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红云专题 > 红云文苑 > 文学作品 > 评论

岁月无痕笔有痕

——陈新安《秋月流影》序
日期:2020-03-21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张亚尼

5e75da368f2cf.jpeg

因和新安同在《老战士》杂志社工作的缘故,他的文章我总是先睹为快。新年之际,他的新书《秋月流影》付梓前,我近水楼台先得“月”,不仅一饱眼福,而且受益良多。从那干净的文字、流畅的语言、深邃的哲理中,我看到了一种精神、一种境界、一种情怀,深深感到:岁月无痕笔有痕!

笔下燃烧着写作激情。新安爱写作,视写作为乐趣、为事业、为责任,是大家公认的“秀才”。他说,部队给了他“一支笔”,他要用这支笔歌颂祖国、赞美事业、书写人生。他1968年入伍不久就担任连队文书,后被调团政治处当报道员,提干后从宣传干事到宣传处长,手中一直紧握着那支笔。1994年他转业后,无论是在西安市政府办公厅工作,还是到法制局任职,手中始终没有松开那支笔。2009年他退休后,被市政府聘为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手中依然舞动着那支笔。他撰写的《依法行政实践与思考》《西安应急管理实践与创新》《突发事件应对与处置》等理论研究文章,就是他留下的“笔痕”。特别是他担任《老战士》杂志副总编辑后,尽管年届六旬,依然激情四射,尽情挥洒手中的笔,不但把分管的栏目办得精彩纷呈,还利用业余时间伏案笔耕,短短6年间,就有近百篇稿件见诸报端。

笔下倾吐着人生哲理。《秋月流影》除有少部分理论研究文章外,大部分是有感而发的言论。这些文字凝练、文风朴实、文采飞扬的随笔杂谈,是新安心灵的独白。新安不嗜烟酒、不喜棋牌、不善闲聊,但却有着敏锐的眼光、深邃的思考和扎实的理论功底,因而写出的文章耐读受看,有很强的可读性、感染力。他认为这源于读书,读书使人胸怀宽广、使人情操高雅、使人境界高远,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与时俱进思想常新。因此,他呼吁老年人用读书健体魄、养性情、增智慧、添乐趣,并挥笔写了《读书有味身忘老》《最是读书能致远》《读好书涵养心灵》等系列文章,读后让人耳目一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知识、新理念、新事物不断涌现,老同志如何融入社会、跟上时代步伐?是大家热议的话题。新安凭着在《老战士》杂志工作和老年人接触较多、深谙老年心理的优势,以切身体会,写了《老逢盛世不言老》《老年应唱春之歌》《老年有梦更长寿》《老人需要有情怀》等数篇文章,宣传积极养老新思想,阐释科学养老新观念,推介文化养老新举措,倡导做新时代的新潮老人。这些充满正能量的笔谈,对活跃老同志思维、启迪老同志心智很有帮助。

笔下弹奏着时代赞歌。新安一向治学严谨、文思缜密、文字精当。纵览《秋月流影》,他用诗一般的语言、山一般的情怀、水一般的意境,弹奏了一曲曲震撼心灵的时代赞歌:那一篇篇美文把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乡的眷恋、对祖国的赞美一览无余地展示在读者眼前,读后如沐春风、如赏美景、如饮美酒。如《最忆家乡卤泊滩》《怀念那棵老榆树》《想起当年拾地软》……一桩桩童年趣事、陈年旧事、忘年轶事,在他笔下变得趣味横生、妙不可言。他还通过美丽的文字,宣传我党我军的革命历史和优良传统。如《走进梁家河》《铭记照金》《漫步在红旗渠上》,展示给我们的不仅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画面,更是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再如,由他编写的组稿:《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完的话题》,连续用7个“最”对延安精神进行阐释:《中国最高的塔——延安的巍巍宝塔》《中国最厚重的碑——延安的“为人民服务”碑》《中国最亮的灯——延安窑洞的煤油灯》《中国最豪华的车——延安的手摇纺线车》《中国最时尚的住宅——延安的简陋土窑洞》《中国最有营养的饭——延安的小米饭南瓜汤》《中国最高的学府——延安的军政抗日大学》,读后让人不禁对革命圣地延安心生敬意,更对叩人心扉的文字赞美有加。

5e75d8e80b439.jpg

(作者:张亚尼,原陕西省军区西安小寨干休所所长、《老战士》杂志副总编兼执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