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红书包 > 党建生活
把握系统观念的三个基点
日期:2020-12-09 09:26:04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古荒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坚持系统观念明确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重大原则之一,体现了党在科学思想方法上与时俱进的新进展新创造。系统观念既是先进科学理念的提炼升华,又是辩证唯物论的当代发展;既是对复杂性时代图景的深刻反映,更是经过实践检验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根本性、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发挥重要的方法论指引作用。

立足整体看系统

整体论是系统观念的首要观点。没有整体性视野就难有系统观念。坚持系统观念,要求在认知和处理问题时,必须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来绸缪布局,把整体的效益和功能作为根本归宿和出发点。

首先,需要明确系统整体之于构成要素的统领地位。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按一定层次和方式组成的统一整体。在系统与要素的关系中,整体处于支配地位,要素不能凌驾于整体之上。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整体大于局部的总和,整体决定局部。毛泽东则明确指出,共产党员必须懂得以局部需要服从全局需要这个道理。正所谓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各区域、各部门、各产业、各群体,都是经济社会发展大系统的组成要素,也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战略全局中的有机构成,不能脱离战略系统的整体推进获得孤立的发展与成长。

其次,需要厘清关键要素之于系统整体的不可或缺性。系统之于要素虽然处于优势地位,但倘若只见整体、不见局部,同样会步入思维误区乃至决策困境。尤其是一些关键要素、层次及子系统,它们是系统整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维持系统整体的形态、特征、功能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旦轻视甚至忽略了这些事关全局的关键局部,就会对整体造成严重伤害。轻则形成影响系统整体功能的短板弱项,重则导致整个系统的崩溃瓦解。就如同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整体相关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每个方面都不可或缺,必须整体统筹。又比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便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工程,每一个“全面”都是极端重要的子系统,同样缺一不可,必须协调推进。

最后,需要辨明系统整体之于构成要素的制约性。单个要素的性质功能在一个有机整体中可能得到成倍放大甚至质的跃升,而脱离有机整体的孤立要素则可能功能骤减甚至丧失。质言之,处于系统之中的要素,其性能会受到系统的整体制约和规定。恩格斯就曾说,“手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它只是整个具有极其复杂的结构的机体的一个肢体”。作为有机体的一部分的手,才能够具备劳动的功能,一旦脱离整个有机体,手就将丧失其劳动器官的本质规定。系统中的要素与其他要素都处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这就使其和孤立的同一要素展现出质上的差异。这就启示我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教育、国防等各项发展任务的实现都会受到系统的整体制约,脱离其他方面配合的孤军深入式的单项改革是难以成功的。

立足协同看系统

协同论是系统观念的核心观点。没有协同性视角就难以优化系统效能。坚持系统观念,要求在发现和解决问题时,必须着眼于系统中各要素间的关系来协调机制,把结构调整作为优化系统效能的基本途径和着力点。

自觉协调结构关系推进系统功能优化。结构是系统中诸要素按一定秩序、一定比例、一定层次、一定形式发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方式。系统的性质和功能不仅取决于构成要素的性能,更决定于要素之间相互联系所形成的结构形态。同样的碳原子,按不同结构组合,或为金刚石或为石墨,二者效能大相径庭。显然,结构不合理,构成要素相互掣肘,功能内耗;结构合理,则能协同各方要素与有利条件,不断优化系统功能,同时还能带动构成要素性能的有效提升。故而在战略决策时,不仅需要研究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更要重点研究系统内在的各类复杂结构,力求通过调整和优化结构,协同推进系统整体目标的实现。就经济社会发展大系统而论,既要调整产业结构、消费投资结构、要素投入结构,又要调整供给需求结构、国民收入结构、城乡结构等,从而形成相互配合促进的强大合力。

坚持重点论与两点论的统一。科学决策不能单兵突进,但同样不能平均用力,而是需要在配套协同中有效地突出重点。同一复杂系统的内在联系,是错综交织甚至千变万化的。这些结构关系绝非均质,有的对于系统效能及演化起到的作用甚微,而有的却是发挥关键性甚至决定性作用的。黑格尔曾说,“相互作用是事物真正终极的原因”。作为普遍存在和终极原因的“相互作用”正是辩证法所谓的“矛盾”。有的矛盾关系是次要的,有的矛盾关系则规定着系统整体与其他矛盾关系的发展。毛泽东曾说,“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我们不仅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更要善于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来努力寻求实现系统整体效能的最佳方案。与此同时,也必须兼顾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以整体推进支撑重点突破。

应用协同机制主动干涉系统的涨落进程。矛盾的运动是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从系统的演化形态概观,呈现为系统的涨落波动。平稳波动往往能够推动系统进步发展,剧烈波动却可能给经济社会发展系统带来严重危害,如经济周期涨落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等。鉴此,应在加深对系统演化趋势认知的基础上,有预见性地采取相应的协调措施来干涉系统的涨落进程。比如,运用宏观调控介入过冷或过热的经济趋势来减缓系统波动;还比如,打通经济循环堵点,加快系统的反应速度,从根本上削减系统大起大落的危害等,从而推进系统走向动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

立足开放看系统

开放论是系统观念的必备观点。没有开放性视角就难有系统活力。坚持系统观念,要求在处理系统和环境的关系时,必须着眼于系统自身与外部环境的开放循环,把有益的物质、信息、能量交换作为中心诉求和交汇点。

系统可以有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之区分,但封闭系统往往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抽象。任何存在的系统都不可避免地与其他系统以及外部环境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关联。系统一旦走向封闭,即切断了系统自身与外部环境间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传递,也就终将走向无序、沉寂直至解体。可见,开放性是系统维持自身结构和不断发展的必备条件。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决不意味着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系统会走向封闭,恰恰相反,中国开放的步伐不会停止,开放的大门只会越来越大。新发展格局强调的是以国内大市场为基础的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相得益彰的开放双循环,这不是被迫之举与权宜之计,而是立足系统客观实际和外部环境的战略先手棋。

此外,开放仅是系统演化发展的必备条件,这并不意味着开放必然导致发展。恰恰相反,许多系统在开放中不仅没有发展起来反而走向了崩溃。究其原因,就在于系统从外部环境引入了有害的甚至是致命的物质、信息和能量。开放的经济社会发展系统会引入有益的技术、资金、人才等等,但同样可能输入危及国家主权政权、核心意识形态乃至人民根本利益的重大风险和挑战。对此,必须给予审慎甄别并重点防范。我国不仅要在开放中引入有利于系统自身进步的各种有利因素和条件,同时也还需要在与其他系统和外部环境的交流融通中带去有益于世界发展的物质、信息和能量,以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更大的系统走向共商共建共享。

(编辑: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