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秋,弟弟来到西安。一天,我俩闲聊时,他忽然问我:“镇原县历史上出过一位叫王符的名人,你知道吧?”我茫然地摇了摇头:“不知道。”
“嘿,这人现在名气可大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引用他的话。”
“是吗?我怎么一点都不知道。”我略显惊讶地自言自语道。
“这人出生在镇原的啥地方?”我问。
“就在县城的柏山。”
柏山,我太熟悉了。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在县城上高中时,常去那里爬山观景。在我的印象中,柏山的景真的不错,但从未听说过这里还曾出过一位名人。
与弟弟的闲聊还在进行中,我就想好了,啥时候回到老家,一定要上一趟柏山,一来是重游故地,更重要的是探访一下王符的故里。
2022年的清明节,我回故乡扫墓,在给已故的亲人上完坟后,又随弟弟一起来到了镇原县城。此行的目的就是上柏山。
次日吃过早饭,我与在县城工作的弟弟相跟着,向柏山走去。柏山,并不是这座山的真实名称,因为这座山位于县城的北面,漫山遍野长的都是柏树,所以镇原县城的人都习惯于称其为柏山(北山)。其实它的真名叫潜夫山。据《镇原县志》记载,潜夫山早年曾叫过七松亭、中峰山和玉皇山,后因东汉处士王符隐居此山著《潜夫论》,而改称潜夫山。
沿着蜿蜒崎岖的砖铺坡路走了二十几分钟,就到了山上。抬头望去,“潜夫山公园”五个醒目的大字映入眼帘。穿过大门进入公园,只见一片片的翠柏威武挺拔,一行行的垂柳随风摇曳,盛开的桃杏花争奇斗艳,色彩斑斓的小鸟在树枝上欢呼雀跃。这些,与我当年春天来柏山踏青时所看到的景色大同小异。当然,时隔50多年,变化肯定是有的,而且很大。最大的变化就是这里修建了一个广场,叫王符广场。广场上又修建了几处人文景观,一个是位于广场南端的潜夫亭,一个是矗立在广场中央的王符雕像,一个是坐落于广场北端的王符纪念馆。
我们在广场上边走边看,最后来到了王符纪念馆的门前。这时,门外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我们,疫情期间,纪念馆不开放。我不免有些遗憾。正在端详“王符纪念馆”那几个字,从东边路上过来一个人,弟弟一眼便认出那是他爱人当年的同班同学,叫王晨旭,过去就认得,便上前打招呼。说来也巧,王先生正好是镇原县王符文化研究会副主席、镇原县王符研究中心主任,王符纪念馆就由他分管。弟弟把我向他作了介绍。听说我想进王符纪念馆里看看,他不假思索便说:“大老远地来了,不进去看看岂不是太遗憾了。好,今天我就破个例。”遂叫来工作人员打开纪念馆的门,亲自陪着我们进去参观,并一路给我们作介绍。
王符(约公元85年—163年),字节信,东汉安定临泾(今甘肃省镇原县)人。是东汉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政论家、哲学家、文学家。他少年好学,志向远大,学识渊博,但由于出身微贱,备受歧视。加之性格耿直,不合世俗,不附权贵,因而不得升进。遂志意蕴愤,隐居著书,以论当时得失。因不欲彰显其名,故将所著之书名之为《潜夫论》。全书共10卷36篇6万余字,其锋芒所向,谪言所指,触及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法律、道德、哲学、人性、风俗、教育、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
一千多年来,历代进步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贤达志士,对王符及其《潜夫论》推崇备至。其改革时弊的真知灼见,治国理政的崇论宏议,贤君以为资,衰世以为鉴。王符思想之光在透穿千年历史之后,至今仍然绚烂夺目。2013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有关重要会议的讲话中,多次引用《潜夫论》中的话。
王符纪念馆建于2003年。为一仿古建筑,蜈蚣寺,琉璃瓦,歇字顶。馆内两侧设有地壁廊。东侧为人物碑记,上面刻有东汉至清镇原籍在历史上有影响和贡献的40位人物,以及后汉三贤人物,还有知县、名流、名医。西侧为著作碑,陈列着精选王符《潜夫论》里的警言佳句而制成的40块碑文,显示出其作品的精髓。馆内陈列室正面墙上,用十幅水墨画表达了王符的出身、地位、交往、作品的主要思想,陈列有《潜夫论》竹笺、线装本及现代研究王符思想的作品。其中有一个“习近平用典《潜夫论》”的展框,展出了习近平总书记从2013年到2019年间所引用的《潜夫论》中的名言警句,共5句。分别如下:“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为国者以民为本”;“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忠信谨慎,此德义之基也”;“大人不华,君子务实”。其中“大鹏之动,非一羽这轻;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这一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等重要讲话和《求是》杂志署名文章中,就先后引用了5次。
热心的王先生如数家珍似地向我们介绍了王符纪念馆东西壁廊上每一块碑的内容,以及馆内陈列墙上所展出的内容。出到院子里后,他环视了一眼纪念馆的所有建筑,语气肯定地说:“现在纪念馆的这块地方,就是王符故居的旧址,当年王符就是隐居在这里写的《潜夫论》。”
走出纪念馆的大门,王先生又带着我们来到王符广场东侧的一个道观——佑德观。始建于宋代的这个道观,院内有93棵古柏,为王符亲手所植。其中最高大的一棵,树的下部竖立着一块褐红色木牌子,上面写着“王符手植柏”五个醒目的大字。据王先生介绍,经过专家考证,院子里的这些柏树,的确是王符亲手所植,距今已经快两千年了。接着,王先生又铙有兴趣地讲述了王符在著书之余,常到山下的茹河里挑水,浇灌自己所植柏树的轶闻旧事。
从佑德观出来,王先生举手向北一指,说王符墓园就在那边,离这里有二三里路,问我们想不想去。我说既然到这了,就去看看吧。他忽然一愣,说疫情期间,墓园不一定开放。稍顿,又说,我给你问问。他拿出手机,拨通了电话,“刘哥,我有个朋友,想到王符墓上看看,不知今天开放不?”手机里清晰地传出对方的声音:“我刚从县医院出来,正准备去王符墓,你让你的朋友现在就往墓园走,我一会就到。”
我和弟弟遂加快步子朝墓园赶去。等我们到达时,墓园的门已打开,刘先生已经在那里等候我们了。他热情地跟我们打招呼,带着我们进入墓园参观,一路走一路给我们作讲解。
据刘先生介绍,王符墓早年无墓园,香火鲜见,凄凉冷寞。金正大二年(公元1225年)才建了墓园。自那以后,历任镇原县衙对王符墓园均有缮饰。据《镇原县志》记载,王符墓园周围置有公田100亩,由县衙学署统一经营,向耕种者收取租赋,用于置办祭奠王符的用品。1986年,县人代会做出决议,财政出资,社会集资,重修了王符墓园。2008年,王符墓园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持单位。2019年,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又对王符墓园进行修缮,完成了墓园仿古青砖围墙重建、墓园内甬道硬化、石碑搬移、墓冢添土,以及墓园四周地界围栏等工程。但修复后的王符墓园,规模和造势远不能与昔日相比。如今的王符墓园,面积约1200平方米,园内有柏树数十棵,现存的王符墓冢高约3米,直径约4米。
来到被荒草覆盖的王符的墓冢前,我不由自主地停止脚步,驻足而立,陷入沉思之中。忽然,我想起了之前从一本书上看到的著名诗人、诗歌评论家吴辰旭先生的一句话:“王符之于镇原,犹如司马迁之于韩城。他不仅是镇原的骄傲,也是甘肃的骄傲。”是的, 此时此刻,我真的为我的故乡甘肃镇原在历史上能够涌现出这样一位集四个家(思想家、政论家、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伟大人物,而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
忽然一阵山风吹来,身上不由得打了个哆嗦。因为穿的衣服单薄,生怕受凉,遂终断思绪,向着王符墓默默躹了三躬,转身离去。
(编辑 何利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