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红云专题 > 红云文苑 > 文学作品 > 散文

延安三章

日期:2020-09-15         文章来源:延安红云平台 作者:李正善         

5f602067739f1.png

宝塔的光芒

建于唐代的丰林山、宋时改名为嘉岭山上的这座宝塔,高44米,共九层。

远远看去,这是一座普通的塔,但它绝对不是一座普通的建筑。

宋时范仲淹在这座山上隶书“嘉岭山”和“胸中自有数万甲兵”等题刻时,肯定无法想到,千年后的宝塔竟然成为一个民族的主心骨,它用自己的光芒,照耀着中国革命艰难而辉煌的历程,并且中国共产党人从此唱响了“延安精神永放光芒”的主题歌,历时久远而不衰。


5f6020bf5e004.jpg

宝塔像威严的父亲,在历史的风雨中高扬着头颅,挺直着腰杆,在无数个黑夜里,用自己的光芒照耀着他的儿女们前行的道路,让儿女们在仰望的同时,在他的光辉照耀下,奋力向上、向前。

宝塔,成为无数英雄儿女的向往。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这是赤子的声声呼唤,这是儿女的深情表白。

多少年之后,当我们站在延安城东南方这座海拔1135.5米的群山之冠之上,集体诵读贺敬之先生的著名诗篇时,禁不住热泪盈眶。

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能够让无数中华儿女冲破重重封锁,长途跋涉来到这塞外荒原,寻求人生的意义?

巍巍宝塔啊,您能告诉我吗?

5f6020da093d0.jpg

补丁的力量

浅灰色的长裤上,两个膝盖处缝补着两块巴掌大的深灰色补丁。看得清楚时,上面的针脚还清晰可辨。

这不是你现在在街上不时看到的少男少女们穿着的流行的乞丐服,更不是一些贪官污吏用来作秀的滑稽道具。

眼前的这张彩色照片让人泪奔:1942年,当时已经是党中央领袖,被人民称为“主席”的毛泽东,就是穿着这样的一身旧衣服,站在土窑洞前,掰着手指头,给一二O师干部作报告。

静静地矗立在延安革命纪念馆,久久地凝望着这张照片,不能不让人心潮澎湃。正是这种真性情,这种真朴素,胜过了千言万语的解读和歌颂。

难怪1947年8月8日蒋介石在枣园参观了毛泽东的住所之后,站在土窑洞前半天默默无言,不可思议地摇着头感慨:“太艰难了,太不容易了。”

不仅仅是这件打着补丁的裤子,在毛泽东的众多遗物中,有一件物品十分引人注目,那是一件白色泛黄的棉质睡衣。这件睡衣材质一般,样式普通,夹层、香蕉领。睡衣外观通体破旧,它的领子全换过,衣袖、前摆、下摆等处补丁连补丁,竟达73个之多。从上世纪50年代初一直到1971年,毛泽东春秋两季都穿它,这一穿就是二十年。尽管越来越旧,毛泽东却总不舍得扔掉。

围绕它的去留更换问题,还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60年代初睡衣的肘部、领部、袖口就有了破洞。1963年初夏的一天,毛主席的理发师兼生活卫士周福明来到中南海服务处取衣服。洗衣房的同志对他讲:“给主席换换新的吧,你看这件睡衣,袖肘又破了,洗的时候从水里都不好往外提,弄不好就被拽破了。”

周福明不止一次听过洗衣房的同志这样说,他也多次向主席提过,可主席总说:“再穿一穿吧,过段时间再换。” 

几天之后,周福明趁陪毛泽东吃晚饭时,又劝说他换睡衣,毛泽东还是拒绝了。

周福明小声嘀咕了一句“您是主席”,毛泽东不以为然:“噢,我是主席,睡衣就不能补一补了。你不也是穿着补的衣服嘛”。

毛泽东告诫身边工作人员:“没有条件讲究时不讲究,这容易做到;经济发展有条件讲究时仍然约束自己不讲究,这个难以做到。我们共产党人就是要做难以做到的事情,这就是始终保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谁又能说,这样寻常又不寻常的补丁,没有千军万马的力量?

谁又能否认,这样浅显又不浅显的话语,不能胜过那些洋洋洒洒的鸿篇巨制的说教?

5f60210058ae8.jpg

延河边的爱情

晚霞映照下的延河水波光粼粼,温柔得像慈祥的母亲。

我行走河边,仿佛看到了那些受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影响,从全国各地投奔延安的热血青年男女们,在这里披荆斩棘开疆拓土、持枪挥刀苦练杀敌本领、蹲坐在窑洞前纺线织布、在河岸边读书学习的情景,听到了他们高唱着“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的歌声。

当然,延安时期也有爱情。你看,他们俩沿着河边走来了——

男主角叫做乔治·海德姆,美国人。1936年,他和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一起来到中国采访,但他的职业是医生。所以当埃德加·斯诺采访完毕叫他回国时,忙得不可开交的海德姆不走了。第二年,他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海德姆在英语中的意思就是骏马,我就姓马吧。”他给自己取了一个中文名字马海德。

此后边区人人都知道了有位和蔼可亲的美国医生马海德,大家生病了都喜欢找他医治。

5f60213c3d487.jpg

女主角叫做苏菲。听上去苏菲是个洋人的名字,其实她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原名周苏菲,出生于浙江一个豪绅之家,抗日战争爆发后,她辗转来到延安,加入鲁艺话剧团,成为一名话剧演员。

当她找马海德看病时,马海德不由得被她的目光一击,一下子愣住了。“这么美的姑娘!”他在心里暗自赞叹。

细心诊断之后配好药,马海德还给苏菲写了一封信,希望她好好服药,早日恢复健康和美丽的微笑。

马海德的真诚也打动了苏菲的少女之心,两人有了更多的交往。此后不久,马海德激动地告诉苏菲:“咱们结婚吧。我给组织打报告了。”

1940年,一个有着中国名字的外国小伙儿,和一个有着外国名字的中国姑娘,就这样在边区政府扯了结婚证,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开始了他们甜蜜的跨越了半个世纪的跨国爱情生活。

多少次手拉手的漫步,倒映在款款流淌的延河水面。

温柔的延河水吆,又见证了多少对勇敢的革命青年幸福的爱情。


5f60776c6ee51.jpg

作者简介:

李正善,陕西长安人。文学学士,高级记者。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陕西省传播学会副会长、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西咸新区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任“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延安红云平台总编辑。

新闻和文学作品多次获全国大奖。部分作品被《读者》《青年文摘》转载,并入选《时代文萃》等多种选集和高中语文教材。

(编辑: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