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党建时政
《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连载7

中国革命大本营奠基西北

日期:2021-08-23    文章来源:西北革命历史网     

A.png

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跨越千山万水,历经千难万险,终于到达陕甘根据地所在地陕北,完成了战略转移任务。“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中共中央根据到达陕北后的局势,开展了扩大和巩固陕甘根据地的斗争,以陕甘根据地领导全国的革命,纠正陕北“肃反”错误,取得“切尾巴”战斗、直罗镇战斗的胜利,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甘根据地的第三次军事“围剿”;同时根据华北事变后民族危机加深的形势,以及共产国际七大精神和《八一宣言》的基本方针,在瓦窑堡会议上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和政策,初步实现了国内革命战争向民族革命战争的转变,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一、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

1935年10月19日下午,中共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从铁边城进入陕甘根据地吴起镇(今吴起县)。

中共中央和红军陕甘支队初到吴起镇的情景,当年红军长征干部团老战士成仿吾在他的回忆录里这样写道:“傍晚,刚吃过晚饭,司令部命令各纵队都进驻吴起镇及附近村落。大家听到这个命令,莫不十分高兴,因为就要回到红区了。很多人忘记了几天行军的疲劳,像小孩一样,连跳带跑,直往吴起镇跑去。但是,当我们进入吴起镇时,群众误以为是匪军又来骚扰,仓惶(皇)逃避一空。我们在街上与窑洞内外,到处发现‘中国共产党万岁!’‘拥护刘志丹’的标语,确定这已是陕北红区的地方了。大家兴奋地不约而同地说:‘我们真的回到自己家了!’于是四处去找群众,半天找着几个老头、老太太,却语言不通,讲什么都说:‘解不下’,我们的同志误以为群众‘害怕’,因为音很相近。战士们首先把街道打扫干净,贴上各种标语,如‘北上抗日,收复失地!’‘与二十五、六、七军会合,一致抗日救国!’不久那些老人又找来了一些群众。很快当地的支部书记与乡政府主席回来了,他们和战士们热烈握手,战士们把乡干部们围起来,差一点把他们举上天空,口里说着南腔北调,但一张张的脸上表现出十分激动的心情,有的人热泪久久挂在脸上。乡干部们很热情地和部队的负责同志研究解决各种需要。第二天早晨,全镇的男女老少都回来了,见了我们一个个笑容满面,不断地说:‘啊!原来是咱们自己人!’”

中央红军饱尝流离颠沛之苦以后,看到如今有了陕甘根据地,有红军和群众的欢迎,像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一样,心情无比激动,尤其听到中共中央提出要以陕甘革命根据地为中心领导全国革命,更是兴奋不已。从长征中一路走来的“四老之一”林伯渠回顾一年长途跋涉,越过无数雄关险道,瞻望未来,感到革命前途无限坦荡,遂写下了歌颂长征的诗篇《初抵吴起镇》,诗中写道:“一年胜利达吴起,陕北风光慰所思。大好河山耐实践,不倦鞍马证心期。坚持遵义无穷力,鼓励同仁绝妙诗。迈步前进爱日永,阳关坦荡已无歧。”

中共中央率领陕甘支队胜利到达吴起镇,宣告了历时一年,纵横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陕西等11省,长驱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胜利结束,从而完成了艰苦卓绝的战略转移任务。

长征结束了,新的任务等待着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去完成。当时,陕甘根据地外部环境和内部状况都面对着十分严峻的形势:一是国民党东北军张学良部、第十七路军杨虎城部,中央军胡宗南、关麟征、毛炳文等部大兵压境,“围剿”红军的兵力达10余万人,形势十分危急;二是陕北苏区“肃反”错误,陕甘苏区的党政军干部遭逮捕和杀害,造成根据地内危机重重,引起了很多干部、群众非常不满;三是中共中央立足未稳,对陕甘根据地的基本情况、西北军民对中央的态度以及西北民情文化等都缺乏深入了解;四是红军严重减员,彭德怀后来在自述中写道:红军陕甘支队“在哈达铺整编时一万四千余人,到吴起镇只剩七千二百人”,部队减员达一半之多,急需补充兵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恰当的解决,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在陕甘根据地就难以很快发展,把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也是难以完成的。因此,在这里何以立足?何以生存?这是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面临的现实而重大的问题。中共中央和陕甘支队为此在吴起镇多次召开会议,研究目前的形势并制定了一系列新决策,坚定不移依靠陕甘苏区广大军民,为解决这些重大而紧迫的问题奠定了基础。

1935年10月22日,中共中央在吴起镇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博古、王稼祥、邓发、刘少奇、凯丰,以及彭德怀、李富春、聂荣臻、叶剑英、贾拓夫等。张闻天主持会议。会议的中心议程是,在铁边城会议的基础上,确定目前的行动方针。

毛泽东在会上作关于目前行动方针的报告并作会议结论。毛泽东在报告中指出:第一,“陕甘支队自俄界出发已走二千里,到达这一地区的任务已经完成。现在全国革命总指挥部到这里,成为反G命进攻的中心。敌人对于我们的追击堵截不得不告一段落,现在是敌人‘围剿’”。第二,党的新任务是保卫与扩大陕北苏区,以领导全国革命。陕、甘、晋三省是发展的主要区域。现在以吴起镇为中心,第一期向西,以后向南,黄河结冰后再向东。他强调指出,“要极大地注意同西北同志的关系,应以快乐高兴的态度和他们见面”。第三,“当前世界革命进到新的阶段,帝国主义到处冲突。日本帝国主义独占华北,反帝运动高涨,反帝革命在全国酝酿,陕北群众急需革命,这是粉碎敌人‘围剿’的有利条件。粉碎敌人‘围剿’还要有好的领导。”毛泽东在结论中指出:“结束一年长途行军,开始了新的有后方的运动战。提高战斗力,扩大红军,解决物质问题,是目前部队的中心工作。要加强白区、白军工作和游击工作的配合。要尊重地方群众的意见,不要自高自大地压制他们。动员群众主要依靠地方工作,不依靠他们没有办法。”

张闻天赞成毛泽东的报告和结论,在最后发言中分析了长征胜利后的形势和任务。他指出:到达陕北苏区,长征的任务最后完成了。这是一个历史时期的完结,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开始。现在新的任务是保卫与扩大这一苏区,变为直接的民族革命战争。要把反帝和土地革命直接结合起来。

会议在讨论毛泽东、张闻天的报告和发言的基础上,做出如下决定:(一)批准榜罗镇会议的战略决策,保卫和扩大陕北苏区,以陕北苏区来领导全国革命。(二)确定了红军目前的行动方针是把陕、甘、晋作为主要的发展区域。以吴起镇为中心,第一期向西,以后向南,黄河结冰后再向东。(三)确定目前部队的中心工作是提高战斗力,扩大红军,解决物质问题。(四)确定加强白区、白军工作。刘少奇提出:应派人到白区工作,要做杂牌军的工作,特别是大力开展东北军的工作;彭德怀也认为白区与白军工作是粉碎敌人“围剿”的一项有效措施。利用俘虏对东北沦亡很痛心这一心理特征,应训练一些同志到白区去工作,首先在庆阳、西安开展工作,以更大地影响白军。(五)根据中日矛盾日益尖锐的形势,提出了把国内战争同民族革命战争结合起来的主张。张闻天明确提出了我们应当把当前保卫苏区变为直接的民族革命战争,把反帝与土地革命直接联系起来。吴起镇会议批准了榜罗镇会议的战略决策,正式宣告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结束,也开始了中共中央领导陕甘苏区军民开创中国革命和革命战争新局面的伟大斗争。

10月25日,陕甘支队在吴起镇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讨论目前的军事形势和任务。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出席。毛泽东在报告中指出:“(一)胜利地到达目的地,一年来的奋斗能得如此成绩,并获得粉碎新的‘围剿’的各项条件,是由于党的领导正确。(二)目前革命形势已到拂晓。(三)当前的任务是:进行军事、政治教育;争取群众,扩大红军;改善生活,充实被服。”

10月27日,中共中央在吴起镇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张闻天主持会议。讨论部队工作、行动方针及常委分工问题。毛泽东指出:我们的部队减员,队伍虽小,但它是将来发展的基础。现在环境改变,二万里完结,将来再不会有二万里,应向干部解释发展前途。关于陕甘支队南下与红二十五军、二十六军会合,粉碎国民党军的“围剿”问题,认为目前主要作战方向是南边,要先将国民党军董英斌的两个师消灭。红二十五军、二十六军在甘泉、富县集中配合作战。如能再对杨虎城、孙蔚如由南城开往渭水的一路继续给予打击,能打两个胜仗,即可打破“围剿”。争取在冬天到来前粉碎敌人对陕北的“围剿”。张闻天等支持毛泽东的“南下”方针。张闻天在总结发言中,强调加强部队领导干部的团结,指出“应以政治委员为中心”,发扬其他同志的长处,“团结、和睦亲爱的工作”。会议还讨论了中央常委分工和组织人事安排,同意张闻天提出的方案:毛泽东负责军事工作,周恩来负责中央组织工作和后方军事工作,博古负责苏维埃工作。会议还决定:李维汉任组织部部长;宣传部无适当人选,先由吴亮平做工作(后由张闻天兼任中央宣传部部长);王稼祥任中国工农红军政治部主任;刘少奇负责工会;凯丰任少共书记;保卫局负责人由常委同志兼任,王首道为副。确定李德到红军学校工作。

二、“切尾巴”战斗胜利

红军陕甘支队到达吴起镇前后,国民党东北军何柱国部骑兵和宁夏马鸿宾部骑兵团2000余人,即向红军尾追而来:先头部队向吴起镇以北迂回,主力在二道川的唐儿湾、刘家亭子一带,气势汹汹地向红军扑了过来,企图消灭中央红军于立足未稳之时。这时,中央红军刚经过长征,包括老弱病伤在内仅7000多人,弹缺粮乏,精疲力尽,形势对红军非常不利。

10月20日,毛泽东、彭德怀等主持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研究对策。毛泽东认为,我们疲劳,敌人也疲劳,吴起是山区,不利于骑兵作战,况且我们已有打骑兵的经验(在甘肃静宁界石堡消灭东北军骑兵连);另外,我们已经到了陕北革命根据地,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根据这些有利条件决定:不仅要在吴起打这一仗,而且一定要打好。毛泽东说:“打退追敌,不要把敌人带进根据地。”这句话成为红军的动员令。按照毛泽东的指示,彭德怀具体部署和指挥了这次战斗。战斗前夕,陕甘支队将指挥所设在吴起镇西南平台山(今胜利山)大峁梁一棵杜梨树下,第一、二纵队进入吴起镇地形险要的头道川、二道川和三道川阵地,布下口袋阵。10月21日凌晨,敌骑兵进入埋伏圈,位于左翼的陕甘支队第二纵队和位于正面的第一纵队,向正迂回吴起镇西北的马鸿宾第三十五师骑兵团发起攻击,经数小时激战,将敌击溃。

随后,陕甘支队在杨城子以西,齐桥、李新庄间,分别击溃东北军骑兵第三十二师和三十六师的两个骑兵团约2000人。21日16时,林彪、聂荣臻致电彭德怀、毛泽东汇报战况:“敌骑共约两千余匹,主力向吴起镇以北迂回,一部在二道川之唐儿湾刘家亭子一带。一纵队本日十时在唐儿湾与敌接触(接触前只知敌在吴起镇附近,不知唐儿湾有敌),敌当即向二道沟与头道川之山逃去,头道沟以北,吴起镇西北敌骑之主力亦迅向吴起镇以西逃窜。”这次战斗,击溃国民党军骑兵4个团,歼敌数百人,俘敌官兵200余人,缴获战马200匹。毛泽东十分高兴,作《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彭德怀看到毛泽东写的这首诗后,将最后一句改为“唯我英勇红军!”然后将诗送还毛泽东。

战斗结束后,陕甘支队政治部于10月22日发出《庆祝我们进入陕北苏区的第一个大胜利》的“连队讲话材料”,指出这次战斗胜利的意义,“这是我们进入陕北苏区的第一个胜仗,配合了二十五军、二十六军在延安的胜利”;“这一胜利粉碎了敌人的追击计划”;“使我们能在陕北站定脚跟,配合红十五军团(即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军)粉碎敌人新的‘围剿’,开展苏维埃在西北的大局面”。

“切尾巴”战斗胜利后,陕甘支队各纵队分别与当地县、区、乡干部,游击队、赤卫军及群众举行庆祝会、联欢会、群众大会等,宣传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团结起来,巩固和发展陕甘苏区,扩大地方武装组织,积极投入到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救国的民族革命战争中去。在此期间,毛泽东委派民运部长协助赤安游击支队队长张明科在吴起镇召开了3000多人参加的群众大会,在会上成立了赤卫军第四联总队。会后举办了地方干部和游击队干部学习班,为苏区的政权建设和扩大地方武装组织培训了人才。中央红军离开吴起镇前,组成以刘悠安为组长的工作组,协助定边县革命委员会搞好政权建设;任俞谢维俊为三边“剿匪”总指挥,协助地方“剿匪”。给定边县游击队、赤安游击支队、陕甘边二路游击队配发了一批枪支弹药,装备了地方武装组织。毛泽东还特意赠送张明科一把手枪。

中央红军在吴起镇的10天里,不仅完成了休整计划,还攻破了为患多年的千佛山内的地方反动武装。由于吴起地处陕甘边苏区边缘,敌我之间的“拉锯”斗争十分激烈,一些反动民团和土豪劣绅据险筑堡,屯兵积粮,不时对苏区袭扰,抢劫财物,杀害革命干部和群众,苏区人民痛恨入骨,早就想拔掉这些“白钉子”。盘踞在金佛坪村对面山上豹梁寨的张廷芝民团,在中央红军到来之前,其数百人被红二十六军和地方游击队驱逐到今定边县安边一带,当时留守寨内的是其叔父张六、张七兄弟俩,共带百余人,有迫击炮两门,长枪、驳壳枪百余支。毛泽东抵达吴起镇的当晚,即电告彭德怀:“吴起镇已是苏区边境,此地以东虽有红色政权,保安城闻有红色部队,但吴起镇、金汤镇之间之金佛坪有地主武装百余守堡,拟派队消灭之。”左权参谋长派出红军一部攻打豹梁寨,慑于中央红军的强大威力,张六、张七于头一天夜间逃跑,将反动土豪处罚后驱逐出境。打开张家粮库后,除留给红军部分口粮外,大部分给当地老百姓。驱逐了这股残余反动武装后,周围群众莫不表示欣幸,男女老少络绎不绝,箪食壶浆,送来各种物品慰劳中央红军,战士们大有应接不暇之势。

三、红一方面军与红十五军团会师

陕甘支队到达吴起镇之后,早已先行出发的贾拓夫、李维汉已与陕甘晋省委副书记郭洪涛、西北军委主席聂洪钧取得了联系。10月30日,陕甘支队在毛泽东和彭德怀率领下,离开吴起镇向甘泉下寺湾前进。出发前的10月29日,陕甘支队发表《告红二十五、二十六军全体指战员书》,指出:“我们经过了两万余里的长途远征,经历了十一省的地区,粉碎了一切国民党军对我的堵击、追击、截击,越过了无数的天险、要隘、高山、大河,为的是要与亲爱的红二十五、二十六军弟兄会合,开展西北苏维埃运动的大局面,替中国苏维埃运动定下巩固的基础,迅速赤化全中国。”“我们的会合是中国苏维埃运动的一个伟大胜利,是西北革命运动大开展的导炮!”并特别强调:“我们亲密的团结起来,为保卫和扩大陕北苏区,粉碎敌人新的‘围剿’,开展西北苏维埃运动的大局面,开展神圣的民族革命战争而斗争。”

11月2日,陕甘支队到达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所在地甘泉下寺湾。毛泽东、彭德怀一再要求各部:沿途群众热烈欢迎,须准备回答的口号,并注意与红十五军团见面时应说的话;要打草鞋,洗衣、洗澡,补充粮食,力求部队清洁、整齐、有礼节。在下寺湾期间,中共中央先后召开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和政治局会议,听取郭洪涛、聂洪钧关于陕甘红军和陕甘苏区的历史、现状、政治、军事和地理情况的汇报,尤其正在进行的陕北“肃反”的情况汇报。同时,讨论决定了当前的行动方针和党政军的组织问题。根据会议决定,中央分两部分,“一部分同志到前方去”,“一部分可在后方做动员工作”。会后,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率红一军团南下,准备粉碎国民党军对陕甘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张闻天、博古、李维汉、董必武、刘少奇等,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北上前往瓦窑堡。

为了统一领导和指挥在陕甘苏区的红军,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正式宣布了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决定,恢复红一军团建制,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委。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后,亲密无间,战斗力进一步加强,军事行动接连取得胜利,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陕甘根据地。

11月5日,红一军团到达甘泉象鼻子湾。毛泽东向随行部队发表讲话,指出:“我们从瑞金算起,总共走了三百六十七天。我们走过了赣、闽、粤、湘、黔、桂、滇、川、康、甘、陕,共十一个省,经过了五岭山脉、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以及雪山草地等万水千山,攻下许多城镇,最多的走了两万五千里。这是一次真正的前所未有的长征。敌人总想消灭我们,我们并没有被消灭,现在,长征以我们的胜利和敌人的失败而告结束。长征,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它将载入史册。我们中央红军从江西出发时,是八万人,现在只剩下一万人了,留下的是革命的精华,现在又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了,今后,我们红军将要与陕北人民团结在一起,共同完成中国革命的伟大任务!”

11月7日,毛泽东、彭德怀等率领红一军团来到道佐铺红十五军团司令部,会见了红十五军团军团长徐海东、政委程子华、政治部副主任郭述申等。徐海东、程子华向毛泽东等汇报了红十五军团的建制和劳山战役、榆林桥战役的战况,以及攻打张村驿的准备情况。毛泽东对攻打张村驿的计划表示完全同意,并送给徐海东一部电台,作为联络用。同日,红军陕甘支队和红十五军团在这里胜利会师。

张村驿战斗结束后,在富县以北地区召开了欢迎红军陕甘支队和红十五军团会师大会,萧华和郭述申代表两军指战员讲了话。为了加强红十五军团的各级领导,中央先后派周士第、王首道、陈奇涵、冯文彬、张纯清、宋时轮、黄镇、唐天际、杨奇清、周碧泉、伍修权、毕士悌等一批军政干部到红十五军团工作。红十五军团领导对这些同志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除中央直接任命的以外,其他同志都安排到了各级领导工作岗位上,一视同仁,信任有加。当徐海东了解到中央和红一军团经济困难时,立即让军团供给部从积蓄的7000元中取出5000元送给中央。同时,还在各连队抽出部分枪支、弹药,供给部、卫生部还抽出部分衣物、布匹、医药等用品,送给了红一军团。红军供给部部长叶季壮连声说:“这正是雪里送炭啊!”毛泽东曾称赞徐海东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是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

四、彻底粉碎国民党军对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围剿”

中共中央到达陕甘苏区和中央红军主力同红十五军团的胜利会师,对国民党和蒋介石是一个巨大的威胁。10月28日,蒋介石命令国民党“西北剿总”重新调整“围剿”部署:调集东北军五个师的兵力分两路向西北革命根据地进攻:西路以董英斌第五十七军的一〇九师、一一一师、一〇六师、一〇八师,由甘肃的庆阳、合水一带沿葫芦河向陕西富县推进;东路由王以哲第六十七军的一一七师,沿洛川、富县大道北上,企图围歼红军于洛河以西、葫芦河以北地区。

11月4日,毛泽东同彭德怀致电林彪、聂荣臻、叶剑英、彭雪枫、李富春并转周恩来,通报董英斌第五十七军向直罗镇前进的动向,要求各纵队为消灭该敌继续南进。11月7日,毛泽东与彭德怀前往甘泉县南的道佐铺红十五军团指挥部,会见红十五军团军团长徐海东、政治委员程子华、政治部副主任郭述申等,共同商定直罗镇战役计划。11月20日,毛泽东同彭德怀致电林彪、聂荣臻,提出红一方面军于21日应完成消灭直罗镇一带敌人一个师至两个师的任务;命令红一军团主力进至袁家山、直罗镇以北地区,由南向北突击。

直罗镇位于陕西富县以西45公里处,是一个不过百户人家的小镇。三面环山,葫芦河傍镇北由西向东流过,镇东川子河由南向北流入葫芦河,一条大道穿镇而过,战略位置非常重要。直罗镇战役指挥所,设在直罗镇以东3公里处的北山坡吴家台的几个破窑洞,这里可直接观察战场情况。毛泽东提出这一仗“要的是歼灭战”!

11月20日下午,东北军第一〇九师师长牛元峰带着部队,在6架飞机掩护下开进直罗镇。红军乘夜将其包围。第二天拂晓,红一方面军发起进攻。红一军团由北向南,红十五军团由两面猛烈夹击,战至下午2时,歼一〇九师大部。此时,东西两路国民党援军迫近直罗镇。红军遂以少数兵力围困一〇九师残部和阻击由富县西援之国民党军一一七师,主力部队迎击由黑水寺向直罗镇增援之国民党军第五十七军另两个师。该国民党军惧怕被歼,于23日下午沿葫芦河西进。红军跟踪追击,在张家湾地区歼其一个团,其余国民党军退回太白镇,由富县出援之国民党军第一一七师也仓皇逃回富县。与此同时,国民党军一〇九师师长牛元峰及其残部500人,被红十五军团围在镇东头的土寨子里,待援无望。11月23日,毛泽东致电彭德怀、周恩来,要求红军以一部兵力继续围歼残敌,主力转为打援。当日,红军又在张家湾地区歼灭援敌一〇六师的一个团。当日晚,一〇九师残部在突围中被红军全歼,师长牛元峰自戕身亡。直罗镇战役,歼灭国民党东北军一个师又一个团,俘敌5300余人,毙伤敌1000多人,缴枪3500余支,轻机枪176挺,子弹22万多发,迫击炮8门,无线电台两部。受此惨重打击,敌一〇六师残部和五十七军的另外两个师,不得不退回甘肃合水县。东路敌之一一七师也不得不退出富县。至此,直罗镇战役胜利结束,红军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甘根据地的“围剿”。

直罗镇战役结束后,毛泽东11月30日在富县东村主持召开了红一方面军营以上干部大会,作了《直罗战役同目前的形势与任务》的报告,对直罗镇战役胜利进行全面的总结。关于直罗镇战役胜利的原因,毛泽东认为:“一、两个军团的会合与团结(这是基本的)。二、战略与战役枢纽的抓住(葫芦河与直罗镇)。三、战斗准备的充足。四、群众与我们一致。”关于直罗镇战役胜利的影响,毛泽东认为:(一)“使我们能够利用时间去猛烈扩大红军。这是目前最重要最重要最重要的事。在胜利影响之下,当红军的也更多了,指导扩大红军的同志们也更起劲了。”(二)“巩固了苏区。苏区群众人人高兴,群众拥护红军帮助战争的积极性必定更加提高起来。”(三)“容许我们猛烈扩大苏区。洛川、中部、宜君、宜川、韩城及关中、陇东一带游击区与白区,都可以变成苏区,这些地方的群众在胜利影响之下,必会更加积极起来。”(四)配合了全国红军与游击战争的胜利。“你们看:我们在北方最后地粉碎了第三次‘围剿’呢!二万五千里远征的中央红军同二十五军与陕甘红军在战场上会合了,并且活捉了牛师长呢!你们勇敢地向前吧!”(五)“中央领导我们,要在西北建立广大的根据地——领导全国反日反蒋反一切卖国贼的革命战争的根据地,这次胜利算是举行了奠基礼。”后来,毛泽东在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上的报告指出:“直罗镇一仗,中央红军同陕甘红军兄弟般的团结,粉碎了卖国贼蒋介石向着陕甘边区的‘围剿’,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报告还提出在新形势下优待释放俘虏军官的做法,既搞下层统一战线也搞上层统一战线。这是针对过去“左”倾教条主义领导人主张只搞下层统一战线、不搞上层统一战线的倾向而提出来的。

12月6日,毛泽东一行离开富县东村。8日到达甘泉城西的王家坪。9日由王家坪出发,途经延安万花山、安塞高桥等地,于11日到达安塞县。13日到达瓦窑堡,与先期到达的中央领导人张闻天、博古等会合。

(编辑 邹吉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