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西主笔的油画《幸福渠》
中国是农业大国,自古就重视兴修水利,大运河、都江堰,还有红旗渠、南水北调中线干线,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这些大型水利工程相比,有一条六千米长的小水渠,它虽不长,却在中国现代化水利史上却有着不凡的意义。著名画家刘文西主笔以它为题材创作的油画,在2010年11月21日北京华辰秋季拍卖会上,以4592万元成交,创下当时“红色经典”美术作品的最高拍卖纪录。今年4月29日,这条水渠就建成整整80年了,您猜猜是那条水渠?
坐落在枣园的领导人塑像
枣园——这个如同它美丽名字一样的地方,在中国革命史册上曾经像北斗星那样照耀着中国。走进枣园,绿树婆娑,绿草如菌,一条由北向南横穿而过的渠水格外醒目。渠虽不长,只有六千米,是个小型农灌工程,可它在中国现代化水利史上却有着不凡的意义,被称为“幸福渠”。它的修建过程可以折射出延安精神和现代小型农灌工程的最初成功实践。
从枣园穿园而过的幸福渠
枣园革命旧址位于延安城西北方向7.5公里处。这里原来是当地申姓富户家的庄园,始建于1871年,后来被国民党爱国将领高双成购买。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城后,高主动让给民主政府使用。1939年2月,中共中央社会部成立后就设在这里,改名延园。当时,园内只有很少的窑洞、树木。从1940年开始,中央机关陆续在这里修起了小礼堂和四栋“小洋房”,以及这几排窑洞,新栽了许多树木、花草。
1939年秋天,正当枣园一带枣子正红的时候,突然来了一位穿着不太整齐的人。他每天出入于密集的枣林间,来来回回地察看着什么。当地的老百姓很是疑惑,这是哪里的掉队战士?他来这里偷枣子吃吗?他们却不晓得,这个人物就是边区政府建设厅水利科科长丁仲文。他是为了兴修水利到枣园一带进行勘察、测量。
原来,陕北地区干旱少雨,常遭旱灾。地处延安城西的枣园,虽然川道开阔,西川河水从中流过,但由于河床低,难以灌溉。水,成了发展农业生产是一个大障碍,枣园人民祖祖辈辈都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生活十分艰苦。
中央机关进驻枣园后,对于兴修水利一事十分重视,边区政府建设厅拨款4000元,决定在延安市附近的裴庄修一条水渠,于是派北洋工学院毕业的水利科长丁仲文前往勘定选点。
幸福渠介绍
关于在陕北兴修水利,已有过三次历史,这三次无一例外都失败了。因此,有的群众不相信这次能够成功,有的说:“过去没有修过水利不是也过活着呢嘛。”“修水利太难了,不成功就白浪费银钱。”还有的说:“整理一块水地,倒不如开一片荒地打的粮食更多。”他们用怀疑的目光注视着丁仲文,观望着他的一切行动。
深入的宣传和解释工作是顺利完成任务的一个先决条件。只有在实际工作中用具体的鲜活的事例来教育群众,才能获得群众真正的信任和拥护。边区政府用了很多宣传手段,给群众解释为什么要兴修水利以及水利工程带来的好处,同时,向他们宣传科学知识。广大群众终于被说动了,积极参加到劳动之中,白天黑夜地挖水渠、砌河堤。
用三个月的时间,中央机关和附近部队、学校工作人员和当地群众一起,完成了坝、闸、渡等主要工程,一条长药6千米的水渠从裴庄穿过茂盛的森林,经过了庙嘴、莫家湾、枣园、侯家沟,直达杨家崖。
毛泽东1943年10月为书记处同志题词:为群众服务
1940年1月16日,边区政府在延安南关新市沟举办了综合性的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农工业展览会,毛泽东、吴玉章、林伯渠等中央领导和边区领导参加了开幕式,毛泽东亲自担任展览会名誉主席,各县的代表都前来参观枣园刚修通的水渠。毛泽东还在会上说:“政府的人如不同老百姓结合,事情就办不好。有两种政府,一种只知道刮刮刮,另一种则帮老百姓的忙——边区政府就是这种帮忙政府。”会上还对修渠有功人员进行了表彰奖励。
1940年4月29日,陕甘宁边区第一条人工渠——裴庄渠引水工程正式竣工。拦水坝长70米,水渠全长6千米,深宽均为0.6米,流量为每秒0.65立方米。当水闸打开时,延河水被放入水渠,欢腾而去。
当地群众为了庆祝水渠兴修成功,举行了隆重的庆典大会,附近几十里的群众都来参加。他们异常兴奋地准备了丰盛的酒席来招待各机关学校团体的代表,晚上还邀请了烽火剧团来演戏。
春天的枣园
水渠修成后,群众欢欣鼓舞,水过农地,枯旱的庄稼立刻生机盎然,一片葱绿,川道里的旱地变成了水浇地,庄稼连年丰收,给群众带来了幸福生活。为了让子孙后代牢记共产党、毛泽东给枣园人民带来的幸福生活,枣园人民决定把这条水渠改名为“幸福渠”。
1943年正月,枣园的乡亲们拿着“为民谋利益”的锦旗,向毛泽东主席祝贺新春,感谢毛泽东主席给他们引来的幸福水,这是人民对自己领袖的最好褒奖。2月19日,毛泽东主席邀请枣园乡24位年过六旬的老者来枣园作客,为他们祝寿。老人们激动的说,从前官府催粮要款,不把穷人当人看待,现在共产党把我们当自家人,毛主席领导人们修幸福渠,我们一定要搞好生产,支援前线,回报边区政府的关怀。
枣园人民常用歌声歌颂党的恩情
看着幸福渠哗哗的流水,老乡们编了一首信天游:
幸福渠水哗哗流,
枣园今个大丰收,
用水不忘修渠人,
幸福全靠党的恩。
幸福渠水流不尽,
流不尽军民鱼水情,
幸福渠水流不断,
共产党的恩情说不完;
幸福渠水幸福来,
毛主席的教导记心怀。
幸福渠实实在在给人们带来了喜悦、满足、幸福,还有一首诗是这样歌颂它的:
幸福渠你的名字多么富于情感,
乍相见雪白的浪花就朝我心头扑卷,
捧一把指缝里滑落珍珠一串,
嚼一口幸福的暖流周身涌遍。
你曾哺育出高粱的长矛、谷子的金鞭,
粉碎了敌人的经济封锁,武力进犯,
而今,你更加欢腾,分外甘甜,
一渠碧玉:染川,川绿;染山,山变。
渠水高歌,伴我直奔青槐参天的枣园,
石岸挥臂,引我来到丁香摇曳的窑前,
在这里,毛主席号召解放区军民大生产,
在这里,毛主席画下幸福的红线……
啊,幸福渠,在这简朴的窑洞内,
我终于找到了你真正的源泉,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伟大的思想,照亮祖国的万水千山!
各地来枣园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1953年,陕西省水利厅派出延安地区小型水利工作队,首先改建了枣园幸福渠,改木桩坝为混凝土浆砌石滚水坝,并修建了跨沟建筑物,使毛泽东领导建成的幸福渠成为延安地区第一条比较正规的渠道,历年浇地都在千亩以上,对当地农业增产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2007年时,幸福渠内渠水已经干涸,渠体变形。为还原历史,再现幸福渠的真实面貌,让后人更好地了解历史、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无锡市政府决定出资帮助当地政府修复枣园革命旧址内的幸福渠。通过修复渠体,建设幸福渠循环引水工程,清澈的渠水又流淌不息。
如果说毛泽东在枣园写下了《论联合政府》《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 等许多指导中国革命的重要文章,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雄韬伟略,那么这条承载着百姓幸福的“幸福渠”,则很好地诠释了共产党人的为民情怀。
毛泽东在枣园旧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