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红云专题 > 人物扫描 > 张宗适 > 不平凡的人生

张宗适

日期:2023-05-18         文章来源:红云平台         

张宗适(1906—1928),陕西渭南(今渭南市临渭区)人。少年时赴湖北武昌,入董必武、陈潭秋等创办的私立武汉中学读书,受董必武和恽代英等共产党人的影响,1922年夏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曾任武汉地区团组织第四组组长,为新文化、新思想,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育和践行起到了积极作用。1924年7月他由武汉中学毕业回到家乡,先后任赤水职业学校教员、赤水团特支书记、中共赤水特别支部书记、共青团渭南地委委员、共青团陕西省委委员、中共渭南县委青运委员、团渭南县委书记、中共陕东特委委员。他是陕西省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社会主义青年团赤水支部干事会的奠基者;在雷光显的协助下,他指导创立了陕西省第一个农民协会——陕西东张村农民协会。他是渭华起义的先驱,领导和组织的“宣化事件”,是我党领导下渭南民众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一次演练,是渭华起义的导火索,拉开了渭华起义的序幕。渭华起义失败后,他为躲避国民党清乡搜捕隐蔽在地窖里,终因缺医少药,穷困乏食,病情恶化于1928年8月不幸逝世,年仅22岁。他被喻为“陕西革命先驱”。

姓      名:张宗适            性      别:

籍      贯:陕西渭南         民      族:汉族

出生年月:1906年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主要成就:陕西省早期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是陕西省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和陕西省第一个农民协会的奠基者和创立者,陕西反帝爱国运动的发起人,党领导的渭华起义奠基人之一。

主要著作:《交农——渭南农民的大胜利》《陕西农民觉悟的先锋——渭南农民协会的成立》《渭南农民运动的成绩》等。

逝世时间:1928年


大事年表


1906年,出生于渭南赤水镇淹头村

1918年,考入县立高等小学

1920年4月,考入私立武汉中学

1920年8月,创办《武汉中学月刊》

1922年夏,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4年4月5日,在《中国青年》发表《交农——渭南农民的大胜利》一文

1924年7月,在赤水职业学校任教员

1925年4月,任赤水团特支书记

1925年11月22日,指导创立陕西第一个农民协会(即渭南县东张村乡农民协会)

192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12月15日,在《西安评论》发表长篇通讯《陕西农民觉悟的先锋——渭南农民协会的成立》

1926年1月9日,在《中国青年》上发表《渭南农民运动的成绩》

1926年4月,任中共赤水特别支部书记

1927年春,任共青团渭南地委委员、省委委员,中共渭南县委青运委员、团渭南县委书记

1928年2月29日,组织发动“宣化事件”

1928年3月,任中共陕东特委委员

1928年4月6日,出席陕东特委扩大会议

1928年8月,逝世


主要贡献


张宗适为渭南地区党、团组织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组织和领导了渭南地区爱国学生运动、农民运动及国民革命运动,特别是领导和组织的“宣化事件”,是我党领导下渭南民众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一次演练,是渭华起义的导火索,拉开了渭华起义的序幕。


人物事迹


武汉求学加入共青团,积极宣传革命思想

张宗适,1906年生于渭南县(今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赤水镇淹头村。1918年考入县立高等小学。1920年初其叔父托在武昌中华大学上学的王尚德带张宗适到武汉读书。

到武汉后,1920年4月张宗适考入私立武汉中学。该校是董必武主持创办的湖北第一所新式学校,也是湖北中国共产党组织和中国社会主义共青团组织的发祥地。当时私立武汉中学学员约100人。教员中,董必武、陈潭秋等人都是湖北共产主义小组的成员。在这里,张宗适受到了革命思想的熏陶,董必武,陈潭秋、李汉俊等革命先驱亲自为学生讲课,向同学宣传革命思想,为同学们订阅《新青年》《湘江评论》等报刊,为同学们购买《共产党宣言》等革命书籍。董必武很器重张宗适,在董必武的指导下,张宗适于1920年8月作为学生会的领导为武汉中学创办了《武汉中学月刊》。该刊介绍新思想,发表反帝爱国思想,报道本校学生参加各种革命活动的见闻体会等,并公开发行。

在董必武的介绍下,张宗适于1922年7月前加入了武汉社会主义青年团,后改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见渭南红色印记286页)。在校期间他积极参加武汉社会主义青年团和武汉中学学生会组织的各种革命活动,宣传革命思想,还经常给《中国青年》《西安评论》等革命刊物写通讯,包括宣传渭南地区的农民和学生运动。1924年4月5号曾以“无踪”为笔名,在《中国青年》第25期上发表了《交农——渭南农民的大胜利》一文,真实报道了渭南农民的“交农”斗争。

1922年夏,张宗适回乡度暑假期间,和已是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的王尚德一起,介绍张浩如和刘建侯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从此赤水镇开始有了共产主义的细胞(见张宗逊回忆录第4页)。1924年6月在团中央的指导下,成立了陕西省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社会主义青年团赤水支部干事会。1924年7月,支部干事会更名为社会主义共青团赤水独立支部。该支部由上海团中央直接领导(见1924年6月16日,赤水特支干事会长张浩如和书记王尚德给团中央的报告)。

返乡执教开展革命活动,扩大组织壮大革命势力

1924年7月,张宗适从武汉中学毕业回到家乡,在王尚德等人创办的赤水职业学校任教员。他的到来,壮大了团组织的力量。在此期间,张宗适一边向学生宣传革命道理,一边深入附近学校、县镇传播革命思想。在他的指导下,华县、高塘先后建立了青年团支部。在此基础上,他组织开展了促成国民会议运动、声援五四运动等一系列群众斗争。此外,他还和雷光显等人建立了乡村教育研究社、平民夜校,培养了一批农运骨干。(见王文超:党团组织的早期领袖张宗适)

1925年4月,为了适应革命形势的发展,赤水特支进行改选,选出新的支部领导。支部由五人组成,书记为张宗适、组织委员为王雪婷、宣传委员为王尚德、学生委员为武维化、平民委员为张宗逊。(详见1925年4月张宗适王雪婷给团中央的报告)。

新支部成立后,继续扩大平民夜校,并开办了第一所妇女半日制学校,把平民夜校当作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发展组织的阵地,当作觉醒农民、直接做农运的基础。在政治和学运方面,张宗适组织领导学生在五一、五四、五五、五九日到四周县镇乡去游行演说,宣讲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组织开展纪念马克思诞生、追悼孙中山去世、号召民众不忘国耻等系列学生运动(五九指1915年,日本帝国主义强迫袁世凯政府,接受独占中国“22条”的国耻纪念日)并散发传单组织游行,将传单寄往附近各县、各学校和团体。在此期间,赤水学校所印传单不下20余种,同时联系其他支部如咸林中学支部派人来讲演,听者甚众,反响热烈,为唤醒民众迎接革命高潮做准备(见1925年5月团赤水支部给团中央的报告和1925年6月团赤水支部宣传委员王尚德给团中央的信)。

五卅惨案发生后,赤水支部联合咸林中学支部、三原支部用赤水职校学生会的名义通电全国,声援上海和学生组织的反帝反压迫斗争,并通知有关系的各支部成立陕东五卅惨案后援会、陕东学生联合会。组织宣讲团在陕东各县镇游行、讲演,联络陕东各中小学学生及教师共同参加讲演活动、散发传单,出版各种刊物50余种。这一系列活动推动了陕西反帝爱国运动,受到团中央的表扬(见1925年6月,赤水支部宣传委员王尚德给团中央的信和1925年9月30日吴化之给团中央的信)。

在赤水特支的组织下,1925年7月成立了陕西渭南县学生联合会(以下简称“联合会”)。联合会对各校的学生会有领导权,是渭南学生运动的领导中坚。联合会勇猛地参加了驱逐反动的渭南教育局局长王述道运动。在教育改进社和其他进步团体的努力下,王述道最终下台。

赤水特支在学生运动中考察进步青年,吸纳优秀学生加入团组织。壮大革命力量。在赤水特支组织下,于1925年11月24日在县立高小召开了有15个学校和团体参加的渭南县教育特别联席会议,在大会上成立了渭南县临时教育维持会,会议推选刘建侯、雷光显等成为委员,从而取得了渭南教育的领导权,形成了革命力量全面占领教育阵地的新格局,为新文化、新思想,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教育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为培养革命后备力量打下良好基础。

1925年10月3日,在团中央特派员吴化之指导下,赤水特支召开支部大会,选出新的支部领导。新的支部由张宗适任书记,王雪亭任组织委员,雷光显任宣传委员。根据新支部的部署,联合当地驻军国民军三军共产党员张兆峰团长,组织成立了“关中农工商学兵联合会”,并于同年10月10日和10月13日连续召开两次国民大会。当场农民轮流到会听者不下千余人,工学商学兵各界到会者不可胜数。大会反对五卅惨案秘密解决和明确反奉战争的意义,会后发表告同胞书和组织游行,并组建讲演团到各县乡村讲演多次,每次参加者不下6000人。这次政治活动,有力地唤醒了当地民众的反帝爱国意识,运动吸引来很多进步青年靠近和加入组织,尤其是使当地农民能够相信和愿意接受我党、团的领导,为组织成立农协奠定了基础(见1925年11月团赤水支部给团中央的信)。通过国民会议运动,积极促进加快了农民的觉醒,加深了农民是大革命主力军的认识,高度体现出发展农协的意义。张宗适认为农协是党团组织当时重要工作之一,并努力践行。在赤水职业学校内成立了初中部,以培养农村工作的人才为主要目的。

在张宗适推动领导下,1925年11月成立了陕西省第一个农民协会——陕西东张村农民协会,由雷光显任会长。不久又组织建立淹头村甘家庄等三个农民协会,并组织帮助建立农民自卫军(见1925年10月、1925年12月10日团赤水支部给团中央的信及1926年1月9日团赤水特支书记张宗适给团中央的信)。

撰文宣传农民运动,指导成立陕西第一个农民协会

张宗适认为:要唤醒农民的觉悟,使农民成为革命的主力军,就要成立农协。而成立农协,首先要把掌握了先进理论的知识分子派到农村去,把革命理论渗入农民心中,唤起农民觉悟。农协的意义就在于它是农民觉悟的先锋。

1925年12月15日,张宗适在《西安评论》第27期、28期上连续发表了长篇通讯《陕西农民觉悟的先锋队——渭南农民协会成立》,报道了东张村农民协会成立的盛况,评论了农协成立的意义。他精辟地把农民对于剥削所持的态度分为五种态度,并从五种态度中寻找其共同点,提出“既不满社会现状,但又不明白社会腐败的根源,这就是没有觉悟”。谁能让他们觉悟呢?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只有青年学生,只有掌握了先进理论的知识分子,到农村去把自己的理论渗入农民心中,才能唤起农民觉悟,这是革命青年的责任。文中阐述:“陕西全省差不多没有一处农民曾觉悟起来,给自己组织一个真正的农民团体。这种现象,实在是一种危险的现象。而东张村农民协会的意义,在于它是农民觉悟的先锋。在东张村农协成立大会的现场,我们看到前面闪着的灼光的是什么呢?!呵!他们旗帜上写着‘陕西农民觉悟的先锋队’”。东张村农协成立誓言,最后一句话是“农界的同胞们!请你们也照这样的组织起来吧!”1925年12月17日巜新秦日报》报道,东张村农民协会的成立大会“诚为陕西前未有之盛会,标志着渭南农民逐渐觉悟了”。

东张村农民协会为陕西农民运动的发展竖起了旗帜,为后来爆发的党领导的渭华起义奠基。

张宗适于1926年1月9日在《中国青年》109期上发表《渭南农民运动的成绩》一文。文中呼吁革命青年到农村去。文中指出:”尽可能地系统地鼓动,并组织各地农民觉醒、并参加政治的争斗,成立农民协会”。文中呼吁“革命的青年们,请了!请赶快到民间去吧!农民协会成立之万岁!平民革命万岁!”

为了觉醒民众,壮大农协,赤水特支在1926年元旦组织召开陕东国民促成会议。来自临潼、澄城、富平、渭南、华县等地的60个团体200多人参加会议,参会代表就发展各地国民会议促成会、宣传民众、组织民众和发展农民运动等议题做出了一系列决议。具体决议案主要有三件:1.平民教育之实施。2.农民协会之组织。3.游行讲演团。这些决议都有详细的计划和周密的办法。指令各县各地代表返回各地后,无论如何必须执行。(见1926年1月9日,团赤水特支书记张宗适给团中央的信)

这次会议,对陕东革命运动及农民运动的胜利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是党领导下的陕东人民斗争的一个里程碑。(中共陕西省委研究室、中共渭南地委研究室.王尚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P15)

张宗适注重社会科学。他认为要革命不学社会科学不行。1925年学校寒假期间,他和王尚德等人与留校学生组织成立了“寒假社会科学研究会”,自学革命理论,实现自我教育,遇到问题时常争论不休,认识不统一时,就翻阅列宁译著查对。所有这些都有助于推动马列主义理论的深化和大众化,促进马列主义中国化。年底,张宗适的胞弟张宗逊去黄埔军校学习,他送弟弟到赤水遇仙桥还嘱咐说,革命要注意学习社会科学,要为社会进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奋斗到底!

1925年12月吴化之第二次来团赤水特支,将王尚德、张宗适等人转为中共党员。同时,建立了中共赤水特别支部,王尚德任书记。张宗适成为陕西地区最早的党员之一。

1926年4月,军阀刘镇华两次入陕,中共赤水书记王尚德在敌人的追捕下被迫出走,脱离赤水组织(摘自1924年王尚德发表的《共产党在陕西之起源》),张宗适接任中共赤水特别支部书记,团赤水特支书记由刘映胜接任。张宗适深入群众、团结教师,解决当时学校的困难,又及时指导农民协会,宣传抗粮、抗捐,并组织农民武装,袭扰驻扎在赤水的镇嵩军。同时,在陕东一带建立广泛的驱刘统一战线,有力地配合陕军的反围城斗争。

1927年春,张宗适回到渭南县城,任共青团渭南地委委员,负责宣传工作,公开身份为县东关小学教员兼教务主任。这年7月,冯玉祥清党反共,陕西革命形势逆转,在此危急时刻,由中共陕西省委员会委员潘自励主持在渭南县立中学召开会议成立了中共渭南县委员会,肖明任书记、张宗适任青运委员,隶属中共陕西省委领导。中共渭南县委成立后,积极发展党的组织,壮大党的力量。经半年的努力,到1928年3月,党支部由原来的20个发展到47个,党员由213名发展到500名。1927年7月,共青团渭南县委成立,书记张宗适、组织委员梁俊琪、宣传委员冀月亭,隶属共青团陕西省委。同时,张宗适被选为共青团陕西省委委员。当时共青团渭南团委下辖四个区委、20个支部,有团员300余人。

积极发动武装运动,拉开渭华起义序幕

1928年2月28日,渭南私立乐育小学校董刘铭初、校长田宝丰带领地痞流氓捣毁中共渭南中区区委所在地宣化高级小学,将该校师生强行赶出校门。张宗适与中共渭南县委书记肖明连夜主持召开渭南党团县委联席会议,决定用武力反击敌人挑衅。2月29日,党团员带领渭南中学、东关小学、宣化观小学的二三百名学生和附近农协会员四五百人,手持木棒、锄头冲进乐意小学,打死、打伤反动分子薛明璋及刘铭初、田宝丰,“宣化事件”爆发。“宣化事件”后,国民党县政府派出了军警和地方武装,查封了渭南中学和东关小学等共产党活动据点,到处搜捕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为保存实力,党团县委转移到渭南东塬继续指导全县人民的革命斗争,准备举行渭华起义。

“宣化事件”是我党领导下渭南民众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一次演练,是渭华起义的导火索,拉开了渭华起义的序幕。

1928年3月根据中央指示,中共陕西省委决定以为渭南、华县、华阴、五一、临潼五个县为陕东暴动区。为加强对暴动斗争的领导,省委决定成立“中共陕东区特派委员会”,张宗适任中共陕东特委委员(见张宗逊回忆录108页)。1928年4月6日,他出席了陕东特委扩大会议,会后与党团县委领导人一起研究具体行动方案,发动群众,积极进行起义前的准备工作。1928年5月1日,渭南县委在“国际劳动节纪念大会”上宣布成立渭南崇凝区苏维埃政府,当场处决反动分子,宣告了渭华农民暴动的全面爆发。

为革命四处奔走,操劳过度英勇献身

几年来,张宗适持续奔波于赤水、渭南、东塬各地,组织召开各种会议,同群众谈话,通宵伏案起草文件、传单、标语……因过度操劳,他抵抗力下降,不幸患肺病,出现咳嗽、咳血,身体渐渐垮了下来。在起义前的陕东特委会上,大家劝慰他要注意身体,他只是淡然一笑,依然继续四处奔走,帮助指导建立农民赤卫队,筹集起义经费,最后终于累倒了。这时,渭华起义准备工作正在加紧进行。张宗适躺在炕上,听取赤水区委同志汇报,及时做出各种指示……

渭华起义失败后,国民党实行清乡政策,搜捕参加起义的共产党人和群众。张宗适被迫回到家里,又辗转到张家岭其舅父家,隐蔽在一个阴冷潮湿的红薯窖里,终因缺医少药,穷困乏食,病情恶化。当张家岭的党支部书记张文斌去看他时,他却握住张文斌的手问:“特委的同志们咋样?渭南失掉的‘关系’又接上了吗?”他把自己知道的可靠“关系”告诉张文斌,并吃力地告诫“同志们小心!”最后,他取出自己护身用的土造手枪,说:“这枪……我用不上了,拿去……给其他同志……”

1928年8月的一天,张宗适不幸逝世,年仅22岁,为革命事业贡献出短暂的一生。


人物评价


张宗适是是陕西共产主义细胞的创建者和陕西农民协会的创立者。他是陕西省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的奠基者;指导创立了陕西省第一个农民协会;他参与策划了渭华起义,是渭华起义奠基人之一,被喻为“陕西革命先驱”。


人物图册


张宗适

6465ec016e4c8.png


1925年8月17日,赤水私立职业学校第一次毕业纪念合影(后排左二张宗逊,前排左一张宗适,前排右二王尚德)

6465ecf3566aa.png

渭南赤水职业学校——陕西团组织建立地

6465ec01ad9f4.png

西安评论

6465ec0222b0f.png

1925年11月22日,陕西省第一个农民协会在东张村成立

6465ecacdf5e1.png

陕西省第一个农民协会——东张村农民协会委员合影

注:张宗适原为“张宗適(dí)”。適字有着丰富的内涵,经文字简化后对应“适”字。

参考资料


1.《陕西省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临渭党建》.《临渭党建》.2023年1月18日

2.《榜样的力量|陕西第一个农民协会创建者之一张宗适》.《渭南日报》.2019年9月27日

3.《渭南党史故事——陕西第一个农民协会创建者之一张宗适》.渭南声音.2021年6月23日

4.《革命人物|张宗适》.学习强国渭南学习平台.2022年4月5日

5.《党史上的今天(11月22日)·陕西》.陕西党史网.2021年11月22日

6.《张宗适》.中华英烈网.李行知.2013年10月21日

7.《大革命时期的渭南地区农民运动》.中共渭南地委党史办公室

(编辑  何利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