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正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经济发展前景向好,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实现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短板弱项。面对国内国际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必须发挥好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依靠改革应对变局、开拓新局,坚持目标引领和问题导向,既善于积势蓄势谋势,又善于识变求变应变。
坚持问题导向,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
解决办事难、办事慢、多头跑、来回跑……持续开展两年的“减证便民”行动迎来新进展,我国将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按照要求,2020年年底,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各部门要制定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的实施方案。全面清理“奇葩证明”、循环证明、重复证明,部门信息加快共享、办事流程更加简化,群众办事时长明显缩短,行政服务成本有效节约。
坚持问题导向,紧盯企业群众办事难点、堵点,各地区各部门改革机制、创新思维,让群众真正感受到门好进、脸好看、事好办。
改革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改什么、如何改始终是推进改革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要着力增强问题意识,实行问题导引,认真审视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带来的风险挑战,以新的思维、新的理念、新的方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的现实问题,使改革举措更接地气、使制度设计更有效能。
当前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在全球范围内深入开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国际国内局势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加。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加突出,创新能力不足成为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不高的重要制约,农业基础不够稳固,粮食安全问题依然存在,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行业差距问题十分严峻,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存在短板,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任重道远。
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等一系列发展举措,聚焦打基础、补短板、堵漏洞的实际需求,回应了人民群众的诉求和期盼,为“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明确了基本方向。
实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必须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改革进行到今天,抓改革、抓落实的有利条件越来越多,改革的思想基础、实践基础、制度基础、民心基础更加坚实,要投入更多精力、下更大气力抓落实,加强领导,科学统筹,把改革重点放到解决实际问题上来。改革本身就是问题导向的体制机制创新。只有强化创新意识、树立创新思维,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运用创新思维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实际问题,才能顺势推进现代化建设,在国际竞争中占领先机,化解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
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
在“十四五”规划建议编制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为‘十四五’规划建言献策”。
“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期间,一位网名为“云帆”的网友留言,提出“互助性养老”的新模式。这一建议后经专家组审议,正式写入“十四五”规划建议。
开通网络渠道,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在我国五年规划制定史上是第一次。短短两周时间里,累计收到超过101.8万条建言。沉甸甸的“十四五”规划建议,正是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主持下,在一次次深入调研、广集民智中找到破题的关键,在一场场座谈交流中凝聚奋进的共识,充分体现出党中央尊重人民首创精神,顺民心、集明智、访民意的工作方法。
坚持人民群众的改革主体地位,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集中民智、了解民意、动员民力。改革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改革的动力源泉,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集思广益,问计于民,是明确改革内容、推动改革落地的有效举措,体现了我们党坚持走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科学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编制“十四五”规划,党在推动改革不断深化过程中始终注意倾听来自基层的声音,通过了解人民群众的所思所盼明确改革的着力点和突破点,向人民群众请教改革方法,将亿万群众的鲜活实践经验上升为国家改革策略,取得了丰硕成果。
改革推进到现在,各系统间互动性、联系性明显增强,各项改革举措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在总结局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加强顶层设计,加强对各项措施的关联性研判,统筹考虑各个领域的改革措施,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标和治本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促进,提升改革的系统效应,使各项改革措施发挥最大效能。
以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为例。监察体制改革是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举措。为确保改革顺利进行,党中央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使得监察体制改革从动议到构想、从试点到推广、从探索到定型仅用了不到5年时间,并最终通过修改宪法、制定监察法的方式固定下来,使监察制度与既有政治制度相配套、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协调。
坚持改革的实践导向,问计于人民群众是改革措施接地气、有实效的重要保证,加强顶层设计则是改革措施间相互协调、统筹实施的基本要求,二者体现了部分与整体、实践探索和理性谋划的辩证关系,只有二者在改革历程中实现有机统一,才能形成切实可行的改革举措。
发挥整体合力,使各项举措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医疗保障是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增进民生福祉、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制度安排,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更是牵涉方方面面的制度调整,需要统筹谋划、一体推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从待遇保障、筹资运行、医保支付、基金监管等重要机制和医药服务供给、医保管理服务等关键领域同时入手,制定了一系列协调配套的改革措施,为提高医保治理现代化水平、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就医需求提供了政策保障。
改革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既涉及经济体制又涉及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既涉及生产力又涉及生产关系,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改革越深入,越要求我们注重各项改革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作用。要把推进各方面改革有机衔接起来,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形成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
进一步提升改革的整体性,促进改革整体耦合,推动制度协同创新,需要着力发挥各级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凸显党委抓大局、谋大事的统筹协调作用,正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一场系统性、整体性、重构性的重大变革——涉及的中央和国家机关部门、直属单位超过80个,既横向统筹党政军群,又纵向统筹中央地方,力度规模之大、涉及范围之广、触及利益之深前所未有。在不到3个月时间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确定的25个应挂牌的新组建或重新组建部门,全部完成挂牌。如果没有党中央的统筹协调、居中指挥,如此迅速的大规模制度调整是不可想象的。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项制度设计间的内在联系日益强化。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变革,建立健全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不断提升治理能力,需要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全国一盘棋,更好发挥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