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一南的父亲金如柏与母亲郑织文建国后的照片
我的母亲叫郑织文,1923年出生在河南鄢陵。母亲的父亲,我的姥爷,清末的举人,北洋末年的国会议员。但是当时母亲还是不到16岁的小姑娘,坚决弃家,要与同伴一起奔赴延安。
1939年1月,母亲当时在开封中学上学,想去延安,没有经费,就拿我姥姥寄到学校的学杂费,想走,被她大姐发现了,她大姐和她大吵一架,说:“你要是走,从此我就不认你这个妹妹。”我母亲正在和她大姐吵的时候,日本飞机空袭开封,空袭来了,拉起防空警报,大家都躲到防空洞里了。我母亲正是乘着这个机会摆脱她姐姐,跑掉了。跟国民党的元老于右任的女儿于廉两个人,拿着我母亲的学杂费奔赴延安。
这一走就是10年没有音信。1949年,母亲离别后第一次回到家中。对此一幕,她晚年的回忆说:“10年后,当我回到开封家里见到大姐时,她已经不认识我了,问我找谁,我说我是织文,就找你,我们俩都哭了。”
到了延安以后,母亲编在抗大第五期的第一大队的女生队,是女生队中年龄最小的。当时抗大条件极其艰苦,每顿饭都是南瓜、圆白菜、土豆,以至于今天我母亲一看到圆白菜就头疼,土豆也是,她到今天都不吃。她说当时连用的肥皂都没有,洗衣服、洗头都是用水把烧过的豆秆灰泡一下,过滤后使用。穿的鞋子都是老百姓做的,但是当时做的都是男鞋,女生没有鞋,她们穿的鞋都很大,前面塞棉花,再用带子绑上,行军起来,脚上都是泡。到了冬天没有袜子,脚冻得又红又肿,要烤火,连火柴都没有,用的就是月牙形的火镰,在石头上敲打出来的,真是和原始社会一样,敲打出来火星,拿一团破烂不堪的棉花点着。
后来到了1941年,母亲怀孕8个多月,遭到日本人突袭,转场过程中早产,第一个孩子就生在老乡门口的石头上,连门都没有来得及进去,就起名叫石头,结果生下来不久就抽风,当时的医疗条件很简陋,对这个病束手无策,最后不幸夭折了。母亲后来讲,父亲金如柏用缴获的日本呢子大衣换来老乡的一个木箱,把他埋在山西岚县一个山坡的荒地里。
母亲家里1000多亩土地,房屋100多间,3个管家,3个厨师,还有男佣8个,女佣9个。我经常想这一幕,不太理解她,什么使母亲这样一个大户人家的富家小姐放弃所有优越的生活,义无反顾地走上革命道路?后来有很多人问她,你后悔吗?尤其在“文化大革命”中,母亲还因出身成分受到迫害。母亲后来讲,永不后悔,她庆幸离开了那个令人窒息的大家庭,成为一名抗日战士和共产党员。
金一南的父亲金如柏与母亲郑织文在延安时的照片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