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散文

一炷心香奠柳青

日期:2023-10-12    文章来源:红云平台    作者:管益农

柳青.png   

今年是作家柳青逝世45周年。

近日,专程去长安区王曲街道皇甫村,拜谒了柳青故居与墓茔,顺便参观了当地打造的柳青文学馆和柳青广场,以表祭奠之情。柳青是我自儿时起就心仪的作家。我一辈子爱好文学,与受他影响有极大关系。记得1960年夏季,我刚小学毕业,暑假期间闲得无聊,抓住什么书看什么书。一天在父亲的床头发现一本新书,《创业史》三个大字我虽然认识,但起先以为是一本历史书,没怎么留神。待父亲上班走后,急忙抓过来一翻,哈,竟然是部小说,竟然是陕西作家写的陕西农村故事,于是便急不可耐地俯身读了起来,才读了两页就彻头彻尾被小说的人物刻画和情节描写所吸引了,特别是那以陕西关中方言为底色的语言艺术,更是把我逗引得神魂颠倒,品味再三,爱不释手。从此,柳青的大名,就在一个少年的心中扎了根。上中学以后,我刻意在学校图书馆尽可能地搜寻柳青的书,并延及王汶石、魏钢焰等陕西作家的作品,在课余时间读得如痴如醉。记得在学校教学楼顶平台上,我与几位同样爱好文学的同学立誓相约,将来要当一个像柳青那样的作家,写出像《创业史》那样的巨著……当然,那时激情与无知几乎相等,不知天高地厚,只是徒发豪言壮语而已。但喜爱文学的种子,无疑已经深深埋在心田,而播种人,正是以柳青为代表的老一辈陕西作家。     

对柳青的敬爱,还缘于他竟然是与我就读于同一所高中——西安高级中学——的学长。我的母校西安高级中学创建于1891年,至今已有132年历史了。我1963年至1968年在此就学,属高66届学生。后来才知道,我们学校出过许多名人,柳青就是其中之一。柳青是1934年至1937年在我校上学的,属高37届学生,比我高出近三十届。不仅如此,他的亲兄长刘春园还是当时我校的数学教师。网上曾披露一份柳青上高二时的成绩单,其中公民科目为72分,卫生学科为68分,国文学科是80分。在各科成绩中英语最好,为91分,名列班级第一。从成绩单上可以看出,柳青是文科强,理科稍弱,明显地表现出青年时期柳青的志趣。还有一点,柳青是在西安高级中学加入中国共产党的。

了解这段历史后,我感到和柳青的心贴得更近了。作为学长,他为我树立起了楷模,他是我心中神一样的偶像。在一个雨后初晴、阳光明媚的秋日,我和一位学友徜徉在皇甫村的村道上,流连在滈河畔的农田间,伫立在柳青曾经坚守了14年的神禾原旧居前,任思绪飞扬,感喟萦怀。眼前的一切,都曾是柳青笔下描摹的对象,如今,一个甲子过去了,天还是那片天,地还是那块地,但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再也找不到农业合作化时期那种感觉了,再也看不到梁生宝及其原型王家斌的影子了。时代变了,柳青所秉持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也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嬗变过程,被有些人抛弃,但也被有些人在新的层次上继承发扬光大。

我是一直欣赏现实主义作品的。从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文学巨著《十日谈》,到狄更斯《荒凉山庄》、左拉《小酒店》和马克·吐温《百万英镑》,再到俄罗斯的《战争与和平》《静静的顿河》《安娜·卡列尼娜》《日瓦戈医生》……我读过不少外国现实主义名著,但感觉没有一部能够取代《创业史》在我心目中的位置。我觉得路遥生前有句话说得特别好:“在我国当代文学中,还没有一部书能像《创业史》那样,提供了十几个乃至几十个真实的、不和历史上和现实中已有的艺术典型相雷同的典型。”其实,在我看来,柳青那圆溜溜的光头和阔大的前额,那眼镜后面睿智的目光,那上唇一抹鲁迅般的一字胡,也是与绝大多数中国作家不相雷同的更独特更高大的典型形象。因为,放弃北京优裕的生活待遇与写作条件,一头扎进关中农村,一扎就是14载,先做农民、再写农民,有几个作家能够做到?把自己写《创业史》的稿酬一分不留地捐献给皇甫村,一辈子不图名不图利,只为在给人民做些有益事的同时圆自己心中的文学梦,有几个作家能够做到?

在“大跃进”浮夸风袭来之际,在“文革”中面对软硬兼施、威逼利诱,甚至至爱亲人被迫害致死的情况下,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不说一句假话大话违心话,彰显了一个真正共产党人的气节和风骨,又有几个作家能够做到?在柳青文学馆的展板前,柳青那句“文学是愚人的事业”“要想写作,就先生活。要想塑造英雄人物,就先塑造自己”的名言,依然如雷贯耳。在柳青广场上屹立的柳青塑像前,柳青那句“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的忠告,依然振聋发聩。 在互联网横行、各种新思维泛滥的今天,柳青所坚持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之路,依然不减其灼灼光辉。

柳青文学馆热心的女工作人员赠我两本书:一本是柳青女儿刘可风写的《柳青传》,一本是长安区委宣传部编纂的纪念文集《柳青,在人民中生根》。我如获至宝,连夜捧读忘乎所以。柳青离我们而去已经四十五年了,人们没有忘记他。我相信,再过四十五年,人民依然不会忘记他。他的生命是永恒的。因为他真正做到了在人民中生根。而唯有人民——百姓,是不死的。

(编辑 邹吉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