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红云专题 > 机构寻踪 > 延安中央医院 > 名家解析

医生护士想方设法度过物质匮乏时期

日期:2019-08-07         文章来源:来源:新闻午报         

延安中央医院虽有党中央的关怀和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但受当时条件所限,中央医院的环境相当艰苦,设施也十分简陋。当时全医院仅有一台小型X光机,还因缺少发电设备,平日只好搁置在那里,要等到确需透视的病人凑到了一定数量,医院才能去向有关单位借来一台小型发电机,带动X光机进行拍片检查,拍片工作完成后再将发电机归还。 

药品也极度匮乏。仅有少量国外救济药品,还有冒着生命危险从敌占区搞来的小批西药。这些药多是原料药,到医院还得进行调剂、配制。医院当时也没有血库,抢救危重伤病人时全靠医生和护士轮番献血。为了解决药品的不足,医护人员还上山采集中草药,回来自己配制各种药品、注射液、粉剂、水剂等等。 

医院的每个科只有三四支体温计,每天查体温时,四五十个病人轮流测试一遍,得花费不少时间。医院的化验室也只能进行一般常规检查和肝功能化验。 

医院的手术室建在窑洞里,虽说是冬暖夏凉,但要在冬季里给病人裸身做手术,自然室温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冬季,医院的手术室采取地炕烧煤采暖,提高手术室温度。 

通常在手术前一天晚上就要生起火,烧上一夜。到第二天早上,室内才能达到为病人手术所需要的温度。如遇急症病人,需要马上进行手术时,值班员就迅速点燃五六盆木炭,待烧红无烟后,端入手术室内,医生就在炭火映照下为病人进行手术。 

当时的延安,一无电,二无油,手术照明也是个大问题。为了能在夜间为急症病人动手术,医院设法买回来汽灯和煤油。夜晚手术时,就靠一盏悬挂的汽油灯和几盏小煤油灯来照明。 

当时,医院的医疗器械十分有限,许多卫生用品和医疗器械无法做到一次性使用。每次手术后,护士都要立刻把手术器械上的血迹洗净,消毒后擦干涂油,保存起来,留待下次再用。手术后,医生戴过的橡皮手套也舍不得丢,冲洗消毒干净,破了补好,再次使用。即使是多次修补过的旧手套,仍不忍扔掉,给手术助手接着戴。连助手都无法戴了,再给妇产科作内诊检查,或产房接生用。 

有段时间,国民党政府对边区的各种封锁甚严,中央医院连手术缝合用的丝线也很难买到,医院只好买来棉线经脱脂消毒后代替丝线;手术活动刀片没有了,就用固定的刀子替代;手术剪刀坏了,自己修理好再用;手术缝合针断了针尖,磨尖了再继续用;没有正规的橡皮热水袋、灌肠器等,就土法上马,找工匠用白铁皮制作代用;手术室的洗手桶也是用几根绳子和几段铁丝自己设计制作的,用脚踩桶下面的板,水即流出,脚松开时,水即停止。 

医院当时还有个难题,没有高压消毒锅。医生、护士就想办法,把汽油桶的一头锯掉,里边放上木架。需要消毒时,把敷料放置在木架上,桶沿周围用布围起来,盖上木盖,压上一块大石头,就可以点起火来消毒了。每消毒一锅敷料,需3个小时。  就是这个自制的消毒锅,在医院发挥了不小的作用。除手术室消毒敷料外,全院各科室所用的棉球、纱布、治疗巾、产包等都用它来消毒。 

 延安地处黄土高原,吃水非常困难,医院虽打了一口井,建了蓄水池,但仍满足不了全院上下用水的需求,还得派人用毛驴到延河驮水,补充伙房、开水房和病人用水。医院的照明全靠小煤油灯。冬天用木炭取暖,每个病房有一石头凿成的方形火盆,由护士将木炭生着,给病人取暖。 

医生给病人看病,测脉搏是必不可少的,但当时医院缺少相应设备。传染科主任就发明了一个“沙漏表”,用一个细长的玻璃管,中段火烧后拉细,成为只能漏过细沙的小孔,再在玻璃管内装入纯净的细沙,将其两端封闭好。使用时,沙子连续漏过小孔,1分钟正好漏完,以此测量脉搏的跳动次数,既准确又方便,这个土“沙漏表”很快就在医院的各科推广使用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