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邑暴动失败后,陕西各地又接连在中共陕西省委的领导下,举行了几次武装起义,但都很快失败了。在起义中幸存下来的力量,大多转移到距离国民党统治中心较远的陕甘边界地区活动,宁县东部子午岭山区就是其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这时,大小军阀纷纷抢占地盘,扩充力量,加之连年饥荒,破产农民纷纷依附,军阀势力发展很快。陇东军阀陈圭璋就在宁县起家,势力范围很快扩大到庆阳、平凉各县。根据这一形势,以开展“兵运”建立革命武装的斗争形式迅速展开,即打入军阀部队内部,策反士兵哗变,拉出人枪,组建革命武装。时任中共陕北特委军事委员会书记的刘志丹,把兵运的目标投向驻在宁县的陈圭璋部队,开始在宁县的军事活动。
1930年11月20日,刘志丹带领游击队在合水县太白镇收缴了地方民团的武器,使游击队扩充到400多人。之后,在固城进行整编,共编为4个连,刘志丹任总指挥。次年2月中旬,国民党军队从东西两面对游击队进行“围剿“,陕北军阀井岳秀,陇东军阀陈圭璋也积极配合,企图一举消灭这支新生的革命武装。为了摆脱敌人,保存力量,刘志丹部队向南转移。当行至宁县湘乐镇张陂原时,忽然与陈圭璋部谢斗的混成旅遭遇,敌人步、骑兵配合猛攻,刘志丹指挥游击队沉着反击,从上午坚持到下午,打退了敌人一次次冲击,双方均发生较大伤亡。敌人在东西攻击受阻的情况下,派骑兵迂回到游击队的后面,进行前后夹击。游击队腹背受敌,损失严重,加之弹药消耗将尽,只得撤出战斗,突围到付家山,转经金村退至麻子掌稍事休整后继续向东转移到芦堡梁,才摆脱了敌人的尾追。时值大雪封山,部队弹尽粮绝,只能找来腐烂的野果、核桃充饥,点篝火御寒,处境极端困难。为度难关,救护伤员,刘志丹派马锡伍等人前往小石窟,与当地民团团总罗连城取得联系,得到罗的接济,游击队始得以休养。之后,刘志丹又按照陕西省委指示,与杨虎城骑兵旅苏雨生部合作,出任该部补充第二团团长,以图保存实力,求得发展,但刘志丹的兵运活动引起苏的注意,遂被扣押,补充第二团也被缴械后改编为运输队,由陕西省旬邑县移驻彬县。不久,刘志丹在党组织营救下获释,于当年6月前往平凉,经陈圭璋警卫团长刘保堂举荐,被陈任命为新编十三师直辖十一旅旅长。刘志丹与刘保堂遂带领一个步兵营到宁县,驻防早胜一带,很快成立旅部,以曹华民为书记官,陈鸿宾为参谋长,张秀山为手枪队队长,并由高岗负责刘志丹与陕西省委的联络工作,同时在宁县城设立办事处,收容张陂原等地失散人员。各地失散人员闻讯纷纷会集宁县,很快集中起一支队伍,开始整训。
当时,河套土匪高广仁也投靠陈圭璋,被编为十三旅,进驻早胜。1931年8月,陈圭璋接到杨虎城的命令,要他组织堵截背叛自己北窜宁夏的苏雨生,陈便命令刘志丹、刘保堂协助高广仁,共同阻击苏的部队。而高广仁早与苏雨生、张廷芝密秘勾结,准备三部合并进击宁夏,以配合雷中田发动推翻马鸿宾的行动。高广仁先发制人,以设宴为名扣押了刘志丹、刘保堂,并将其部全部缴械,然后经宁县向合水方向北窜。高广仁部在离开早胜镇的前一天,将200多头毛驴廉价卖给附近群众,当晚又指示部队将正在街南火神庙看戏的群众围困在庙内,不让回家,然后进入民宅搜抢民物,牵走所有毛驴,并逼死、抢走妇女各一名。唯北新城有刘志丹余部抵制,末遭劫掠。高部窜至合水县,被蒋云台第五旅击溃,刘志丹乘夜雨脱逃,回到了南梁地区的平定川。刘志丹为建立革命武装,奔走于陕甘南北,虽历尽艰险,屡遭挫折,而仍矢志不移,不断寻求机会,图谋发展。同时锻炼和培养了一批军事干部,积蓄了一定的武装力量,在群众中播下了革命的种子,产生了巨大的政治形响。经过不懈地努力,终于于1932年1月在正宁县柴桥子(时为新宁县的“北八社”辖区)建立起“西北抗日反帝同盟军”。2月12日,又根据中共陕西省委决定,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