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秋误入蛤蟆滩,世纪邂逅拜大贤。
史诗不朽柳青青,创业接力树新传。
当今文坛多神仙,肥臀暂坐生金蛋。
书痴眼污少看书,神禾乘风解南山。
“十里蛤蟆滩 滈水涓流千载养育一方人”,
“百亩玉林带 神禾沃土二次创业柳常青”。
这是皇甫村口矗立的励志拱门对联,横额:“皇甫兴盛”。
我能看到这幅对联,纯属误打误撞。
那天,本意与老伴去城南旷野踏秋,323路公交引至长宁宫上边的高家湾,顺路(图示西马路)东进2公里,中途与我青年时期崇拜的大师柳青的“纪念公园”不期而遇,与我神往的蛤蟆滩——皇甫村撞了个满怀,也勾起了半个世纪的记忆。
《创业史》是我青年时期最爱的农村题材小说,早在1968年入伍前,在农村挤钱购藏,读得热血沸腾,作者柳青成了偶像,蛤蟆滩轰轰烈烈的时代变革及其领头人粱生宝,在我的心里打下了深深地烙印。
这次有缘偶遇,心中激起阵阵涟漪,疾步进园缅念。
路边入园口矗立着原石石碑,上面镌刻着鲜红的行书“柳青纪念公园 二零一九年三月”,石碑形若山峰,立刻联想到了它是象征柳青的山峰。柳青的《创业史》,柳青为创作深入长安农村生活十四年,住在皇甫村外半塬上,病逝后安息于《创业史》的故乡皇甫村,都在中国文学史上,横亘起了一座为世人所仰望的高山峻峰。
“柳青纪念公园”坐落于神禾原畔,俯瞰滈河、蛤蟆滩,遥对终南山。公园小巧玲珑,八面凛风,翠柳抱合,绿草如茵。
园内北部围墙圈起了“柳青墓园”,劲竹肃立,墓碑墓冢朴实无华,未及想象的高大。深深地三鞠躬聊表敬意。
墓园门前,是柳青大师面向终南山的半身塑像:方脸,光头,眼镜后边炯炯有神,坚毅,自信,闭嘴、蹙眉、凝思,又似在注视和倾听……基座上,金色刻书着“人民作家柳青 1916-1978”,简介了生平事迹:本名刘蕴华,陕西吴堡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奔赴延安。1951年参加创办《中国青年报》,任编委和副刊主编。1952年回陕任长安县委副书记,次年辞职,到皇甫村深入生活、写作……
公园内有三组雕塑,非常传神地再现了蛤蟆滩农民劳动与收获的情形,重点是柳青大师与农民亲密无间话家常的场景,从男女老幼被大师磁铁般吸引的专注神态,可以判断出所聊的话题,定是与农民利益息息相关的农业合作化政策。柳青大师盘腿坐于碾盘上,右手握短烟锅肘部撑于大腿,左手随意地搭在膝盖,身子自然前倾,笑容生动了春风,完全是随和的邻家大爷,哪有点滴县委副书记的架势和文人的派头。
皇甫村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成就了柳青史诗巨著《创业史》,皇甫村也因《创业史》为而声名远扬。
从神禾原北入皇甫村的一条街道上,《创业史》迎面而来:村口东厢,一条《创业史》长廊里,悬挂着“柳青在皇甫”“人民作家柳青”“创作成就”“柳青格言”“柳青——永远活在皇甫人民的心中”,廊前竖立着巨著《创业史》。道路两边墙上,柳青巨幅画像春风满面,“皇甫村柳青《创业史》的故乡”“家业使弟兄们分裂,劳动把一村人团结起来”“只有废人,没有废物”等宣传话语,立体和平面摆设的农具等物件,将人领进了那场轰轰烈烈的岁月,柳青“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要紧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干,就有办法;干,就有经验;干,石头也能变成金子;不干,金子也会变成石头”等人生格言,更是洞穿了柳青的精神世界,发人深省。风尘仆仆的街道,风尘仆仆地宣传,给人苍凉之感,如果加强维护,那就不枉初创的一番苦心。
皇甫村与紧邻的高家湾,悠然自得打麻将、拉闲话、听音乐的男女老者,如果不在村里,穿戴神态就是城里人。街巷院落楼房齐整,月季、冬青、秋菊等花草树木,红绿勃发掩映,一嘟噜一嘟噜的柿子红了蓝天。院门前的小菜地里,青菜、蒜苗、小葱水灵灵。屋檐下、门头上悬挂的玉米和地面晾晒的颗粒,金黄金黄。有家门前巨型充气的“新婚志喜”装饰,红红火火。地畔公路合抱的杨树直窜碧空。寸长的麦苗茁壮成长。闲置的土地,可是阴雨误了农时?
神禾人家,田园风光,令人神往。
简单的高家湾村史广场,“日升月恒”的横批,“泽以长流乃及远,山因直上而成高”的草书对联,映照着神禾原的今生与未来。
(编辑 何利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