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秋季的开学日子。看着背着书包兴高采烈走进大中小学校的孩子们,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己小时候求学的情景。
1954年,年龄8岁的我,被父母亲送到本村南邻柳家村初级小学上学,因解放初期,国家经济还没完全恢复,办学条件较差,学校仅有一间教室而无正规的课桌、凳子,课桌是用左右两边各4个土台支撑起4块宽约30厘米、长约3米左右的木板做的,凳子是学生自带的,学生上课时,如违反纪律,老师会用教鞭(木条做成)击打学生头顶,以示惩处。
小学老师叫刘世雄,柳家村本村人,中等身材,有些秃顶,年纪50岁上下,一脸严肃,笑容很少,但教起书来,却很认真,他是语文、算术都教。记得语文前三课内容分别是:《开学了》《我们去上学》《学校里同学很多》。
学校的邻居是表姐家,表姐的身体不好,患有气管炎和肺心病,咳嗽起来,上气不接下气。我便利用课外时间常去看望她,姐弟相见,总是嘘寒问暖,关照不断……
1958年7月初小毕业后,转入地处白马河对岸的杨坡头小学继续就读5、6年级。6年级的教室西外墙,离黄土高坡底部有一米多远。此坡高度有二十来米。春节过后开学的一天早晨,刚上课不久,6年级教室西墙外,发生滑坡,从高处落下的泥土,压倒了教室西墙,6年级有5名学生,因躲闪不及,被埋于泥土中,抢救出来时已无生命迹象,大家都悲痛欲绝,伤心不止。其中有一名亡者,是本校语文老师刘某某的孩子,他是独子,刘老师痛心不已,抱头痛哭。同学们也为失去五名好学友伤心落泪。
同学们上学时,要沿着山坡步行下到沟底,再过河走一段上坡路,才能到学校。晴天还好,到了下雨天,要踩着泥泞之路,每天往返两次下沟、爬坡,行走困难之大,可想而知……
我是通过就读三所中学才完成初中学业的。1960至1963年,国家处于暂时困难时期,学校也处于调整归并阶段,1960年7月,我先考入离家十多里地位于灞河以南的峣山中学。冬季上学时,要谨慎步行走过架在河中的独木桥;夏季上学时,要涉过齐腰深的急流,再步行三里路,才能抵达学校;遇有上游下雨,河水上涨,不能涉水过河时,须绕行位于蓝田县城以南的灞河大桥,经过大寨村、林家河村,多走十多里路才能到校。开学一年之后,又转入县城以东、离县城、离家各有十里路程的普化中学。数月之后调整归并到了蓝田县北关中学初中二年级,直至1963年毕业。三年学习期间,父母亲克服家庭困难,尽最大的努力,从生活上、财力上支持我完成学业,是多么艰难、多么不容易啊!记得每周日下午从家里回学校时,要带够吃三天的馍馍和咸菜。担心周日去学校时,一次性带馍太多,容易发生霉变,周三下午要往返二十里路再回家取馍。那时,农村还未通电,没有电灯,晚上写作业、复习功课,全靠昏暗的煤油灯照明。读小学时,冬季取暖,只有家庭条件较好的同学带着个小火炉〈烧木炭或木材〉自己享用,其他同学只好忍受寒冷、坚持学习了。
1963年7月从县北关中学初中毕业。两年半后1965年12月16日经县人民武装部批准参军。
1984年,我参加了解放军西安政治学校政工专业函授大专班学习,学员每周日在西安警备区听老师辅导,平时要做作业上交,上了三年学,通过考试考核,取得了大专文凭。
我写出自己的求学经历,目的是希望子孙后代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刻苦认真地学好功课,按时认真地完成作业,不要沉迷于网络游戏。否则,将会遗憾终生。
(编辑 何利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