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红书包 > 党建生活
强化榜样教育 助推“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
日期:2020-12-25 09:23:20         文章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蒋慎之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而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

涉农高校是培养高素质农业人才的主阵地。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9月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中表示,希望涉农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近年来,虽然有越来越多涉农高校毕业生投身“三农”事业,但在总量上仍不能满足乡村振兴人才需求。

榜样教育是将先进典型作为榜样,以其高尚品德、价值观念、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启发、引导、影响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获得启迪和鼓舞,进而模仿榜样行为、形成与榜样一致品质的教育活动,自古以来都被看作重要的教育方法。我国“三农”领域榜样资源丰富,比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农民院士”朱有勇、“时代楷模”黄文秀等。涉农高校应进一步强化榜样教育,培养更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型人才。

——传播榜样声音,厚植“知农爱农”赤子情怀。

将受教育者对榜样的认知转化为认同、理解,进而产生情感共鸣,是榜样教育的核心要旨。涉农高校应传播好榜样声音,激发广大农林学子知农爱农热情,坚定其学农爱农理想信念。

发挥课堂传播主阵地作用。挖掘不同类型“三农”榜样资源,讲好邹学校院士“让辣椒红遍祖国山河”、刘少军院士“让大家吃上好鱼”等“大牛”的故事,讲好“耶鲁海归村官”秦玥飞、专注中华农耕文化输出李子柒等基层榜样的故事,将其融入课堂与教材,让学生入脑入心。

创新榜样声音表达方式。用契合青年学生表达特质的话语讲述“三农”榜样故事,增强故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故事既注重“陈情”也突出“说理”,让农林学子在与榜样共情的同时明晰自身责任与使命。

拓展榜样声音传播方式。强化互联网思维,善用新媒体新技术宣传“三农”榜样;利用涉农高校校史馆、农业博物馆、农业文化园等开展现场教学;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三农”榜样,加强与榜样交流。比如湖南农业大学邀请袁隆平院士出席2019级新生开学典礼,激发了学生崇学尚智、知农爱农的热情。

——突出榜样引领,构建“知农爱农”实践教育体系。

涉农高校应对接乡村振兴人才需求,突出榜样引领,构建多元“知农爱农”实践教育体系,引导青年学子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构建“知农爱农”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实践课程设计,发挥朋辈榜样作用、推行“老带新”模式,提升学生动手能力;依托校地合作、校企合作,聘任优秀一线农技人员、科研人员、管理干部担任学生实践导师,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为学生选配应用或复合型人才导师,促进学生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双向转化。

构建“知农爱农”社会服务体系。建立由咨政服务、科技推广、科普教育、职业培训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服务体系,以专家教授服务队、博硕服务队、优秀本科人才服务队为载体,带领广大农林学子深入基层,为乡村战略实施提供咨政服务和政策建议;做好科普教育、科技成果推广服务等,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协同榜样共育,打造高质量“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涉农高校应对接各层次需求、依托各类优秀专业团队,协同共育心系“三农”、情牵“三农”的高质量人才。

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依托专家团队共育。涉农高校应以院士团队、专家团队等高水平科研团队为依托,吸纳青年人才进入团队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对接国家农业科技重大需求,集中团队优势攻克科研难题、创新关键核心技术,打造“知农爱农”高水平创新人才。

对接产业发展需求,依托优秀教师团队共育。涉农高校应围绕“互联网+现代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需求,顺应区域农业发展需要,不断夯实专业建设,依托优秀教师团队的教育培养,打造“知农爱农”专业人才。

对接社会发展需求,依托复合型人才团队共育。随着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步伐加快,涉农高校应依托包含新型职业农民、基层管理者、基层创业者等在内的人才团队,采用“地方政府+企业+学校”模式,打造“知农爱农”复合型应用人才。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农业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编辑: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