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此行陕西,大有深意》
——致厚夫教授、马东波文友
由于眼睛不好,通常我很少在手机上阅读微信。
十分感激二位在第一时间给我转发了一个令我振奋的信息:《此行陕西,大有深意》。此文的作者“信翎钧”我不认识,也和“出卷人”这个平台没有任何交往,十分感激他把曹谷溪和《取火记》,写进这篇新意盎然的时代华章之中!
1974年1月18日,时任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的习近平,阅读了《人民日报》刊登的四川群众办沼气的报道。在县革命委员会领导的支持下,延川县掀起了一场波及陕西省的沼气革命,成功建成了陕西省的第一口沼气池,打破了“沼气不过秦岭”的断言。1975年的9月20日,《延安通讯》配发“社论”发表了长篇通讯《取火记》。
火,是被人类征服的第一种自然力。从远古燧人氏钻木取火的神话传说,到煤、油、天然气和太阳能的应用,人类为了火的利用、燃料的来源,曾用了几十万年的艰辛斗争,不断换取人类的文明、进步!
今天在黄河之滨,黄土高原进行推广利用沼气,正是这个斗争的一个新的回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之后,《取火记》逐渐引人注目。
我以为,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博士研究生孙官玺是第一个真正读懂《取火记》的解放军战士。他撰写的《“取火”梁家河》,几乎在网上刷屏。
我不知道《此行陕西 ,大有深意》的作者是谁?如果他是记者,那么他就是第三个读懂《取火记》的记者,第二个是谁呢?他就是《人民日报》记者孔祥武。
2018年元月30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了他撰写的通讯《梁家河村民说今昔》。文章刚刚见报,他给我发来短信说:“老曹,文章引用你的经典之作中时任梁家河党支部书记习近平鼓励青年积极投入沼气革命的那句话:‘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无困难’”。
他说,这句话成了那篇文章的“点睛”之笔。
也正是他的这一句点睛之说,鼓励我在抗疫之际撰写了“根魂探源——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无困难”的解读。
延安红云平台智库专家曹谷溪参加《延安红云平台》启动仪式
根 魂 探 源
——“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无困难”解读
曹谷溪 刘晓媛
2018年1月30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梁家河村民说今昔》,引人注目。
文章写到:最让梁家河人提气的还是时任梁家河党支部书记习近平带领群众,克服困难,1975年修起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打破了“沼气不过秦岭”的断言。同年9月20日,《延安通讯》通栏刊登长篇通讯《取火记》,浓墨重彩地作了报道。
文章见报后,该报记者孔祥武发来短信说:曹老,我的文章中引用了你的经典之作,时任梁家河党支部书记习近平鼓励青年积极投入沼气革命的那句话:“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无困难”!
这句话成了文章的“点睛”之笔。
火,是人类征服的第一个自然力。从燧人氏钻木取火的神话传说,到煤、电、天然气和太阳能的应用,人类为了火的利用、燃料的来源,用了几十万年的艰辛斗争,不断换取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习近平他们在黄河之滨、黄土高原,搞的沼气利用,正是这个斗争的继续,这个斗争的一个新的回合。
《人民日报》的文章在全国广大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许多人来电、来信询问:为什么要将办沼气,写成“取火记”呢”?
按照当时流行的写作模式,写成中共延川县委在“交通不便、照明不通电、煮饭取暖缺柴炭”的困难情况下,组织干部到四川学习办沼气的经验,邀请四川沼气技术员到延川传经送宝,使这个县大部分社队实现沼气化,受到群众欢迎,这样写就非常顺当。或者以大批判开路,延川盛开“沼气花”,也许更好见报。
可是,我们谈及沼气的开发利用时,平时不多言说的习近平却像一位能源专家似的,讲述了1973年爆发的“石油危机”,对欧美、中东和日本诸国经济的巨大冲击,以及由此引发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他说,“能源问题是人类永远的课题。”
我把这个观点写进了《取火记》。
【 一 】
习近平的亲民思想、家国情怀、世界视野,令我为之赞叹不已。
古希腊神话中有普罗米修斯盗天庭的火种到人间,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和温暖;年轻的习近平取地心的火给民众,为不通电的乡村解决了照明、煮饭、取暖的困难。
取火,一个平实的描述,却铸有诗意地勾勒出黄土地上那场不平凡的‘沼气革命’。也在不经意间为知青岁月中的习近平增添了“取火者”的理想主义色彩。
这是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孙官玺写在《“取火”梁家河》中的话语。
近来,广大官兵热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打开历史年轮,追寻习近平砥砺奋进的足迹,情随意转,魂随心至,更真切地触摸到了那份艰辛而热烈的“取火”激情,也更增进了对党的领袖和军队统帅的忠诚与拥戴。
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主席在东渡黄河的木船上,回望河西的万架大山深情地说:“陕北是个好地方!”
这话,传遍了全中国,全世界。毛泽东为什么要说这句话呢?他的话向人们传达了怎样的信息呢?是对陕北生活十三年的生命感悟,还是对未来世界的铺排?不曾见有谁,为此发表过有益的建树。
大家都知道,青年习近平鼓励他的伙伴们说过“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无困难”!他为什么要说这句话,不难理解。可是要追究他的这个口号如何形成?恐怕许多人就难以作出很好的回答。
习近平曾说过:“陕西是他的根,延安是他的魂”“梁家河是把心留下来地方”。
1973年,习近平和战友们在延川(左二习近平,右二陶海粟,右一雷榕生,左一雷平生。 谷溪摄
我曾在许多场合讲过,陕北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重要的是一个文化概念。作为中华民族精神象征的黄河、长城和黄帝陵非常奇妙地在这块土地相聚。所以,在她赤裸裸的大山之中,弥漫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文化色彩。
多少年来,有许许多多先哲,许许多多英雄豪杰在这块土地上洒下他们的汗水,泪水和鲜血。这块土地的每一粒沙土,每一株草木,都饱含着先哲们的思想结晶、智慧信息。不管是土著的陕北人,还是客居陕北的异乡人,只要你一旦投入这块土地的怀抱,让自己的心灵与这块土地同步震颤,就一定可以汲取到这块土地的能量,获得到你意想不到的成功。
建沼气池需要沙子,可是梁家河没有。习近平就领着他的伙伴们到十多里外的马儿沟去挖沙子。在挖到沙子的同时,还获得了意外的收获。
马儿沟可不是一个普通的小山村,早在土地革命时期,就唱进陕北革命老区的歌谣里:
身背“秃角牛”
要打马儿沟;
怕得豪绅直磕头,
看我们赤卫军牛不牛!
“赤卫军”,是陕北革命先躯,刘志丹、谢子长他们在土地革命时期组织的地方武装。那时候,他们的武器非常匮乏。战士的武器是铁匠铺打的大刀和红缨枪,别在领导腰里的是木头制作的假手枪,常常被人们戏称为“秃角牛”。
牛不牛?是陕北方言。赤卫军用如此“武器”去打仗,竟取得战斗的胜利。他们自豪地说:“看我们赤卫军威风不威风!”
这首歌谣曾刊登在1972年11月1日第五期 《山花》文艺报上。
【 二 】
一个人的格局大小,决定他视野开阔或狭窄;一个人的信仰和理想铸定他生命价值的卑微或辉煌。
达观天下,尽揽世界风云变幻。扪心自问,面对各种突发事件,五花八门的社会派别和思想潮流,作为一个人、一个团体、国家如何作为,如何应对?
习近平酷爱读书。他将读书视为和吃饭、喝水一样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他对许多工作和学习中弄不清楚的问题,每每在《资本论》中找答案。据我所知,他在上大学之前就通读《资本论》,写了18本读书笔记;结合父母亲讲述的延安岁月,重温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撰写的经典文献,常常使他感到顿时心领神会、茅塞顿开。
1942年12月,毛泽东在《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中写道:“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国民党用停发经费和经济封锁来对待我们,企图把我们困死,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但是我们渡过了困难。”在艰难的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他的战友们带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经历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经历了多次挫折和失败,克服了千难万险,在几次危难的时刻力挽狂澜,出奇制胜地挽救了革命,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1973年,对习近平来说,是他生命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不巧,这一年推荐上大学落空。然而,祸兮福所倚,这一年,他加入了共青团,这一年柳树冒芽时节,他被延川县委抽调到社教工作队,分配到冯家坪公社赵家河大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工作队的队长叫陶海粟,他是延川团县委书记,他也是北京插队知青,他对近平说:“我是队长,你是队员;我是挂名,你是常驻;你要大胆工作,做下的成绩全是你的,出了什么问题,全部由我承担。”
那时,习近平还不是党员,实际上却承担了这个大队党支部整顿和领导班子建设的全部工作。
组建领导班子时,群众想让犯过错误的生产队长重新“出山”,可是他本人坚决不同意。这个人叫武刚文,小名叫“随娃”。1965年,他领着社员后山上开荒地,被县上的一位领导发现,非但不认错,还和那位领导大吵了一架:“老百姓饿怕了,想多打几颗粮食,错在哪里?”于是,被公社发文免了他生产队长的职务。
习近平当年住过的窑洞前,与当年的生产队长武刚文(随娃)、贺玉英夫妇合影。(静书 摄)
武刚文为人实诚,集体劳动,常常出工在人前,收工在人后。武刚文因带领社员开荒一事,被公社免职,这个生产队的工作一下松了劲。这次整顿领导班子,党支部和社员都想让他重新当生产队长。习近平找他谈话,他就是死活不答应。他说,我拦羊拦得好,我的羊群路过地畔,不吃庄家只吃草。
武刚文为什么死活不愿意当生产队长?近平知道憋在他心里“开荒免职”的那个疙瘩,还没有解开。
于是,习近平与武刚文磐腿坐在小土炕上,曲膝谈心三个通宵。反复对他讲“为了多打粮食,是对的,但是开荒增产的办法,违反违犯政策。因为免职赌气,哪里还像个男子汉!”
习近平的耐心与真诚终于使武刚文再次担任了生产队长。
武刚文当队长这件事,在赵家河乃至冯家坪公社影响很大,前后里沟的老百姓一致说习近平“人年轻,本事大”;村里有人开玩笑说:“习近平这后生的火旺,三个晚上就把随娃这颗“牛筋疙瘩”给煮熟了!”
习近平在赵家河驻队工作还不到一年,但是,对这个山村,对习近平本人,都应该说是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由于父亲习仲勋的原因,青年时代的习近平成了“可以教育好”的一类。他与其他知青不同,别人可以在平地上建筑自己的人生之塔,而他不行,他必须首先垫平足下“可以教育好”的这个无形之“坑”。习近平除过和当地的老百姓一样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外,更多的是默默读书,静静思考。在赵家河,习近平取得了话语权和应有的决策权。他可以将自已对人生、社会和历史的理性思考,第一次“真刀真枪”地在赵家河得到了实践和应证。
赵家河政治夜校的学员在基本农田工地给社员教唱《国际歌》。
1973年,习近平收获满满,根据县委的布署,赵家河组建了一个群众满意的领导班子,由他负责成立的“政治夜校”,帮助群众提高政治水平;在工地上给社员群众教唱革命歌曲,既鼓舞了社员的劳动生产积极性,又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
当年,他和群众一起打起的淤泥坝,年年都有好收成;习近平曾和他交谈过三个通宵的武刚文,现在就住在习近平当年住过窑洞里,他主动领着我们参观了赵家河村的“知青林”。当年的小树苗,如今长成了参天大树!
1973年春,习近平和赵家河基建队的青年们栽下的小树苗,如今成了参天大树。群众命名为“知青林”。(静书 摄)
【 三 】
认真研读上世纪三十年代、六十年代发生在世界东方的“红军运动”和“知青运动”的发生、发展,为自己生活在这块天高地古的黄土地,感到无比的光荣与自豪。
1949年10月20日,毛泽东主席给延安和陕甘宁边区人民的复电令人振奋。
延安和陕甘宁边区,从1936年到1948年,曾经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曾经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延安和陕甘边区的人民,对于全国人民,是有伟大贡献的。我庆祝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人民继续团结一致,迅速恢复战争的创伤,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我并且希望全国一切革命工作人员永远保持过去十余年间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工作人员中所有艰苦奋斗的作风。
是的,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延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耶路撒冷”!
2016年,《嘉兴日报》“红船驶进新时代大型采访组”要我回答南湖红船与延安到底有着怎样的精神赓续?”我即兴拟联作答:红船张帆千江水 宝塔光映万年辉!
回望历史,中国曾有无数次农民起义都失败了,唯有陕北米脂李自成的军队,推翻了一个大明王朝;1936年毛泽东率领一支精疲力竭的红军队伍来到陕北,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他领导边区军民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粉碎了国民党的层层封锁,取得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胜利,新中国大踏步从延河畔走到了天安门广场!
1969年元月,有将近三万名北京知青,来延安插队落户。在这一支队伍中有一位十五岁的少年,他叫“习近平”。我想当时不会有人想到他就是今天的大国领袖,三军统帅!
土地革命时期,陕北地区广泛流传这样一支陕北民歌:
三月里来三月三,
陕北出了刘志丹。
刘志丹来是清官;
他领导穷人闹共产
闹呀共产!
习近平的父亲习仲勋,当时就是刘志丹的亲密战友,1934年11月7日,陕甘边区苏维政府在甘肃省南梁荔园堡成立,21岁的习仲勋当选为政府主席;刘志丹任军事委员会主席。1974年,21岁的习近平担任了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的党支部书记。
这种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的传承,令我感动,令我振奋。我曾在一首题为《红色的保安石》中如是写道:
因为他,你的名字
才驻足于人民共和国英雄的史册。
屏住激烈的心跳,我的手,
不敢触摸这血红色的石头!
血红色的 保安石啊,
父老的血,曾将你每一颗沙粒渗透……
大漠的风,频频传来遥远的询问:
穿着草鞋的革命,可占领新的高地?
迎亲的唢呐,可吹响
那条凄惶的“光棍沟”?!
旦八寨,永宁堡参天的树
早已遮住了战争的伤痕;
山丹丹花,正灿烂在老将军的
马蹄印里……
那个时代的篝火,尚未息灭,
它将久远地燃烧在千千万万
红军子孙的心灵深处!
【 四 】
上中学时就学会一则成语“南橘北枳”。语出《晏子春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延川是全国出名的枣乡,黄河畔上红枣皮薄肉厚、营养价值甚高,若将黄河畔上的枣树移栽到百十里外的永坪川,因为水土的关系。其产量,质量与黄河畔红枣相比远远不及。
其实,一个人的信仰、信念、情操形成与他生活的人文环境有很大关系。
从这个方面来考量,应该说习近平非常幸运,他插队的延川县,早在1925年就有中国共产党的地下组织;1935年9月16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派遣队在延川县永坪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毛泽东东征和转战陕北的战争中无数次回旋在延川的山山沟沟之中……
这位老红军的后代,在这块革命的热土上冶炼、熏陶,接受革命的洗礼!
1947年8月下旬,人们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陈赓集团由晋南渡过黄河,直逼潼关,威胁西安。国民党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胡宗南急令在陕北绥德、米脂地区的所部整编第1、29军军部率整编第1、90、17、38师等部共8个旅南下,拱卫西安和关中。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运筹帷帏幄,巧妙步署部队阻止胡匪南下。
9月7日,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在贾家坪乡的曲溪交到冯家乡的聂家坪村,设下一个大“口袋”。习近平搞社教的赵家河,正是在这抓胡匪的“口袋”之中。
胡宗南机械化部队,通过米脂、绥德等地南下。解放军部队从绥德地区出发进行围追堵截,寻找有利战机。胡宗南部队的几十辆坦克、汽车在大路上跑,解放军用两条腿,淌过淮宁河,翻过九里山,走捷径提前到达延川,与游击队联合,从贾家坪乡的曲溪交到冯家坪乡的聂家坪二十多里的川道里,设下伏击胡匪的“大口袋”。
当胡匪的机械化部队全部装进我军的“口袋”后,寂静的川道里,突然,枪声、炮声、军号声响成一片,国民党的这支机械化部队被解放军打得晕头转向,摸不着头脑,进退维谷。有的坦克被窜到山沟里熄了火坐以待毙。冯家坪乡寺村的游击队员白树青,爬上坦克,抡着老镢头猛砸坦克盖子,大喊“缴枪不杀,缴枪不杀!”
不到两个小时的一场激战,解放军和游击队员们在没有伤亡的情况下,炸毁了敌人的几十辆坦克和汽车,活捉了敌人百十名俘虏,缴获敌人大量武器、弹药、粮食等战利品。
为七天后在延川的岔口战役提供了强有力的补给,保证了整个岔口战役的胜利。
1947年彭德怀、习仲勋率西北野战军(图片来自网络)
9月12日,当国民党整编第1、第29军主力由清涧南下抵达延川西北地区时,西北野战军主力即向其左翼逼近,于14日上午9时,在延川县关庄地区发起进攻。15日,西北野战军调整部署,主力撤至大路两侧,二纵队占领岔口以北高地。16日晨,国民党军整编第1、第29军以密集队形西进,西北野战军主力立即展开追击。当国民党军进至岔口镇附近时,第2纵队予以顽强阻击,对国民党军形成南北夹击之势,重创其整编第17师第12旅、整编第38师第55旅。16日,整编第1、第29军军部及所属部队在整编第90师的接应下,趁冰雹大雨撤逃,战役结束。此次战役共歼国民党军4000余人 。
岔口战役是光复延安的最后一战。这个打了三天三夜战役的战场,与习近平插队的梁家河仅一山之隔。
1947年3月蒋介石调动装备精良的23万兵力进犯陕甘宁边区,毛泽东主席却巧用两万名西北野战军战士,将来犯者打得落花流水;解放军两条腿胜过胡宗南的四个轮子;更有趣的是老百姓扛着老镢头抓俘虏的故事,在陕北广为流传。习近平对这故事,更是耳熟能详。这位年轻的共产党人,出于“以身许国”的家国情怀和坚强的共产主义信念,将这种敢打必胜的英雄情素,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提出了“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无困难!”战斗口号,鼓舞他和他的战友,他的朋友们,排除万难,勇往直前行!
我们知道,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喜欢郑板桥的一首题为《竹岩》的诗作。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他曾在多次演讲中引用了其中的诗句;我不知道,可否借用郑夫子的《竹岩》,为本文“点睛”?
庚子年元月30日至2月23日
于延安虎头园书馆
曹谷溪
作者简介:曹谷溪,原名曹国玺。男,汉族,中共党员。作家,教授。1941年农历2月1日,出生于陕西省清涧县郝家也乡郭家嘴村。1962年毕业于延川中学,曾任公社团委书记、延川县革委会宣传组副组长、通讯组组长、《延安报》记者、《延安文学》主编(编审)、延安市首届文联党组成员、常务副主席。2002年10月退休。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团顾问、《路遥研究》主编、西北大学、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兼职教授、延安红云平台智库专家。
1962年开始文学创作,著有诗集《延安山花》《第一万零一次希望》《我的陕北》《天声地籁》;著有文论集《与文学朋友谈创作》《品芳录》《游历与探索》;著有纪实文学集《高天厚土》《大山之子》《奉献树》《人民记者冯森龄》和《陕北父老》;主编《新延安文艺丛书·诗歌卷》《西北作家文丛》两辑21本、大型文典《绥德文库》《志丹书库》《延川文典》《宝塔文典》共84卷。
1999年获陕西省人民政府“1949-1999首届炎黄优秀文学编辑奖”和陕西省作家协会“双五文学奖”。2019年根据他创作电影剧本《周总理回延安》改编摄制的电影《周恩来回延安》,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编辑:何利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