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红云专题 > 人物扫描 > 从延安走出来的作曲家——刘炽 > 文献参考

怀念刘炽

日期:2019-10-28         文章来源:永恒的旋律一条大河的博客         作者:赵李红

哀乐送刘炽

刘炽的歌曲,气势恢宏,胸怀博大,影响了几代人。

刘炽把传统的民族音乐与时代感紧密结合,巧夺天工。

刘炽的旋律是一流的。

有人说“音乐是上界的语言”。还有人说“音乐是国际的语言”。我更趋于第三种说法“音乐是心灵深处的语言”。    ——刘炽

此时此刻,一盘有著名音乐家刘炽同志签名的音乐盒带《震撼心魄的歌》正在屋中绕梁。我脑与电脑默契地在一堆采访素材之中竞走。显示器上,字里行间的堆积中,倏然呈现出了电影《上甘岭》和《祖国的花朵》的经典镜头——著名的郭兰英在为著名的“一条大河”配唱;一群欢快的少先队员正泛舟北海公园,开心地高唱“让我们荡起双桨……”

闻歌识作者

二十几年前,在文艺的春天到来时,率先开花的便是一些解禁的优秀故事影片。在语录歌、样板戏和《战地新歌》铺天盖地时,我们这一代最早接触的抒情歌曲便是这些电影插曲。其中,《我的祖国》、《让我们荡起双桨》等歌曲,不胫而走,家喻户晓。当时,自己用这些优美的旋律取代枯燥的小提琴练习曲,使幼年的我,记住了刘炽的名字。

《哀乐》送走它的作者

刘炽同志非凡的77年历程,业绩辉煌,著作等身。检索他毕生勤奋创作的累累“库存”,崇敬之情发自心底。然而,此时,最撼心旌的莫过于《哀乐》那凝重、悲壮的旋律。

如今,悲歌再起,送别的,却是《哀乐》作者--刘炽本人。

女作家胡殷红讲给我这样一个“历史故事”。

1942年,延安鲁艺奉边区政府委托,组成“河防将士访问团”,赴绥德、米脂等地区慰问驻扎在黄河两岸的将士们。他们边演出,边采集整理这几个地区的民歌、民乐和民间戏曲。到米脂时,刘炽、张鲁、关鹤童访问了陕北有名的唢呐艺人常毛。常毛的一曲悲壮的《凤凤铃》,使他们震撼不已。

不久,迎送成吉思汗灵柩,鲁艺组成了一个送灵乐队,有小提琴、三弦、板胡、手风琴、笛子等。因笛子更具穿透力,于是,刘炽的笛子便担任领奏。后来,他们集体商量,从旋律的结构、曲式的组织方面,对《凤凤铃》进行了加工、改造和充实,形成了《哀乐》的雏形。

14年后,刘炽在为《上甘岭》谱曲时,将《凤凤铃》写成了双管的乐队加大锣的雄浑、悲壮的追悼音乐,形成了完整的《哀乐》。

刘炽的歌,雅俗共赏

著名歌唱家、中国音协党组书记吴雁泽向记者介绍说:刘炽同志的歌,雅俗共赏,几乎是唱一首,红一首。他的智慧来自于民间音乐的滋养。他一生曲折,但对党的信仰却始终不渝。他长期生活在民间,是听着陕西家乡一带的秦腔、眉户调长大的。他潜心研究和积累,他的血液中凝结着民族音乐的精华。民间乐曲的老腔老调经他一转动,便灵气活现,既具传统特色,又饱含时代精神。比如《第三套广播体操》的乐曲,便是典型的眉户调。他吃透了民间音乐,了解群众的喜好,他的《祖国颂》,气势恢宏、胸怀博大--“太阳跳出了东海,大地一片光彩。”吴雁泽即兴用歌声悠扬出一曲豪迈来。

“要表现朴实,要有泥土味”

按时下对演员的“包装”,歌曲要“度身制作”的说法,郭兰英是《我的祖国》的原版第一人。而身为第九届人大代表、总政歌剧团的演员孙丽英同志,便是后继者之一。现在,她已无法算出自己唱过多少遍这支歌。但是,今年国庆节,中央电视台的国庆晚会上,她演唱的“一条大河”,却是刘炽生前,她最后一次放歌。她说:“刘炽老师走得太早了。”她十分敬佩刘炽老师的耿直和坦率,敬重他的为人,她始终铭记刘炽老师的淳淳教诲,“有次排练,刘炽老师对我说,‘你要学习兰英老师的朴实,不要有颤音,要有泥土味’。”随即,他轻轻唱出“一条大河,波浪宽……”“刘炽老师对我说‘一条大河嘛,你要在歌声里体现出祖国的大好河山,都在你的眼睛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