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散文

老家又寄捻糁来

日期:2023-07-17    文章来源:红云平台    作者:钟峻青

我的老家在河西走廊中部的张掖市临泽县。我18岁从军入伍离开家乡,转眼之间50多年。在此期间,故乡的亲人们一直都没有忘记我这位在外游子,他们隔三差五总是给我邮寄些家乡的土特产品过来。比如,春天的苜蓿,夏天的沙葱,秋天的枣子,冬天的羊肉等,总有人给我适时寄来,让我常尝家乡美味,不忘家人亲情。50多年来,故乡的云一直漂浮在我的眼前,亲人的情一直荡漾在我的心头 。

我的侄女晓霞,她当兵和上军校时都一直在西安,节假日便会来我家玩耍,我和夫人视如己出,她与我们感情甚密。因此,在给我们寄家乡土特产品的人群中,她是积极性最高的。端午节的前一天,晓霞打来电话说,又给我们寄了些捻糁过来,让我们注意收取,一听到又能吃上捻糁了,我们心里为之一喜。

捻糁是我们家乡的一种风味小吃,它的原料就是青稞仁子。人们把已经灌浆长饱,但尚未长黄的青稞穗子收割回来,用锅蒸熟后倒在簸箕里,上面盖上一块毛巾,用手去搓揉一番,然后簸去皮壳和芒刺,就是青稞仁子了。那青稞仁子鼓鼓的,圆圆的,绿绿的,像一颗颗小翡翠,晶莹剔透,吃到嘴里精精的,绵绵的,香香的,回味悠长,当年是我们这些孩子们争先恐后要吃的好东西。但大人们只让我们适当地品尝几把,因为多留下一点,还要擸捻糁吃呢。捻糁是用石磨擸的,先把青稞仁子倒在磨子上面,然后用畜力或人力拉(推)磨子转动起来,捻糁就从磨缝中擸出来了。那捻糁刚出磨缝时,像一条条小虫子一样探头探脑,紧接着就随着磨扇的转动向前翻腾、奔跑,逐渐变长。很快,磨缝周围就像挂起了帘子一般,等到有了一定的分量和长度时,捻糁就会坠落在磨盘上,不一会儿,磨盘上就像堆满绿色的毛线头那样。我们这帮孩子从捻糁挂在磨缝中就开始揪着吃了。捻糁擸好后,切点蒜苗、芫荽、萝卜丝,再放上盐、醋等佐料,然后熟香油“嗞啦”一泼,那香味沁人心脾。

64b4ab05820bd.png

因为青稞并不是各家各户都能种上,捻糁也不是各家各户都能擸的,因此,村子里不论谁家擸出了捻糁,都会留出一部分送给亲戚邻居尝个鲜的。这些年家乡的土地多被国家指定为玉米种植基地,种植青稞的人越来越少了,捻糁也就越来越稀罕了,晓霞竟然还有捻糁给我们寄来,真不简单啊!

64b4aaae11e7a.png

端午节的上午,夫人电话铃声响了,一接听,快递小哥说她的甘肃寄来的快件到了,夫人便吩咐我去取。东西寄到了小寨,而我们那天住在曲江,相距十多公里路呢,天又下着大雨,我有些犹豫,夫人见状对我说,这么远寄来的东西,情义无价,不及时去取,天气太热容易变质。听他这么一动员,我立即冒雨驾车到小寨取回了邮件。夫人急切地打开包装一看,一个塑料泡沫箱子里,分两排摆放着六个小塑料袋,每个袋子里约有一碗捻糁。那阵子正好中午时分,夫人迅速按照老家的烹饪方法给我们调制出一大盘子,端上了餐桌。味蕾这小东西记忆力真好,儿时吃过美食到现在都没有忘了,我一看到捻糁就垂涎欲滴,便狼吞虎咽地猛吃起来,而且边吃边说“好吃,真香!好吃,真香!”但是,儿孙们都没有经过那种饥荒的岁月,对这道美食也缺乏特殊的情感,他们只是浅尝辄止。这就是岁月留给不同时代的人们不同的记忆。

(编辑  何利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