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散文

在延安参加拍电影的印记

日期:2023-05-11    文章来源:红云平台    作者:贺测亮

延安,革命圣地,红色摇篮,是我学生时代十分向往的地方。在学校那会儿,语文课本上贺敬之的那篇信天游诗作《回延安》,我背得滚瓜烂熟,梦想着有朝一日也能去趟延安,看看毛主席他老人家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参军到部队后,这种念想也从未断过。

机会终于等来了。1984年8月,我所在部队的营奉命从榆林去延安,参加电影《童年的朋友》拍摄。当时,我在营部任书记,执行拍摄任务的指战员就住在延河饭店,对面就是梦中的那个“涛涛延河水,巍巍宝塔山”,心情十分激动。拍摄间隙,我们登上了宝塔山,参观了枣园、杨家岭、王家坪、凤凰山等革命旧址和延安革命纪念馆,深切地感到,在那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老一辈革命家不怕流血牺牲、呕心沥血、夙夜在公的奋斗精神,让人为之动容。

图片1.png

拍电影,是我的第一次“触电”。记得小时候,我最爱看电影了,那时农村文化生活枯燥,没有电视,唯有看数月一次的露天电影。一听说附近村庄晚上要放电影,提早吃完晚饭,不顾天黑路远,邀上伙伴,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深一脚浅一脚地就去了。遇有浇地水漫路面,分不清是路还是水,有时脚都踩到泥水里了。就这,还乐此不疲,边走边聊电影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以至于一部电影要看好几次,不厌其烦。

那时傻乎乎的,见少识少,以为电影都是真实的场景。有时还在那里傻想,敌方的镜头是怎么得来的呢?幼小的心灵,充满了好奇和疑惑。所以,这次有机会参加拍电影,一是能看到梦想的延安,二是能明白电影是如何拍摄出来的,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

《童年的朋友》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一群青少年在艰苦的环境中勤奋学习、快乐生活,最终为美好的未来作出牺牲的故事。导演是黄蜀芹,主演是魏启明、郭凯敏、吕丽萍等。我们部队的主要任务是在市区和郊区附近协助拍摄大场面活动,说穿了就是群众演员,配合角色。我记得在延安桥儿沟拍过集市,在延河边拍过部队集会等。这些,都真实的再现了抗战时期延安军民的生活场景。

记得到达延安不久,负责协调摄制组与部队联络的营部王管理员有事回部队驻地,我奉命接替他的工作,搬到延安地区第二招待所。新建的延安地区第二招待所,设备档次在当时延安市是第一流的,住宿条件即使放在今天,也能达到三星级酒店水平,电视机、席梦思、沙发,雪白的床单,就差独立洗漱间了,是我当时见到的最好的住宿条件,比营长他们住的延河饭店好多了。据说,这也是当时为了接待从全国各地回延安来的老干部、老首长而建的。

因工作需要,我与摄制组和演员吃住在一起,引来不少人羡慕嫉妒。当时已开始流行追星,据说延安市内某技校的一个女学生,为了看心中男神郭凯敏一面,在招待所门口守候了两三天,真可谓望眼欲穿。那时,为了保证演员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摄制组和演员的居住区一般不让外人随便进入。可给我的感觉,那些演艺明星与平常人没有什么两样,他们大都平易近人,业余时间和大家打打闹闹,吃饭时一起说说笑笑。

原来,我总觉得演员拍电影很风光,吃香的喝辣的。其实不然,这是个苦差事,根据剧情和对气候的要求,演员要提前化妆,道具、灯光和摄像都要提前准备好。有时一个镜头要拍好几遍,直到导演满意为止。因此,风餐露宿,冬天穿夏服,夏天穿冬服,是常有的事。

至此,我才知道,电影是由无数个镜头拍摄,经过剪接配音而成的。电影电影,电放的摄影。

图片2.png

(图片来自网页)

(编辑 邹吉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