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国正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号角已经吹响。已经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必将创造出新的、更大的奇迹。
小康、现代化:中国人民念兹在兹的两个重磅语汇
小康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但是,今天的小康社会早已不是古人眼里的“朦胧画”,而是中国共产党人手里的“工笔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使用“小康”“小康之家”的概念确立中国的发展目标,既符合中国发展实际,也容易得到最广大人民理解和支持。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提出,到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提出,今后要继续努力奋斗,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作出了新的描述,主要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指出:“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小康”指的是发展水平,“全面”指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既充分肯定“十三五”时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历史性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可以如期实现,又清醒提出将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系统评估和总结,然后再正式宣布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建设现代化国家,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一以贯之的主题。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党就下定决心彻底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致力于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宏伟目标。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提出,要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1964年第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提出、1975年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重申,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提出,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叫“中国式的现代化”。“小康”是“四个现代化的最低目标”。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1997年党的十五大、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017年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小康、现代化,念兹在兹。今天,小康和现代化在行进途中实现了历史性交汇、现实性对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成为了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间节点,它一头接续第一个百年的英雄史诗,一头开启第二个百年的壮阔篇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目标,更是动力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能首先明确自己的方向和目标,都能科学制定自己的规划和部署,都会主动探索自己的路径和举措。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时期,我们曾确定分两步走到20世纪末实现现代化,即: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先后提出过现代化的两个目标,即:第一,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二,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既是现代化的提速,更是现代化的提质。
党的十九大对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涵和特征都进行了概括,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于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的远景目标作出了更为详尽、更为丰富的描绘,即: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2020年、2035年都是重要的时间节点,都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由此顺理成章地演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具有了全新的意蕴和旨归,并把中国现代化建设推向新的历史高度。
新征程:千里之行的接力赛跑
现代化是近几百年来人类历史的基本进程和根本特征,但是现代化并没有千篇一律、普遍适用的教科书,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现代化道路和模式。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中国的现代化史无前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场接力赛跑。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近五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即,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依法治国取得重大进展,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台阶,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
蓝图已绘就,奋斗无穷期。“十四五”时期,我们将继续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聚焦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国内市场、深化改革、乡村振兴、区域发展、文化建设、绿色发展、对外开放、社会建设、安全发展、国防建设等重点领域、重点任务,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到那时,中国的经济发展将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将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将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将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将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将得到新提升。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复杂变化。我们要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一如既往地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一如既往地坚持和加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办好自己的事,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趋利避害,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接续前行。展望前路,再奋斗十五年、三十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现实图景必将一一展现在世人面前。
科学把握预立的辩证法,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安排。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人民成功的实践昭示世人: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只要找准方向、驰而不息,条条大路通罗马。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中国人民的新实践将继续向世人昭示:中国的现代化是一条通向现代化的新路,必将为人类文明进步和人类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中华民族有这个自信,更有这个能力。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编辑: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