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红书包 > 党建生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与实现形式
日期:2020-08-17 09:20:08         文章来源:安徽日报 作者:季昆森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安吉县余村调研时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习近平同志在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村任支部书记时,就带领农民修建了全省第一口沼气池。后来,在河北正定,在福建宁德、福州工作时,都大力推动生态环保事业。在任福建省长时,就提出建设生态省的目标。他任浙江省委书记时,亲自担任生态省与循环经济两个领导小组组长。这充分表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期工作实践中,不断进行理论思考,深谋远虑、高瞻远瞩的结晶。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进一步指出,“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些科学论断,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美好地球家园,开辟了崭新的思路和广阔的前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从生态学及生态文明角度看,生态系统有十个方面,其中水是第一生态主体,森林是第二生态主体。水与森林都是孕育生命的主体,人类不能离开森林,历史上由于森林消失而导致国家衰亡、文明转移的例证屡见不鲜。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文明的衰落,以及我国古黄河文明的转移,都与森林被破坏密切相关。这充分表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发展理念的重要性。

从哲学角度看,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根本上破解了“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分离的问题,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达到“改变世界”的目的。恩格斯强调:“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完全符合恩格斯所揭示的自然界良性循环运行的规律,告诫人类要妥善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总书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富于创造性,把握了规律性,具有指导性。

从实践角度看,无数实例有力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性。比如,在我国蒙冀交界处的塞罕坝,几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造就了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实现“沙地变林海,荒原成绿洲”;甘肃省嘉峪关市用十年时间,把沙漠戈壁滩改造治理成宜业宜居的生态城市;山西省右玉县是一个突出的风口沙漠县,从建国初期开始,历任领导一任接一任干,发动群众植树造林,治理风沙,创造了奇迹,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现形式

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视察时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成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积极探索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实现形式,已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实际行动。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中,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绿水青山,抓住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一切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保护好绿水青山是带来金山银山的前提,这就要求我们转变思维方式,从“生态环境是经济的子系统”的认识转向“经济是生态环境的子系统”,不仅研究如何加快发展,还要研究在发展中如何避免环境被污染、生态被破坏的问题。

要“经营生态环境”。安徽在推行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践中,很多地方针对各种不同生态环境,进行治理改造,优化提升,科学利用,实现“三个效益”的共赢。由此总结出“经营生态环境”的思路,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成为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实现形式之一。

要发展“环境产业”。本世纪初,中科院可持续发展课题组提出,环境产业不同于一般的环保产业,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面向末端污染控制的产业;二是面向洁净生产技术的产业;三是面向绿色洁净产品的产业;四是面向生态环境功能服务的产业。环境产业是21世纪全球的主导产业之一,必须大力发展。

要发展多功能大循环农业。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健康的土壤、安全优质的食用农产品,是全人类永恒需求的普惠产品。必须充分利用绿水青山,发展农家乐、民宿经济等各种旅游产业,保护、恢复、发展名贵中药材产业。

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当前,在大力实施新基建项目与传统基建项目的同时,建议选择一批投入较低、性价比高的“强安全、不污染、保生态、多就业、能赚钱、高品质、利健康、惠民生”的“短平快、好省优”技术和项目。

要科学合理地种树种草。在一个地方种树种草,首先要弄清这个地方特别是山区的生态原貌,要根据原来植物生长的特点、规律来选择树种草种,通过退耕退牧来还林、还草、还水,最根本的是还生态。植树造林,林种树种的选择要做到五性:生态性、适地性、经济性、需求性、观赏性。如新疆支持农民在沙漠边缘种植红柳,在红柳根部接种大芸(肉苁蓉),既防沙治沙,又保护和发展了名贵中药材。安徽阜南在淮河行蓄洪区大量种植杨树和杞柳,发展板材加工和柳编业等,成效明显。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学习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必须树立系统思维,搞活体制机制,深化改革创新,强化制度执行,从而在实践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系安徽循环经济研究院院长,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编辑: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