃了人家的饭,就得出心出力给人家办事,不然老天爷也看不过去。讲过利益再讲人情,师爷与东翁非亲非故,“职守之所击,倚为左右手”,因为岗位职责的原因,领导高看一眼、厚爱三分,不尽心把工作做好,“纵无天谴,其免人诵乎?”老天爷不降罪,社会各界骂人肯定是少不了的。
许多版本的《佐治药言》的“尽心”篇没有完整收录,其实接下来的几句话尤其关键,补录于此:“心尽于事,必竭所知所能,权宜重轻,顾此虑彼,挽救其已著,消弭于未然。……首揭尽心二字,乃此书之大纲,吾道之实济。”真正是古今一理,体味这几句话,讲到底就是“态度决定一切”。工作上只要真正做到尽心,那么一切事情都好办,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解决,不好化解的矛盾能够化解,可以“挽救其已著,消弭于未然”。
笔者服务过的一位老领导曾总结说,干部的工作状态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种是出工干活的,按时能来、到点就走,只点卯不出力,一问三不知,脑子里从来不想事;第二种是出力干活的,让干啥就干啥,还经常忙得一头汗,但应该干什么不知道,要干成什么样不知道,遇到问题怎么办更不知道;第三种是出心干活的,工作需要干啥、心里有计划,遇到问题怎么办、胸中有预案,如何调动整合各类要素、脑里有本账。
真正出心工作的干部,什么事交给他都可以放心,基础再薄弱也能很快见起色,情况再复杂也能迅速打开局面。回想我们经过的人和事,无外乎都是这个道理。汪辉祖把“尽心”二字视为全书的大纲、“幕道”的补益,其中的道理很值得我们思考体会。
勤于学习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
从事秘书工作,必须勤于学习、善于学习,这是古往今来的共识。《佐治药言》中有多篇谈到学习的问题。
汪辉祖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然幕友佐官为治,实与主人有议论参互之任,遇疑难大事,有必须引经以断者,非读书不可”。秘书要参与政务,当好领导的参谋助手,其间难免遇到疑难之事,这种时候就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能够“引经以断”,否则难以提出解决问题的依据和思路,那就是不称职。汪辉祖还说到读书学习的范畴,不要局限于“经传”,“凡有益于身心者,皆可读之”,往往正是这类“杂书”最能够开阔思路、增长见识,对办文办事都大有裨益。这些见解,很值得今天的秘书人员借鉴。
除了谈读书,汪辉祖关于多向领导学习的观点,更是让人受益匪浅。在他看来,即使是最要好的朋友,也不可能整天呆在一起,而师爷和东翁却要朝夕相处,双方的“性情气质最易染移”,因此 “入幕须择主”,强调“合则留,吾固无负于人;不合则去,吾自无疚于己”。
汪辉祖晚年曾经回顾自己34年的为幕经历,“择主而就凡十六人,俱有贤声”,其中他尤其推崇常州知府胡文伯。二人意气相投。胡文伯担任知府勤政廉政,对汪辉祖礼遇有加,认为他是“雅器”,“礼貌视他友加等”;汪辉祖佐身为治尽心尽职,对胡文伯感情上“乐为知己用”,工作上“益严事之”。特别是,汪辉祖认为从胡文伯身上学到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立身制事之道,师资不少”,正因如此,他才长期追随、“相依六载”。
翁幕关系,同当下领导与秘书的关系虽不完全对等,但大体上可以类比。领导与秘书相处,最理想的状态是,在德才互认的基础上,秘书对领导真心敬重,领导对秘书真心倚重。
笔者做秘书多年,服务过多位领导,其中一位与汪辉祖笔下的胡文伯颇为神似,服务这位领导近两年时间,我也深感“立身制事之道,师资不少”。今天的领导,都是在干部比选中逐步成长起来的,品行、才情、经验,都自有过人之处,做秘书的沉下心来多向领导学习,是提升个人修养和能力最便捷的路径。
立品为先 “欲行吾志者,不可不立品”
汪辉祖对为幕者的人品高度重视,著述中多次强调“立品是幕道之本,而后能尽心尽言”。
按其观点,即使是日常生活中,想自己说话可信,也要个人品行端正,佐身为治更是如此。想让东翁相信采用自己的建议,前提要他相信自己的人品。“信而后谏,惟友亦然。欲主人之必用吾言,必先使主人之不疑吾行。”给东翁出点子,“大要顾名而不计利”,关键是要考虑对东翁“官声”的影响,而绝不能计较自己“私利”的得失,否则后果很严重,“其势既孤,其闲易生,稍不自检,毁谤从之”。汪辉祖一生对此言行一致,常州知府胡文伯在给他的信中说,“吾宦游垂五十年,所见幕友多矣。能立品端纯,尽心佐理,时时以国事民事为念如吾兄者,实未见有第二人。”一位太守如此评价一个比自己小34岁的幕僚,实属难得。由此不难看出彼此感情和工作脉络,正是因为汪辉祖“立品端纯,尽心佐理”,所以胡文伯“不疑其行”,既而“必用其言”,汪辉祖最终也就“得行其志”。
入幕者立品,对东翁要“忠谋”、要“顾名”,那么对百姓又当如何呢?旧之幕僚、今之秘书,“操三寸管臆揣官事”,谁也不能保证所做之事件件都圆满,那么怎样才能好自为之呢?汪辉祖给出的标准就是“公私之别”,出于公心,即使错了,上上下下也会理解宽容;若出于私心,就算最终效果尚好,也会遭到天谴。受历史局限,汪辉祖的立意虽称不上高远,但从一定意义上看,从出发点上研判问题的性质,和我们现在强调的“三个区分开来”,有异曲同工之妙。
俭以养廉 “常患其来处少,而不知其病在去处多”
前面说过,汪辉祖佐身为治34年、服务过16位东翁,其间接触过的幕友不计其数。这些幕友难免参差不齐,仅从他们如何挣钱花钱过日子,也能看出品行高下。有“强效豪华”的,有“任情挥霍”的,甚至有“嬖优童,狎娼妓”的。
这些所作所为是师爷的小节吗?汪辉祖不这样认为。一方面,从价值认同看,即使当事人得势时也是“职者所鄙”,业内人士普遍看不起;另一方面,从事业追求看,结果必然会贻误工作、害人害己。古今的道理是一样的,当秘书的不守“寒士本色”,整天在外拉拉扯扯,吃别人的、拿别人的,等到“负累既重”“受恩渐多”,必然“情牵势绊” “终难自主”,结局肯定是 “身败名裂”。两百年前名幕前辈的告诫,今天的秘书们切不可当成耳旁风。
更为难得的是,汪辉祖不但倡导幕僚个人崇俭,还传授我们如何正好家风、带好家人。“谚所谓搁笔穷也,故必使家之人皆知来处不易,而后可以相率于俭。”当今时代,秘书人员的收入虽算不上高,但已绝不是汪辉祖所处时代师爷“搁笔穷”的状态。这种情况下,就更要让家人知道工作辛苦、挣钱不易,全家“相率以俭”,一起好好过日子。
汪辉祖积几十年佐身为治经验而成的《佐治药言》,体现了一代名幕的品行风范,对秘书工作者在一些方面不失为一本很好的参考书。但毕竟时代不同,新时代对秘书工作者有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阅读中也要有所辨析,与时俱进,为我所用。
(编辑: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