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红书包 > 党建生活
问计于民关键在一心为民
日期:2020-09-30 09:41:51         文章来源:安徽日报 作者:吴林红

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长沙主持召开基层代表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听取基层干部群众代表对“十四五”规划编制的意见和建议。他强调,五年规划编制涉及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需要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建言献策,推动“十四五”规划编制顺应人民意愿、符合人民所思所盼。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要求,充分彰显了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为科学谋划“十四五”时期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问计于民关键在一心为民,要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虚心向人民学习,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一大显著优势。坚持问计于民,不仅是一项原则要求,更是一种制度设计,嵌入党和国家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各级党员干部想问题、作决策、抓工作必须始终把人民摆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紧紧依靠人民,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从国家立法到重大决策,从发展规划到民生工程,事关国计民生,问计于民是必然要求、当然选择。

问计于民应处理好上与下的关系。这里的“上”指顶层设计,“下”是基层实践。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都是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的有机统一。问计于民要坚持上下贯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没有顶层设计的指引,问计于民就会漫无目的;没有基层实践的支撑,问计于民势必空洞无物。问计于民既要登高望远、胸怀天下,又要体察民情、眼睛向下,将国之大计与民之福祉有效对接,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基层群众处在改革发展和生产一线,参与经济社会生活最直接,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地见效感知最真切,对许多国计民生问题最有发言权。多到基层一线去,多到群众身边去,真心实意做群众的小学生,才能使顶层设计更接地气、更得民心。

问计于民应处理好问与听的关系。问计于民好像很简单,只要带着两只耳朵一张嘴,走到群众中去就行了。实际上未必如此。有的干部与群众面对面交流,结果问的不少、收获不多,不是没有掌握真情实况,就是没有听到真知灼见。可见,问计于民并不是简单的事,既要善问又要善听,既要交谈又要交心。基层群众反映问题或提出建议,往往从身边小事出发,可能有不少“家长里短”“鸡毛蒜皮”,或者是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有的事情好像不是什么大事,领导一重视就能解决。可是,个案问题容易解决,不代表共性问题迎刃而解。不少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需要从政策文件、体制机制上解决,或者需要具备一定条件才能解决。各级干部要善于倾听,善于分析,从难题中摸清症结,在实践中探寻方法,把问计于民的过程变成听民意、察民情、集民智、聚民心的过程。

问计于民应处理好知与行的关系。问计于民本身不是目的,造福于民才是目标。问计于民、可知民情,造福于民、方得民心。少数干部也问计于民,也知民生疾苦,但问计之后,少有下文,未免叫人叹息一声:“说了白说”。这种问计于民,知而不行、知行不一,从一个侧面折射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不正之风。如果不刹住这股歪风,问计于民就会徒有虚名,基层群众就会对党和政府失去信心。问计于民重在知行合一,必须跟踪问效。群众反映的问题有没有解决?群众创造的经验是不是管用?下一步工作如何顺应民意?这些问题都需要实打实回答。各级党员干部应以群众呼声为第一信号、群众需要为第一选择、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把民之所望变成政之所向,以为民造福的实际行动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编辑: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