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紧急信息报送工作,是政治性极强的重要任务。当前,部分单位紧急信息报送工作同党中央和各级党委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报不快”。在规定时限内报告紧急信息是纪律要求,是底线也是红线。紧急信息迟报、漏报、瞒报问题的发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末端梗阻,基层报不上来。具体表现是:有的紧急信息属地尚未掌握,监管单位已经报到上级有关部门;有的紧急信息党政主渠道还没有报上来,新闻媒体已经报道;有的紧急信息,涉事企业和责任主体蓄意瞒报,监管和巡查机制失位失效,给应急处置工作造成被动,贻误了最佳的处置时机。
“报不准”。准确是信息工作的生命线,事关领导决策和应急行动,必须落细落实落准。有的单位报告紧急信息,仅仅是当“传声筒”,下边报什么就用什么,不作分析、不加判别、不印证核实,改头换面就报上去。有的单位报告紧急信息,格式随意、文字粗糙、要素不全、表述不准、前后不一。甚至还有的单位报告紧急信息,“精准”地把核心要素屏蔽了,比如报的是煤矿事故,通篇没有人员伤亡情况,顾左右而言他。
“报不全”。有的单位报告紧急信息,重首报,轻续报,没有终报和对领导同志批示贯彻落实情况的反馈,存在反复催要、不督不报的问题。尤其是领导同志就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作出的批示,有的单位没有作为督办要件来固定办理程序、紧盯办理结果、形成反馈机制,缺乏应有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
“报不深”。紧急信息的接收报送是所有应对处置工作的起点,要善于见微知著、举一反三、以小见大。有的紧急信息报告,仅仅立足于报告情况,缺乏分析研判和“一叶知秋”的深度。有的紧急信息报告,对复杂的事件判别简单、定性过早,事件发展演变的结果往往与首报大相径庭。有的紧急信息报告,关注点过于简单,只纠结于伤亡人数,忽略了对背后成因、发展趋势和可能影响的分析。
针对存在的差距和问题,要坚持统筹优化、多管齐下,既要加强纪律和标准的制定执行,又要畅通报送渠道、加大研判力度,始终紧绷做好紧急信息报送工作这根弦,切实发挥站岗放哨、参谋助手作用。
一是严守报送纪律,把守住底线、不碰红线贯穿始终。接到重大突发事件报告后,市县乡三级党委要按照报送要求,倒排工作,优化流程,压减层级,提出建议,逐项落实。底线是最低标准,越快越好,越准越好,要在求快的同时求准,求准的基础上求快。力争牢牢掌握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主动权,为各级党委决策处置赢得先机。
二是厘清报送标准,把问题导向、如实报告贯穿始终。要带着“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判断什么该报、什么不该报。在具体执行标准上,要做到“两个不局限于”:第一,以遇难人数为标准,但不仅仅局限于人数。比如,身份特殊,群死群伤,性质恶劣,发生在敏感地段、敏感时期、重要时节,达不到伤亡人数标准的也要报告。前不久,某县扶贫工作队员遭遇交通事故,造成2人遇难、2人受伤。这件事以人数论,未达到较大事故的报送标准,但当前正值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关键期,涉及扶贫工作队员的生命安全,我们从媒体报道获知情况后,要求属地立即补报了有关信息。第二,以突发事件为标准,但不仅仅局限于突发事件。比如,涉恐涉暴类信息,引起群众广泛热议的舆情,事关大多数群众切身利益的事件,发生在国外、省外涉及我省人员的突发事件。要用战略眼光、全局站位,敏锐捕捉信息,果断报告信息,稳妥处置信息。
三是畅通报送渠道,把分类指导、明晰标准贯穿始终。着力构建以省市县乡四级党委为主干的紧急信息报送主渠道,形成完整的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工作链条。首报务必报快,报清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事情和人员伤情概况;续报务必报准,报清事件性质、伤亡详情、可能影响、涉及单位、蔓延趋势和采取措施;阶段性报告报实,报清事件发展变化中的重要动态、伤亡人数、重大调整、应急处突采取的重要举措、取得的重要进展;终报要报全,报清事件的来龙去脉、综合施救、调查处置、善后工作、灾后重建、追责问责、举一反三整改落实情况。
四是提高报送质量,把围绕大局、加强研判贯穿始终。要为紧急信息报送提供必备的机构、机制、队伍条件,解决好靠谁报、如何报、怎样报的问题。各级党委、省直厅(局)党组,是紧急信息报送工作的责任主体。具体承办单位,比如值班室、办公室、指挥中心,要负责建立报送体系,纵向到省市县乡党委,横向含省直部门、高校企业、群团工会、新闻媒体,织密报送网络。发生迟漏瞒报问题的,尤其是重大突发事件报告出现问题的,要依据《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追责问责。
(编辑: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