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炽是一名红军少年出身的作曲家。他的大型作品气势磅礴,豪情奔放,他的抒情歌曲,委婉悦耳,动人心弦,富有民族色彩和自己的独特风格。他音乐创作永远的主题是祖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他的音乐作品是20世纪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歌颂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历史,是我国文化文明的沉淀和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创作的《祖国颂》《我的祖国》《胜利鼓舞》《翻身道情》《英雄儿女》《让我们荡起双桨》等代表作,成为近代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这些作品磅礴的气势、健美的情操、博大的胸怀,优美的旋律使他成为公认的著名作曲专家。
《翻身道情》是一首根据陕北道情音调填词而成的革命歌曲,也是刘炽早期参与改编创作的民歌,创作于抗日战争那个时期的延安秧歌剧运动中,是秧歌剧《减租会》中的一首插曲。1972年,经过重新填词、编曲、配器,先后由王昆、郭兰英、贠恩凤等歌唱家演唱。这首歌曲旋律高亢奔放,描写陕北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减租减息运动中翻身做主人,将人民群众喜悦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从陕甘宁地区一唱出,就在祖国的大地上唱红了大半个世纪,至今仍不失为革命民族歌曲的代表。
王昆唱《翻身道情》
一、《翻身道情》创作的时代背景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以延安为中心,以宣扬革命为宗旨的一系列歌曲创作有了很大提高和发展。1943年,以延安“鲁艺”为主在延安举行了盛大的“新秧歌”演出活动,在秧歌基础上加入了有具体人物形象,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和中央领导的重视,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一批具有新的时代特点和内容的“秧歌剧”,如《兄妹开荒》《夫妻识字》《动员起来》等。当时,由鲁艺文工团王岚、林农等人编剧,刘炽编曲,借鉴陕北清涧地区流行的陕北道情音乐,创作出了一部反映减租减息运动的秧歌剧《减租会》。《翻身道情》便是这部秧歌剧中的一首插曲,由刘炽编曲、贺敬之编词,由刘炽本人首唱,在抗日战争后期的陕甘宁地区十分流行。
直到1971年,为了打破“文革”期间中国歌坛的“沉寂”,在周恩来同志的启发下,一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老同志们来到了陕西,采编、推出“陕甘宁边区革命歌曲”。创作组选定了歌颂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的陕北民歌《咱们的领袖毛泽东》、反映抗日战争时期的陕甘宁地区大生产运动的陇东民歌《边区十唱》(后改为《军民大生产》)、表现八路军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建立敌后根据地的陕北民歌《抗日将士出征歌》(又称《东征》)、反映陕甘宁地区实行土地改革人民当家做主人的陕北民歌《翻身道情》、反映中央红军到达陕北采用“信天游”风格的创作歌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5首歌曲。同时,歌曲《翻身道情》进行稍微的改动,作为“陕甘宁边区革命民歌五首”中的唯一独唱歌曲,由王淑德担任演唱,在毛泽东诞辰78周年前夜,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一经播出,不仅是一部“宣传毛泽东思想”的文艺作品,记录大革命时期陕甘宁边区军民开展生产运动、减租减息、土地改革等丰功伟绩,并且将共产党、毛泽东同志引领人民群众走向光明的革命决心和必胜信心,得到了思想主题的升华,引起全国广大人民群众强烈的反响。这些歌曲的创作和播出,见证鼓舞着抗战时期人们战斗的热情和翻身做主人的喜悦心情。同时,在文化“沉寂”时期,文艺工作者饱含热情,将传统民族民间音乐进行整理改编,不但丰富人们文化生活并且将革命精神传承下来。
郭兰英唱《翻身道情》
二、《翻身道情》的艺术特点
《翻身道情》这首歌曲采用陕北道情音乐旋律编创。道情,是中国传统曲艺艺术的一种演唱形式,源于唐代的《承天》《九真》等道歌,宋代称之为“道情渔鼓”,随着时代的变迁,加入了各地不同的民间音乐,同时扩大了其题材和内容,形成了同源异派的多种曲艺形式,如陕北道情、江西道情、湖南渔鼓、四川竹琴等。陕北道情的表演方式以唱为主,说为辅。《翻身道情》则根据陕北道情的演唱风格以唱为主,只唱不说,单口表演。在现当代民族歌曲的创作中,大量运用到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如戏曲、曲艺、民歌等音乐元素,同时“衬词”运用也会恰到好处地烘托出歌曲中的气氛。
歌曲《翻身道情》歌词内容充分描写广大受苦受难的劳苦大众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团结起来闹革命的情节,内容分为四段。第一段描写共产党解救劳苦大众翻了身的喜悦心情,就像太阳出来满山红遍,感情挚烈。第二段描写旧社会受苦人民从“人下人”“当牛做马受饥寒”的苦难生活,到毛泽东同志带领人民出苦海“见了光明”的新生活,同时揭示了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尖锐矛盾。第三段用对比的手法反映劳苦大众的新旧生活,也是第二段内容的再现。第四段号召劳苦大众“大家团结起来闹翻身”,将全曲推向高潮收尾结束。并且,在句子之间都运用了具有陕北地区的衬词,如“呦嗬”“哎咳哎咳呀”等。“衬词”的运用,不仅能够丰富歌曲的音乐情感,而且使歌曲情感表现更为丰富,把陕北人民朴素、真挚、热烈的情绪充分地表现出来,并且从歌词内容“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形成内容的统一。
《翻身道情》这首歌曲音乐结构也分为四个部分,每部分的连接由器乐演奏的“间奏”组成,其音调旋律也是选用陕北道情中的音调,节奏相对规整,旋律激昂向上,情感热烈质朴,富有激情。音乐情绪呈现“快—慢—快”的结构。歌曲从“前奏”开始到第一部分结束为小快板,与歌词内容共同表现出受苦人民翻身解放后的喜悦心情,曲例如下:
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表现内容相似,描写劳苦大众从苦难生活到毛泽东同志带领大家翻身闹革命重获新生,音乐也呈现出由快到慢,带有叙事性音乐表现苦难境遇里的劳苦大众。最后一部分速度回到小快板,再现歌曲中积极向上的情感,表现人民高昂的革命斗志。
《翻身道情》不同于其他革命民歌,其源于曲艺艺术陕北道情,因此具有说唱艺术中速度变化大、演唱与过门相互应和、虚词衬腔较多等特点。全曲以快板为主,突出热烈情绪的总基调,四个段落由10小节以上“大过门”分开,每段句子之間由2、3小节的“小过门”间隔,“大过门”“小过门”相互交映,形成“一唱三叹”音响效果。同时,在演唱中,伴奏与人声相互交映,一些结构较长的乐句形成“紧打慢唱”的艺术效果。如第一段中“阳”“山”,第二段中“会”“下”,第三段“年”“里”,第四段“下”“家”“身”等字运用到一个较长的拖腔,形成“紧打慢唱”的效果。整首歌曲采用G宫徵调式,旋律分为上句、下句两句,上句结束音为“do”,下句结束音为“sol”,如曲例: 这一特点,经常被用于戏曲、曲艺艺术的创作中,鲜明地指出《翻身道情》这首歌曲借鉴传承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创作模式。这种借鉴方法,在抗战时期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发起的新秧歌剧运动中广泛运用,对中国民族声乐以及歌曲的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贠恩凤唱《翻身道情》
三、《翻身道情》的演唱特色
《翻身道情》根据陕北道情音调填词,因此,歌曲的演唱继承了陕北道情演唱质朴、洒脱、高亢的风格,从发声、行腔、用气、吐字以及装饰音处理,强调演唱者的唱腔润腔技巧。
《翻身道情》采用小快板的速度,歌者在演唱时气息要做到平稳充足。歌曲第一句“太阳”的“阳”字就有一个较长的延长音,紧接着是速度极快的衬词“哎咳”共11个小节,演唱时采用深呼吸获得足够的气息,横隔膜阔开,保持气息平稳输出,使声音保持统一。陕北道情与其关系较近的曲艺艺术陕北说书不同,陕北道情以唱为主,多在室外旷野中演唱,声音要求洪亮、豪放,在演唱时真声运用较多,因此对气息的保持要求较多。《翻身道情》第一段与第四段的演唱,需要表达奔放、喜悦的情感,在演唱时,声音位置靠前,音色明亮,演唱中采用靠前的头腔共鸣,半开口、小开口的状态演唱,声音明亮清脆。在这首歌曲中,运用到了非常多的衬词和装饰音,在演唱中还要注意声音的刚与柔、洪与细、断与连,运用传统曲艺唱腔中的“以字行腔”,才能使声音流畅自如。同时,还应注意咬字准确,《翻身道情》采用陕北方言演唱,演唱时应说准方言,其中衬词较多的句子,演唱时要达到实字清晰、虚词流畅的效果。这首歌曲中利用装饰音进行润腔和加花,如第二段“受欺壓一层”中“层”字加了前倚音,“地主他夺走”中“走”加了下滑音,“做牛马”中“牛”字加了前倚音,以及音程上的大跳、“彩腔”、“咳咳腔”等等。这些装饰音的运用,要求演唱时音量不能过重,声音要圆润悦耳,并且演员演唱时要有足够的灵活性和随意性。这样的润腔不仅要求演唱者有较深的演唱功底,并且要在演唱风格韵味上体现陕北道情的特点。
四、结语
《翻身道情》这首歌曲作为一首经典的革命民歌,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陕甘宁地区,它的传唱真实地记录土地革命运动的进行,宣传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翻身做主人的决心,颂扬革命精神,发动群众为了自由翻身做主人热情投入革命中。本文从歌曲的创作背景、艺术特点、演唱特点三方面出发,理论结合实践进行分析,其深刻反映共产党领导贫苦大众翻身做主人的喜悦心情,有助于歌曲演唱时对内容情绪的把握。从歌词内容、音乐结构发现该歌曲结合陕北道情音乐特点,保留了传统民歌的内核与形式,歌曲中旋律结合具有革命性质的歌词,音乐在速度、节奏中进行变化,表达音乐情感。此外,在演唱中,行腔、润腔的运用,不但把陕北人民对毛泽东同志对共产党的敬爱之情表达出来,而且充分体现出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应该对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弘扬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