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系列文摘
葛庭燧:“金属内耗大师”的赤子情怀
1975年,葛庭燧(右二)与鞍钢工人同志一起攻关解难。
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也铸就了独特的精神气质。国际滞弹性内耗研究领域创始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庭燧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一己融入家国命
葛庭燧的父亲年幼时,曾在北京一家面粉厂里当学徒,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他徒步逃回家乡。他经常向葛庭燧讲述当年看到、听到的义和团抵抗洋鬼子的英雄故事,这在葛庭燧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富国强兵、振兴中华的种子。
葛庭燧在清华大学学习期间,受到同班同学胡乔木等人先进思想的影响,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反对国民党蒋介石的独裁和不抵抗主义。1935年,他参加了著名的“一二·九”运动,并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任中队长。他与章文晋、武衡等同学勇敢地走在爱国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高呼“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经过“一二·九”运动的战斗洗礼,葛庭燧思想有了很大升华,他认为救国抗战是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938年,葛庭燧考入燕京大学物理系读研究生并担任助教。此后,他利用燕京大学作掩护,秘密地为抗日游击队提供重要器材和科技资料。
1941年8月,葛庭燧赴美国攻读博士学位。身在异国他乡,他念念不忘苦难中的中国。他常和进步的美国同事讨论美国记者斯诺和史沫特莱等写的介绍解放区的著作,对毛泽东、周恩来等共产党人非常钦佩,并渴望为祖国、为解放区做些事情。
1949年2月,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在芝加哥成立分会,葛庭燧担任理事会主席,为推动留美学生回到祖国做了大量工作。他把中共地下党员、香港大学教授曹日昌转达中共北方局希望钱学森教授“能很快地回到国内来,在东北或华北领导航空工业的建立”的来信及时转给了钱学森,并附言表明“愿随其后回国服务”。同时,还把钱三强教授发给他的“欢迎回国筹划新中国的科学建设”的来信,寄给纽约《留美学生通讯》公开发表,大造归国舆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电波传到大洋彼岸,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在芝加哥举行庆祝大会。会上,大家与前来捣乱的国民党打手们进行了搏斗,葛庭燧冒着生命危险,在会场高高举起了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让许多留美同胞第一次看到了祖国的国旗。
1979年,葛庭燧经过半个世纪的执着追求,终于集合到党的旗帜下,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他在入党志愿书上写道:“余生交给党安排……我现在虽然年近80岁了,但是,我没有办离休,我一直要干到见马克思。”
吾将上下而求索
只用两年时间,葛庭燧就以论文《不可见紫外光源的研究》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成果被应用到美军收复南洋群岛时的侦察工作。随后,他应邀到麻省理工学院光谱实验室,从事与美国曼哈顿原子弹有关的铀及其化合物的光谱化学分析研究。在四年的时间里,他单独发表了18篇论文,发明了测量金属内耗的装置,这一装置被国际科学界称为“葛氏扭摆”。他还首次发现了晶粒间界内耗峰,被学界命名为“葛氏峰”。
回国后,葛庭燧先是担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后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他在清华园建立金属物理研究室,揭开了我国金属内耗研究的第一页。在一切向苏联学习的年代,惟有固体内耗领域是苏联要向中国、向葛庭燧学习的。
葛庭燧一生发表了240多篇论文,被中外科学家引用1000多次;他发明的“葛氏扭摆”已经在国际上广泛应用了近一个世纪;他所创建的内耗研究室始终是国际上少数几个知名的研究中心之一,并成为“世界内耗事业的摇篮”。
1980年,为了合肥科研基地的建设,已经68岁的葛庭燧从沈阳举家南迁,担任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副院长,负责筹建固体物理研究所。回忆起当年南下的情景时,葛庭燧说起了自己的一段经历:“1980年8月,我在美国又见到了当年的一些认为中国科学技术落后的外国老朋友。在交谈中,他们承认国际科学界著名科学家中,现在不乏中国人的名字,但这些人都是由外国培养的,成果也出在外国。我想,难道在我们自己的国土上、在我们自己的实验室里,就培养不出世界一流的人才、出不了世界一流的成果吗?能,我们一定能!”
俯首甘为孺子牛
无论在沈阳还是在合肥,葛庭燧都用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为地方科技事业的发展、为研究所的建设和年轻人才的培养呕心沥血。许多感人事迹至今仍在两地流传。
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国遭遇三年自然灾害,金属所职工的生活极端困难,肚里没有四两粮,身上缺少御寒衣。沈阳市委统战部为了照顾国家级科学专家,每月会发给他们几张高价餐券。葛庭燧拿到餐券后舍不得用,首先想到的是他的学生和室里的科技人员,总是带着大家一起去餐厅改善一下生活。
1980年7月,葛庭燧服从组织决定,到合肥负责筹建固体所。那时的科学岛条件很差,葛庭燧就提出了“摸爬滚打、勤俭建所”的口号。他带领老中青三代科研人员,从粉刷实验室、砌实验台、研制仪器设备做起,为中国固体内耗研究事业走上国际学术舞台拼搏奋斗。晚上,他常常搞到深夜十一二点,可第二天,他照常到实验室上班。他对学生们说,只要我们有吃大苦耐大劳的精神,就一定能建起一个很好的固体所。
为了尽快开展科研工作,所里急需调进一批科技骨干。葛庭燧白天在所里上班,晚上不辞辛苦亲自到市里,找省科委、省人事局领导商谈调人事宜。时任安徽省委书记知道后非常感动,亲自到科学岛看望葛庭燧,并指示有关部门,只要是固体所需要的人员,由所里先调进,再补办手续。在葛庭燧的带领下,大家边建所边科研,没有多久就取得了累累硕果。研究所名声在外,国内外的科学家也开始前来进行学术交流。
1985年6月,第八届国际固体内耗与超声衰减学术会议在美国召开,葛庭燧在会上作了学术报告,他的学生张立德研究员宣读了几篇论文。这些土生土长的中国青年学者的论文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同行们认为中国学者的论文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大会当即决定第九届国际会议在中国召开,并选举葛庭燧为大会主席。
时至今日,由葛庭燧发明的、唯一一个以中国人命名的物理科学测量仪器——葛氏扭摆内耗仪还在全世界各国的实验室里默默运转着。它们就如同葛庭燧身上的科学家精神,光照后人,永留世间。
(摘编自《科学新闻》2021年第2期)
(编辑 张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