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红书包 > 党建生活
加强前沿探索和前瞻布局
日期:2020-09-09 09:01:39         文章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郭庆松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就像撬动地球的杠杆,总能创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加强前沿探索和前瞻布局,就是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长期坚持、大胆探索,让基础研究对标世界一流

9月1日,北京大学新学期开学。在前来报到的3300多名本科新生中,有842人属于“强基计划”招生范畴。

早在2016年5月发布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指出:“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我国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产品产业创新的整体水平,支撑产业变革和保障国家安全。”今年1月13日,《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印发,决定自2020年起,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从今年起,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36所国内知名高校将对“强基计划”招收的学生实施全过程培养,着力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强基计划”的实施,是我们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加强前沿探索和前瞻布局所作出的必要选择。一方面,当代中国需要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产业革命大趋势、集聚人才大举措,系统谋划、整体布局、全面推进,加速形成多样性、协同性、包容性的创新生态,占据科技发展的制高点,以科技创新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自身优势;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世界经济遭遇重挫,国际需求市场萎缩,同时叠加经济全球化逆流,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国际局势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格局,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强,这就进一步倒逼我们必须立足于中长期思考和长远谋划,探索未知、谋篇布局、寻求主动。

加强前沿探索和前瞻布局,要让基础研究对标世界一流,在认清自我、找到差距、弥补短板、强化弱项上下功夫。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面对国际形势的不稳定不确定以及技术封锁等,核心技术买不来、讨不来。要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必须在基础研究上持续发力。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基础研究不够,核心技术就会受制于人。因此,加强基础研究理应成为当前和今后我国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

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强调,基础研究是创新的源头活水,我们要加大投入,鼓励长期坚持和大胆探索,为建设科技强国夯实基础。近年来,我国对基础研究的投入逐年增加,其占科技投入总的比重逐年提升,北上广科技创新中心更是发力基础研究,不断加大投入。不久前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2019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占比首次突破6%。但横向来看,我国与发达国家15%—25%的水平相比差距仍然较大。

对标世界一流,就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顺应大趋势,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这就需要我们开创多元投入新局面,不仅要加大政府投入,也要鼓励社会各界和企业参与进来,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还要营造良好学术生态和创新环境,深化科研管理和考评机制改革;更需要植根教育,培育甘坐冷板凳精神,努力在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夯实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根基。

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把创新发展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瞄准科技前沿和产业升级方向,我国在破解重大产业技术方面不断取得突破。如今,从国产大飞机、运载火箭到卫星的关键部位,都有我国自主研发的陶铝新材料的身影,替代了对进口材料的依赖。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的排名在近几年迅速攀升,今年位列全球第14位,在中等收入经济体中表现抢眼。同时,中国拥有17个排名前100位的科技集群,在科技创新重要指标方面也是可圈可点。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带来的一系列新机遇新挑战,党中央作出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重要的一条就是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总体上看,我们在信息通信、高端装备、工业基础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关键领域和关键产业还存在明显的短板,尤其是决定关键核心技术能否突破的基础研究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明显的差距,支撑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的大力度持续投入、良好的科技知识和高素质的人才积累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基于这样的科技进步趋势、全球竞争形势和我国发展现状,加强前沿探索和前瞻布局,重点领域就是关键核心技术。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是一项系统工程,系统工程要有系统思维、系统布局、系统举措。现在,我国科技实力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要想把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变成可能,就要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过去,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关键核心技术的成功突破,就是我们自力更生,勒紧裤腰带、咬紧牙关创造的奇迹,也是我们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优势的最有力佐证。党的十八大以来,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内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是我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成就,同样体现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新型举国体制的巨大优势。显然,这样的制度优势必须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9亿劳动力、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类专业技能的人才、1亿多市场主体,具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同时,经过7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全球第一。因此,要紧紧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完备产业体系,创造有利于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的独特优势,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产业链水平,维护产业链安全。着力发挥企业在核心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使企业成为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打造科技、教育、产业、金融紧密融合的创新体系。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发挥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某负责人介绍,我国某型号合金材料在火箭上的应用曾经受到极大挑战,新材料焊接遇到很大困难。学会联合中南大学、北京工业大学、湖南中创空天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组织技术攻关团队,从新材料研制到焊接工艺逐个突破,成功攻克了3.35米大直径火箭铝合金焊接工艺,突破了技术封锁。

与此同时,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牵头成立了智能制造学会联合体,汇集传统制造、信息技术、军工、电力、农机、新材料等领域的13家全国学会,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和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推动创新资源聚合,促进创新模式变革。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说到底就是要发挥好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依靠改革破除发展瓶颈、汇聚发展优势、增强发展动力,这是我们加强前沿探索和前瞻布局的实践路径。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强调,要继续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善于运用改革思维和改革办法,加快推进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改革,有利于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改革,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改革,聚焦重点问题,加强改革举措的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打通淤点堵点,激发整体效应。

以改革来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发挥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需要在四个方面下足功夫。

要在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大改革力度,加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扩大建设规模和覆盖领域,抢占未来科技发展制高点,完善国家科技资源库,培育一批尖端科学装备制造企业。

要在组织形式改革上下功夫,组建创新联合体,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支持龙头企业整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力量,发挥校企耦合功能和协同作用,特别是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要在对外开放上再发力,扩大科技领域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创新资源,精准选择合作领域,开辟多元化合作渠道,加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等对外科技交流合作,深化基础研究国际合作,组织实施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形成科技合作的拳头产品。

要在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上再加力,给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简化科研管理流程,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改革科技奖励制度,选好用好领军人物、拔尖人才、海外人才,加大关键核心技术人才培养力度,不断培养和造就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团队,让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让年轻科学家有用武之地,使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作者系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党委书记)

(编辑: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