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散文

“濯缨泉”边涤心灵

日期:2023-06-25    文章来源:红云平台    作者:徐映珉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这是唐代诗人文秀和元代诗人贝琼写的纪念屈原和端午节的两首诗。

又是一年端阳节,汨罗江水祭英魂。此时此刻,不禁让人想起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一位哲人说过:“一个人的生命不在于其长度有多少,而在于活得是否有意义,看他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做了多少有益的事情。若能如此,他将永远活在世人心中,成为千秋万代敬仰和颂扬的楷模。”屈原就是这样的伟大之人:他不光是因为在逐放期间含悲写下的《离骚》而成为传奇之作被世人记住,更重要的是,他一生表现出的刚正不阿、清廉洁明、不畏权贵、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和无私情怀,深深地感染了世人,被人们称为“众人皆醉他独醒,洁白一身无丝尘”的贤良忠臣。

图片17.png

笔者平生两过长江三峡,除了观赏美丽的三峡风光和大坝雄姿,特意去了屈原的故地湖北秭归,耳闻目睹了承载屈原洁身一生人格之传说的两大著名景点——“照面井”和“濯缨泉”。

“照面井”其实就是一口极其普通的人工掏掘的水井。它位于秭归香炉坪正对面的三星岩半山腰,井水清澈洁净、明亮照人,像一面镶嵌在山岩上的菱花镜子。井边有块石碑,上刻“照面井”三个大字,旁边还有一行小字警示人们:“此系屈公遗井,切勿荒秽。井旁青树,永世勿得砍伐。”导游小姐告诉游人,屈乡人民世世代代珍爱着这口水井和周围的树木,并传唱着屈原与这口井的美丽故事。

相传,屈原从小就养成了爱洁净的好习惯。孩童时,他每天早起后,第一件事就是到姐姐跟前,请姐姐帮他梳头、洗脸、整容、濯缨。姐姐总是一面给弟弟梳洗,一面给弟弟讲那些保持高洁美德的故事。年长月久,小屈原渐渐懂得了:做人不仅要讲究外形的整洁,还要永远保持心灵的纯正。屈原长大后,每天梳洗不再耽搁姐姐的时间了,早上起来独自跑到香炉坪坎下的响鼓溪畔,对着清凌凌的溪水照面、洗脸、梳头、濯缨。

有一天,屈原在溪边梳洗完毕突然想到:要是能有一口井,像姐姐说的那样,既能照出脸上的污垢,又能映出心灵上的尘埃,该多好。于是,他回到家里,扛起一把小锄头,爬到三星岩边挖起井来。由于年少力薄,屈原挖了一会儿就汗流满面、气喘吁吁。他一连挖了两天,只挖了铜锣大的一个小坑,深不足一尺。

屈原的行为被三星岩上的山神爷爷看到了。他变成一位白眉白须的樵夫,挑着柴走下岩边问屈原:“你在挖水井吗?”屈原虔诚地告诉山神爷爷:“老爷爷,我想挖一口既能解渴又能浇田、又能照面、又能照心的水井。”山神爷爷被小屈原的志气所感动,告诉他:“你挖的这口井位置没选准啊。你听着,三星岩,三星岩,对准三星引泉来;折断龙骨泉眼开,照面照心涤尘埃。”

屈原心眼机灵,一下子就明白了老爷爷的指点。夜里,他站在香炉坪,对准三星,选好井位,第二天一早就在选好的位置挖起来。姐姐知道后,也前来帮弟弟挖井。姐弟俩挖了七天,那水井就有九尺九寸深、三丈三尺圆。谁知就在这时,屈原猛力一镐掘下去,只听叮当一声响,火星四溅;再一敲,石头嘣嘣直响,纹丝不动。屈原和姐姐都急了。原来,他们挖到了龙骨石上。传说,在三星岩上,伏着一条千年老龙,化成了青石,压住了地脉,把泉眼封死了。山神爷爷知道后,赶来帮屈原挖井。他挥镐用力敲下去,一块块龙骨石飞出了井口,再叫屈原用镐头轻轻一刨,泉眼立时开了,一股清泉汩汩直往上冒。那井水又清又凉、又甜又香,如同琼浆玉液一般。

乡亲们听说屈原挖出一口清泉井,纷纷前来向他祝贺。就这样,一眼明镜般洁亮的照面井镶嵌在屈乡,照着香炉坪的天,照着香炉坪的山。

从此,屈原每天清早就来到井边,用清清的泉水冲洗散开的长发,濯涤鲜红的帽缨。长发和帽缨浸在水里,泉水就打起漩涡,跳起来为他洗脸。每次洗梳完毕,屈原就对着明亮的井水,察看自己心底里有没有私心邪念,行为上有什么不检点之处,省察自己对国家忠不忠、对百姓爱不爱。就这样,这口照面井像一面明心透腑的镜子,天天映照着屈原的心灵,把他的心灵照得鲜红透亮,如水晶般光洁无瑕。

说来也怪:这井水好人喝了清爽津甜,不生疾病;坏人喝了五脏俱焚,腹如刀绞。好人愈照愈显美,坏人愈照愈觉丑,最后现出丑恶的原形。据说,有一天从郢都来了一帮贪官,游山玩景逛到香炉坪,听说三星岩有一眼宝井,便前来盗宝。这帮贪官趴到井边朝水里一望,井底立刻现出一群牛头马面、白粉骷髅,吓得一个个口吐白沫,眼珠子直翻,抬回去都病得掉光了头发、脱了一层皮。于是,古人便留下了“照面井寒奸佞胆”的诗句。

导游告诉笔者,千百年来,屈乡的人们出坡下田、收工路过,都要弯到井边照一照,洗净眼里的灰尘,涤去脸上的污垢。每当圆月当空的夜晚,姑娘们常常相约,来到井边对月绣花。有时失手花针落地,姑娘们不用费神,借着井里的月光,很快就可以捡起针来再绣。据说,在这“照面井”边绣出来的花卉格外鲜活美丽,就连蝴蝶飞来也不愿意离开。老人们还说,当三星高照时,人们伏在井台边等着,倘若时机合适,还能从井底看到屈原大夫那副忧国忧民的尊容。

观赏完“照面井”,笔者又来到屈原故里乐平里东十里的地方,见识了千百年来一直长流不涸、清而不浊的“濯缨泉”。

相传,战国时代,长江三峡有一条古栈道,峨岩怪石,荒凉险僻,沿路还有许多黑店,平日很少有行人经过。有一天,被楚王放逐多年的屈原,由姐姐陪同着,饥饿而疲惫地行走在这条古栈道上。原来,姐姐受家人和邻里的嘱托,出峡寻找过着流放生活的弟弟屈原,经过洞庭,终于在溆浦找到了。面对姐姐的一番苦苦劝说,屈原才答应返回故乡。

当时,姐弟俩已是进峡的第三天。姐姐的干粮袋里只剩下半块荞面饼,盛水的葫芦里早已滴水全无,姐弟二人已有一天一夜没吃没喝了。虽然离家乡秭归乐平里只隔一座大山,但极度的饥渴和疲劳,使姐弟二人浑身无力、举步艰难,只盼望有一掬泉水解渴。

忽然间,小路前边的山涧里刮来股清凉的山风,顺着山风传来一阵潺潺流水声。姐弟俩急忙拖着沉重的步子朝流水声的方向走去。

刚转过一个小山包,就听见哗哗的泉水声。等屈原慢慢地赶到泉边时,姐姐早已站在涧边打满了一葫芦泉水,正用双手捧往嘴边……

“不能喝,这是浑泉!”突然从山上传来一位妇人的喊声。屈原和姐姐觉得异常奇怪。姐姐仔细看着捧到嘴边的泉水,果然是带泥含沙的浑水。姐弟二人很是不解:这三峡一带原是“有水皆清泉”,为何这个地方却出现一股浑水?那妇人急忙来到姐弟二人面前,施了礼说道:“二位客人,浑泉不可饮,请到寒宿喝点淡茶吧!”

屈原上前忙对那位妇人拜了一礼说:“请问大嫂,这峡中山泉本是清凉甘洌,为何独有此泉浑浊?”

“哎呀,过路君子,你们不晓得这浑泉的由来呀!”那妇人含泪诉说起来:“我们这一方水土,养育了一个贤良忠臣,他就是楚国人人皆知的屈原大夫。他为人刚直,才智过人,不畏权贵,治国有方。可惜朝廷出了奸佞,对他诬陷,他被流放了。传说就在他离开京城郢都那天,这股龙泉突然变浑浊了。峡中人们一下就传开了,都说是国君昏庸,忠良远离,小人当道,世道混乱,清泉也变浑浊了;加上秦兵凶如虎狼,年年战乱,国破家亡,人民遭受苦难,甘泉也变成苦泉了。这苦泉水喝不得呀,连洗衣裳也不行。”

屈原听了妇人这番话,立时产生了敬佩和感激之情。他站在浑浊的泉边,独自感叹道:“举世皆浊她独清,众人皆醉她独醒!”

听了屈原对自己这样的赞许,那位妇人不免有点心跳脸红。她仔细看了看屈原,突然想起来了:这不就是离家四十余载的屈老夫子!她一下子跪在屈原面前,激动地说:“三闾大夫,您惨遭流放,悲愤沉痛,忧国忧民,可千万别操坏了心!您就在我们这儿住下吧,我们都是您的亲姊妹!”

那妇人一边说着一边拉屈原和姐姐到她草屋里去。不料,她一使劲竟把屈原未结缨的“切云高冠”给拉掉到浑泉里。那妇人面带愧色地对屈原说:“贱妇有罪,您的‘切云高冠’本是一尘不沾,怎能让它掉入浑泉呢?”屈原安慰她说:“如今但求洁白一身!”便弯腰在浑泉中细细地洗涤着帽缨。

没想到,屈原话音刚落,陡然间泉水中浑浊的泥沙直往下沉。不一会儿,浊浪滚滚的浑泉竟然变成了清亮亮、蓝晶晶的泉水了!相传,从此以后,这股山泉再也没有浑浊过。于是,人们给它取名叫“濯缨泉”。

千百年来,这“濯缨泉”水长流不息、清洌透明,洗涤着人间的污秽,象征着屈原洁白一身的品行。

“照面井”前察容颜,“濯缨泉”边涤污浊。走出屈原故里秭归,笔者的心绪依然萦绕在那日夜长流、清亮照人的“照面井”和“濯缨泉”上:气节是民族脊梁,气节是人品高地,气节是立身之本,气节是信仰之基,气节是正义之魂,气节是精神支柱,气节是初心坚守,气节是本色永恒,一个人可以缺失金钱地位和名利富贵,绝不可缺失气节和风骨。每个人降临到这个世界上,本身就带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缺陷,人生的过程就是不断改掉缺点、弥补缺陷、克服不足、完善自己的过程。一个人只有天天照照镜子,才会发现脸上的灰尘;只有天天洗涤,才能除去身上的污垢,永葆肌体的干净和心灵的纯洁;只有经常与自己的理想追求相比照,与应保持的道德品质相比照,与做人的良知相比照,时时不忘反躬自省,才能及时发现自身的缺点和弱点,了解自我、明白自我、看透自我,进而克制自我、战胜自我、摆正自我、完善自我,促使自己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做一个像屈原那样“洁净一身不染尘,气节坚贞品自高”的人。

“粽”情山水,香溢心田!

屈原千古,气节永恒!

(编辑  何利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