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机关撤离延安后,对于中央和中央主要领导人是否留在陕北以及如何工作的问题,尚未作出正式决定。毛泽东、周恩来等在周密分析陕北形势和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后,考虑到中共的长远的生存及发展,在紧张的行军途中酝酿、讨论,最终在枣林沟会议上作出中共中央“三委”分工的决策。
从胡宗南部进攻延安开始,毛泽东就认为,中共中央和他不能离开陕北。在彭德怀劝毛泽东尽早撤离延安时,毛泽东明确表示说:“我是要最后撤离延安的”。3月14日,毛泽东在接见奉命保卫延安机场的新编笫四旅负责人时,仍然表示他准备留在陕北:“我们在延安住了十几年,都一直是处在和平环境之中,现在一有战争就走,怎么对得起老百姓?所以,我决定和陕北老百姓一起,什么时候打败胡宗南,什么时候再过黄河。我不离开陕北,还有一个理由,现在有几个解放区刚刚夺得主动,如果蒋介石把胡宗南投入别的战场,那里就会增加困难。中央留在这里,蒋介石就会多下些本钱。这样,咱们负担重些,就能把敌人拖住,不让他走,最后还要消灭他。”在撤离延安与第二纵队司令员兼政委王震分手告别时,毛泽东还说道:“我和你们一起坚持在陕北斗争,不打败胡宗南,绝不过黄河!”
但是,当时中央领导就留在陕北,尚未取得一致意见。中央机关撤离延安后,刘少奇、朱德、任弼时等认为,中共中央和毛泽东都到河东去较为安全,并电告晋绥军区司令员贺龙、政委李井泉:“决定中央全部先后移到晋绥”。为了协调中央书记处在这一问题上的意见分歧,3月20日,周恩来前往子长县王家坪,同刘少奇、朱德、任弼时会合。3月25日,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等在研究战局后,致电在子长县任家山的毛泽东,提出:敌正准备北进,我们可能月底或下月初须东进,并说明我们有一些问题要和毛泽东交换意见,如毛泽东今晚未动身,“我们几人明晚到你处谈”。当天晚上,毛泽东即从任家山来到王家坪,与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会合。
3月25日晚,中共中央书记处在王家坪召开会议,这是中共中央撤离延安后召开的第一个紧急会议,初步决定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继续留在陕北。3月27日,毛泽东复电彭德怀:“中央决定在陕北不走。”同日,中共中央致电贺龙、李井泉等,指出:“中央率数百人在陕北不动,这里人民、地势均好,甚为安全。”
中共中央决定留在陕北后,已迁移至晋西北的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各机关如何转移,是面临的又一个问题。中央原决定中央机关除了少数人留在陕北毛泽东身边工作外,大部分转移到晋西北临县的三交镇。但胡宗南进占延安后,陕甘宁边区周围的形势告急,中央军委从晋西北抽调王震的两个旅和张宗逊的新编旅过黄河,晋绥边区的军事力量有所减弱。如何把5000多人的中央各机构转移到安全地带,继续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使全国各解放区和各军在中共中央统一领导下克敌制胜,是一件极其紧迫而又细致复杂的组织工作。为此,中共中央接连发出指示。3月25日,中共中央决定: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机关“除留极少数人员(二三百人)于延安以北地区保持工作以外,其余部分和老弱妇孺包括董(必武)老、吴(玉章)老等均移到晋西北柳林、临县、兴县地区”。指示还要求贺龙、叶剑英等迅速将机关转移至太行,暂留晋绥的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机关,原则上不应过于集中,“免在傅(作义)、阎(锡山)两敌进攻晋西北时受损失。有些人员则可安置作地方工作”。3月26日,中共中央决定“派恩来同志来晋绥帮助贺、叶、杨处理这一转移工作”。王家坪会议后,周恩来即去晋西北布置此项工作。
中共中央作出留在陕北的决定后,各战略区领导人多次要求毛泽东撤离陕北,东渡黄河,转移到群众基础和军事条件都比较好的晋绥、晋察冀和晋冀鲁豫等解放区去,有的还提出要向陕北增派部队,以保证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安全。3月29日晚,毛泽东、刘少奇、朱德、任弼时到达清涧县枣林沟。毛泽东在这里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会议,讨论中央机关行动问题。在关于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安全问题上,与会人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任弼时坚持要中共中央离开陕北,而毛泽东坚持自己留在陕北。毛泽东说:“我不能走,党中央最好也不走。我走了,党中央走了,蒋介石就会把胡宗南投到其他战场,其他战场就要增加压力。我留在陕北,拖住胡宗南,别的地方能好好地打胜仗。”他也不同意给陕北再增加部队,说:“不能再调部队了,陕甘宁边区巴掌大块地方,敌我双方现在就有几十万军队,群众已经负担不起。再调部队了,群众就更负担不起了。”会议认为,国民党集中动用罕见的军事力量进攻陕北的目的,就是消灭G产党的领导中枢,如果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全部留在陕北,风险太大;同时,土地改革和根据地建设等都是党的重要工作,对于战争的胜败起重要的作用,要与军事战争同时进行。这种情况下,不如把五位书记分工,军事战争、土地改革和根据地建设有不同的人负责,分别去不同的地方开展工作,这样可以形成几个领导核心梯队,能保证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有党的领导机关带领人民继续进行革命事业。毛泽东强调,我党当前第一位的工作是首先从军事上打败国民党,他分工负责军事,理应继续留在陕北,这样可以在政治上稳定整个陕北地区的军心和民心。会议决定: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留在陕北,主持中央工作;由刘少奇、朱德、董必武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以刘少奇为书记,前往晋西北或其他适当地点,进行中央委托的工作。3月30日,毛泽东、任弼时将枣林沟会议决定电告贺龙和周恩来。
枣林沟会议后,滞留在晋西北的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机关人员是留在晋西北,还是迁移到别的根据地,仍是中共中央和中央工委领导牵挂的问题。杨尚昆后来回忆:“3月28日,恩来同志从河西过来。那时,中央和军委机关转移到晋西北的人员共有5500多人,恩来过河是来帮助我们处理大队人马的安全转移。他发现我们有点想法,不赞成远去五台,就让我们敞开谈谈自己的想法,我们说:这一大摊子人走到哪里都是个麻烦,从晋西北到晋察冀有好几百里地,途中还会遇到阎锡山的部队;更重要的是,中央和军委机关走远了,留在陕北的中央纵队后勤工作还得另外组织。因此,我们建议还是不要走远好。恩来同志听后觉得有道理,就打电报给中央,说同我们商量的结果还是留在晋西北好。”收到周恩来的电报后,中央主要领导经过研究,同意周恩来和晋西北同志的意见。
3月31日傍晚,毛泽东、刘少奇、朱德、任弼时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工委从石嘴驿出发,在绥德县田庄附近分手,毛泽东、任弼时率领中共中央机关继续转战陕北,刘少奇、朱德率领中央工委向东渡过黄河。4月2日,刘少奇、朱德与周恩来、叶剑英、贺龙、董必武在山西临县三交镇会合,周恩来与中央工委领导会面后立即返回河西。随后,刘少奇、朱德与董必武、叶剑英、杨尚昆等研究组织中直机关人员迁移事宜,并将研究的意见电告毛泽东、任弼时:“中央和军委直属机关共五千五百人,除七百人留黄河以西外,决定留一千余人在晋西北及去五台工作,三千八百人经五台去太行工作。第一批三千人,四月十二日开始出发,其余陆续起程。估计月底可到达。”
4月9日,为了使全党了解中央坚守陕北和成立中央工委的重大举措,中共中央向各中央局、分局、各省委、区委和野战军首长发出《关于保卫陕甘宁边区的通知》指出:国民党“进攻延安和陕甘宁边区,还为着妄图首先解决西北问题,割断我党右臂,并且驱逐我党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出西北,然后调动兵力进攻华北,达到其各个击破之目的”。中央决定:“我党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必须继续留在陕甘宁边区。此区地形险要,群众条件好,回旋地区大,安全方面完全有保障。”“为着工作上的便利,以刘少奇同志为书记,组织中央工作委员会,前往晋西北或其他适当地点进行中央委托之工作。”
4月10日,从河东归来的周恩来与毛泽东、任弼时在靖边县青阳岔会合。当晚召开会议,进一步研究中央的分工和滞留晋西北的中央机关人员的转移问题。4月1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中央工作机构分为三部分及其人员分配的通知》,具体分配方案为:(一)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组成中共中央,继续留在陕北,行使中央、中央军委权力,主持中共中央日常工作并负责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二)由刘少奇、朱德、董必武担任常委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后康生、彭真参加土地会议后,亦留中央工委为常委),刘少奇为书记,董必武将担任华北财经办事处主任,去太行地区帮助解决晋察冀的军事问题、召开全国土地工作会议和建立华北财经办事处。(三)中央及军委大部工作机构暂留晋西北,组成的中共中央后方工作委员会,叶剑英为书记,杨尚昆、李维汉、邓颖超为委员,杨尚昆为后方支队司令员,协助在陕北的中共中央指挥全国战争,做好兵员的补充及部队家属等后勤工作。已迁移至晋西北的中央工作机构也相应进行分流:“一部分回至陕北,一部分去太行,一部分暂留原地不动,准备将来仍与中央会合”。至此,中央“三委”(中共中央简称“中央前委”、中央工作委员会简称“中央工委”、中央后方工作委员会简称“中央后委”)分工合作的机制最终确定。
4月中旬,按照“三委”分工与协作的机制和方案,转移到晋西北的中央和军委机关人员随即进行分编和分流。一部分西渡黄河回到陕北工作。主要是军委一局大部、二局和中央机要处一部分,以及警卫连一个排共99人,有人称其为“九九大队”。他们从碛口过黄河,经绥德以北的四十里铺进入湖峪后,到达中央前委所在地安塞县王家湾。一部分东去太行随中央工委工作。主要是中央组织部、宣传部、社会部、中央党校、解放日报社、中央青委;军委政治部、三局一部和中央机要处、秘书处各一部,合为一个单位;还有军委总卫生部、供给部和杨家岭行政处各一部等。这部分人员共1300人,由安子文带队,分四批经静乐、崞县(今原平县)、五台转入河北地区。一部分留在晋西北随中央后委工作。主要是军委作战部一局、二局和三局的一部分,他们主要是搞电台、密码和报务的;中央机要处、秘书处与中央办公厅合在一起;法律委员会、中央城工部、情报部、军委总卫生部、外事组、交际处、中央妇委、工会,还有烈士家属、交际处的客人、军委蓝家坪托儿所的孩子和工作人员;供给部、行政处的一部等。这部分人员共3000多人,单位十分庞杂。
按照中共中央的分工,中央各委很快投入了各自的工作中。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留在陕北的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军委机关人员以及警卫部队共800多人组成4个大队,统归“直属司令部”指挥,任弼时任司令员,陆定一任政委。为了保密,“直属司令部”代号“三支队”。中共中央领导人都用化名。毛泽东说:我们一定得胜,我叫李得胜。周恩来说:革命事业必定成功,我叫胡必成。任弼时说:我叫什么呢?毛泽东说:你是司令员,就叫史林;定一同志是政委,就叫郑位吧!在转战陕北的日子里,中共中央指挥全国解放战场,粉碎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实现了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同时,指挥陕甘边区军民取得了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的胜利。
中央工委进驻西柏坡 中共中央原来指示中央工委“前往晋西北或其他适当地点”,后要求中央工委向太行地区转移。刘少奇、朱德和周恩来、董必武、贺龙曾在山西临县三交镇详细研究了中央工委的行动路线,确定经过晋绥边区兴县、岢岚、神池等地,再经过晋察冀解放区的代县、阜平到平山地区,由晋察冀中央局负责安置。经过月余行军和转移,5月3日,刘少奇、朱德在河北平山县封城村会见了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等,听取聂荣臻及晋察冀解放区其他领导的工作汇报,并就晋察冀军区作战等问题进行研究。当听说中央工委准备要到太行区安家,聂荣臻等提出晋察冀存在军事、土改等许多问题,恳切中央工委留驻晋察冀。刘少奇、朱德等致电毛泽东和党中央。5月10日,毛泽东复电表示同意。5月12日,刘、朱电告滕代远、薄一波,并报中共中央,决定中央工委及各机关留晋察冀工作一个时期,不去太行,并派人为中央工委留驻晋察冀进行选址的工作。从中央机关居住要适当集中、靠近交通线、便于和各解放区联系和安全等因素出发,经过实地勘察,最后选定平山县西柏坡作为中央工委驻地。为了适应战争环境,中央工委对外称“工校”,刘少奇称胡校长(胡服),朱德称朱校董。刘少奇、朱德、董必武等中央领导住在西柏坡村,机关各部门围绕西柏坡,分散在附近的10多个村庄。7月上旬,刘少奇、朱德、董必武、彭真、康生、陈伯达先后到达西柏坡。中央工委在西柏坡主要是完成中央委托的工作。6月14日,毛泽东对中央工委当前的任务作出明确指示:“你们在今后六个月内如能(一)将晋察冀军事问题解决好,(二)将土地会议开好,(三)将财经办事处建立起来,做好这三件事,就是很大成绩。”中央工委从进驻西柏坡,到中共中央迁来的一年时间里,集中精力抓了这三方面的工作,开创了华北解放区军事、政治、经济的新局面,为后来中共中央进驻西柏坡创造了条件,也拉开了全党工作重心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序幕。
中央后委进驻三交镇 中央后委机关原准备进驻晋绥解放区临县东南,后来改驻临县三交镇,其原因是,“三交镇附近窑洞亦多,且接近碛口,西渡时较近,万一要河西运粮来供给,则运输亦较近。乃决定以三交为中心,取十五里半径,配置在圆周以内。电话线可减少,煤亦便利。”后委领导机关驻扎在三交镇双塔村,其他人员驻扎在双塔及湫水河沿岸的40多个村庄。4月11日,中共中央确定中央后委班子组成人员,以叶剑英为书记,杨尚昆为后方支队司令,李维汉和邓颖超为委员。后来经过中央批准有所扩大,由叶剑英、杨尚昆、李维汉、李克农、邓颖超5人担任常委,委员有李涛、戴镜元、王诤、帅孟奇,秘书长由杨尚昆兼任。从1947年2月到1948年3月,中央后委在三交镇住了一年。对中央后委职能和工作,杨尚昆曾回忆和总结说:“这一年,毛主席、恩来和弼时同志在‘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着‘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我们‘后委’,在相对稳定的环境里,掌握敌情,提供情报,统筹后方工作,为毛主席、党中央服务。”关于中央后委的作用,王震也回忆说:“毛主席在陕北之所以能够料事如神,指挥若定,‘后委’起了重要的作用。”
中共中央“三委”分工是解放战争非常时期为工作上便利,对中央领导机关进行适当的变动和分工。分工后的中共中央、中央工委和中央后委,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圆满完成了历史使命。从“三委”分工运行的过程来看,中央各委仍然处在中共中央的统一领导下,“三委”分工只是与以往不同的一种工作方式。周恩来后来讲道:“我们领导革命战争时,在全国、在中央决定问题的只有三个人。当时中央书记处共有五人,分散在两个地方:一个地方是刘少奇同志和朱德同志,他们领导全国土改,搞根据地;在中央只有三个人,毛泽东、周恩来与任弼时同志。所谓中央,就是这三个人嘛!”“三委”分工并没有改变中国共产党集体领导的性质,实质上是中共中央集体领导与分工负责的领导方式。
(编辑 邹吉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