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红书包 > 文件库
“红船精神”与新时代革命文化传承
日期:2018-12-07 09:55:46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5c09d3e344f43.jpg

上海芭蕾舞团新编芭蕾舞剧《闪闪的红星》,以诗化的舞蹈语言,再现主人公潘冬子经受战火洗礼成长为一名红军战士的历程。新华社发

回首170多年前,当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遭遇外族铁蹄践踏,救亡图存成为中国社会的首要主题,中国人民前赴后继谱写了抵御外辱的壮烈史诗,其中的先进知识分子以力挽狂澜的责任担当意识引入马克思主义,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在烽火硝烟中形成了乐观向上的革命文化。革命文化体现了革命先烈前赴后继为民族解放而献身的情怀,是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救亡图存过程中的生动体现。从“红船精神”开始,我们党形成了光荣的革命文化传统,彰显了现代中国文化发展的民族性和人民性,塑造了中华文化的崭新形态。

1.不忘初心与弘扬“红船精神”

“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造就了我们党的政治品格和政治灵魂,体现了我们党在创建时期的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至今洋溢着昂扬向上的文化气度。党的十九大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瞻仰中共一大会址时指出,“我们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这里是我们党的根脉。”在这里形成的“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彰显了我们党始终站在历史和时代发展的潮头,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精神风貌。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革命史由此开启了新篇章。“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文化的初心,使我们党领导人民在惊涛骇浪的革命大潮中不畏艰险,走向井冈山,走向延安,走向西柏坡,走向全国,夺取和掌握政权并长期执政,在长期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奋勇前进。这种敢闯敢干、勇于革新的精神气质使我们党首当其冲、善作善成,团结和带领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的航标灯,引领中国革命乘风破浪。“红船精神”是我们党诞生的精神标识,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激励和鼓舞着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取得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成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红船所代表和昭示的是时代高度,是发展方向,是奋进明灯,是铸就在中华儿女心中的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铭记“红船精神”,就是坚守共产党人的初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继续高扬红船的风帆,牢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载着红船的意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体现了一以贯之的革命文化传统。

“红船精神”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也是‘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在没有现成道路可走的革命前夜,我们党敢为人先、勇往直前,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屡受革命考验而始终不改初衷,领导人民群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源头,在中国革命文化传承中塑造了永远的精神路标。

2.光荣的革命文化传统激励人民群众奋勇向前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中,我们党形成了光荣的革命文化传统。这种光荣传统体现为,确立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坚持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作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坚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种光荣传统洋溢着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乐观主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彻底革命精神,头脑清醒、目光远大的图强自律的精神。这种光荣传统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形成了激励人民群众奋勇向前的宝贵精神力量。

革命文化是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主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激励人民在勇往直前的革命实践中完成了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正是在前赴后继救国救民的革命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获得了中国文化形式,形成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种文化致力于为中国广大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逐渐成为人民的文化,成为改变中国命运的精神支撑。

这种文化的优越之处在于,激励广大人民通过发动土地革命,动员、团结和依靠广大人民,在经济上和精神上独立自主,在实现民族解放的人民战争中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这种文化彰显了时代性和人民性,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具体化,使之形成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社会崭新的文化形态,成为与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的现代中国文化。

这种文化激励人民团结起来、振兴中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实现伟大的理想,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革命精神永远在路上,革命文化一直激励着人们发愤图强,在中国社会发展新征程上谱写新篇章。

这种革命精神在新中国成立后转化为主人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劳模精神等在和平年代建设社会主义的崇高精神境界,激励广大人民群众致力于将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各行各业的建设者发挥主人翁精神,以时不我待的奋斗激情和精神意志投入到使国家繁荣、民族富强、人民幸福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使百废待兴的中国社会洋溢着积极进取的文化氛围。我们党尊重和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形成了热切向往民族复兴的强大“合力”,实现了中华文化发展新格局。

3.大力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实现文化发展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努力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在思想解放的氛围中,人们感受到“科学的春天”,在这春天里孕育着文化的复兴,中华文化再次在选择中走向自觉。这种自觉首先表现为思想的自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被看作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方针问题,在物质繁荣的基础上实现文化发展成为社会共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从此开启新的历史篇章。

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体现了改革开放的精神境界,反映了社会进步的潮流,体现了历史前进的逻辑。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使人们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要赶上时代。走出贫穷的生活状态,应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方面着眼,努力实现物质丰裕和精神自强。在改革开放实践中,中国社会不仅要实现经济稳步发展,而且要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国人不仅要富起来,而且要文明起来;中国不仅要成为经济强国,而且要成为文化强国。

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回应了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由于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的利益归属、价值判断受到冲击,产生情绪上的波动和思想上的困惑。为此,要回答社会文化领域出现的新问题,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人们精神生活的引导。进一步归纳和总结现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光荣传统,以昂扬的精神力量不断发展体现时代精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使之反映并作用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回首中国文化发展的百年历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在新时代,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华文化能否再创辉煌,能否持续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是关系到中国经济和政治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为此,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面对中华文化发展新机遇和新挑战,我们要把握文化发展规律,进一步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国家文化形象。要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同时,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和社会文明,致力于形成和谐进取的文化风尚,培养新时代文化建设者和健康舆论传播者,以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与实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我们要以这种文化气度持续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开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新篇章。

(作者: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执笔:臧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