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红云专题 > 人物扫描 > 罗荣桓:最守纪律的“党内圣人” > 探本溯源

红云知库:罗荣桓

日期:2019-12-18         文章来源:红云平台         

罗荣桓(1902年11月26日~1963年12月16日),原名慎镇,字雅怀,湖南省衡山县寒水乡南湾村人。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缔造者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奠基人,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

大事年表

1902年11月26日,诞生于湖南省衡山县(今衡东县)。

1919年底,参加长沙反对军阀张敬尧和抵制日货的运动。

1923年7月,考入山东私立青岛大学工科预科。

1927年4月,到武汉中山大学理学院就读,参加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任团支委组织干事。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7月,被中共湖北省委派往鄂南通城县从事农民运动。8月20日组织通城秋收暴动,任通城、崇阳农民自卫军党代表。8月底率通城、崇阳农民武装100余人到达江西修水县,与没赶上南昌起义而来修水的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警卫团合编,不久该团被编为工农革命军第1师1团。9月29日部队在江西永新县三湾村改编,罗荣桓任特务连党代表。10月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在宁冈古城参加了毛泽东主持召开的前委扩大会议。

1928年初,任第3营9连、8连党代表,参加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亲自实践了毛泽东提出的各项建军原则,参加了我军政治工作的创建。

1929年12月28日,中共红四军第九次代表会在上杭古田召开。罗荣桓参加了大会并被选为前委委员。

1930年1月,调任第2纵队党代表。6月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成立了红1军团。朱德任军团长,毛泽东任军团政治委员。罗荣桓代理红四军政治委员。8月23日,红1、3军团在浏阳永和市会师,组建一方面军。红军决定强攻长沙。罗荣桓任红4军军委书记、政治委员。

1931年5月,参加第二次反“围剿”,率红四军参加了富田、白沙、中村、广昌四次重要战斗。8月参加第三次反“围剿”。

1932年3月,根据毛泽东的意见,一军团和五军团的第15军组成东路军,罗荣桓任一军团(兼东路军)政治部主任。

1933年3月,参加第四次反“围剿”。反“围剿”中,以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罗荣桓的名义发出《红一军团官家僚以后政治工作指示》,全面总结了反“围剿”中的政治工作。4月14日,调任江西军区政治部主任,后又调任总政治部任巡视员、动员部长。7月兼任总政治部扩红突击队总队长,为红军的扩充做出了贡献。

1934年1月5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扩大红军突击月总结的决定》,宣布将罗荣桓等扩红突击队领导者列入光荣红版予以表彰。会上,被选为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9月21日,红8军团组成,任该军团政治部主任。10月随部队参加长征。12月13日红8军团因战斗减员而撤销,调任总政治部巡视员。

1935年8月,随中央红军的后卫3军团过草地北上。9月10日到达俄界,任红1军团政治部副主任。

1937年1月,任红军后方政治部主任。5月与林月琴结婚。7月10日任红1军团政治部主任。8月25日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任第115师政训处主任,后改为政治部主任。9月率领第115师政治部、骑兵营、教导大队等单位,在阜平、曲阳、灵寿一带发动群众,创建抗日根据地。

1941年2月1日,罗荣桓等第115师全体将士致电中共中央,就皖南事变问题表示坚决拥护中共中央主张,克服投降内战危机。

1943年3月12日,中央军委任命罗荣桓为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115师政治委员、代师长。

1946年6月16日,中央决定组成新的东北局,林彪为书记,彭真、罗荣桓、陈云为副书记。

1947年7月,领导建设二线兵团,组成了164个独立团共37万多人,对推动东北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

1950年4月,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成立,罗荣桓任主任。9月4日,军委总干部管理部正式成立,他兼任总干部管理部部长。

1954年4月15日,组织领导起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草案)》,经中央军委批准正式颁布实施。6月19日,被中央人民政府第三十二次会议任命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9月27日,被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9月29日被任命为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1955年2月兼任政治学院院长,9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监察委员会书记。9月23日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1956年9月15日,出席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委员会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

1959年4月18日,参加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被选为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继续被任命为国防委员会副主席9月中共中央决定组成新的军委,他任军委委员,分管民兵建设工作。12月14日,任中央军委决定建立民兵工作小组组长。

1961年1月,任总政治部主任。7月18日,军委民兵工作小组扩大为人民武装委员会,他任主任。

1963年12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1岁。   

人物事迹

(一)用“三个过硬”吸引群众来参军

1939年3月,罗荣桓、陈光率八路军第115师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了山东,与山东抗日武装并肩作战,主力部队屡经战斗,减员很大,补充兵员、壮大主力部队就成为当务之急。但要补充兵员,当时面临的主要困难在于鲁西、鲁南地区日伪顽匪势力强大,对群众实行血腥屠杀,老百姓对他们心有余悸,害怕家里有人参军会遭到报复。

10月的一天,在大炉村万家大院里,罗荣桓召集地方和部队干部开会。四十多双眼睛焦急地看着他,希望他有锦囊妙计。罗荣桓沉着地说:“要让群众来参军,我们必须过得硬。一要作风过得硬,对群众要秋毫不犯,消除群众对我们的误解;二要打仗过得硬,要打出我们的气势和声威,让群众认为我们能打仗,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三要组织过得硬,要在地方建立党的组织和群众组织。达到了三个过硬,兵员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会后,罗荣桓从主力部队中抽调100多名干部组成工作团,分赴滕北、邹东、费南、费北四县边界一带农村,深入群众、开展工作。罗荣桓亲自带队到费南临郯发动群众。他率领的工作团帮群众打扫卫生、挑水、劈柴、理发、看病、割麦。同时,工作团走村串户,张贴标语,与群众拉家常,宣传党的主张,宣传八路军的政策,平静的村子里顿时热闹起来。当群众听说罗荣桓是第115师政委,也与工作团成员一样风餐露宿时,不禁感动万分,他们连声赞道:“八路军的领导与日军、伪军的头头那真是天壤之别呀!”自此,各种关于八路军的谣言不攻自破,农民到处请部队到村里开展工作。临(沂)郯(城)苍(山)平原出现了“工农兵学商、一齐来救亡”“兄带弟,儿别娘,父送子,妻送郎,前呼后拥上战场”的可喜局面。仅费南山区,就有近千名青壮年报名参军。

(二)不能强令老百姓收高粱时不砍高粱秆

罗荣桓同志把发扬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看作人民军队性质、宗旨的根本体现。他经常说:“人民群众是领导干部身上的血液,领导干部脱离了群众,生命就要枯竭。”抗日战争时期,他在一次检查工作中,发现某地为便于反“扫荡”中隐蔽部队、疏散群众,强令老百姓收高粱时不准砍高粱秆,否则就要严惩。他立即予以纠正,指出对群众不能搞强迫命令,要把道理讲清楚,使我们的规定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罗荣桓同志对毛泽东同志关于“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的论述感受很深。他认为,人民战争是要靠人民供给和支援才能打赢的,我们应当尽量减轻人民的负担,不浪费一粒粮食,不多用一个民夫、一辆大车、一匹马。在抗日战争最困难的1942年,他发动部队开展生产节约运动,克服由于敌人封锁造成的困难,仅半年多时间,就使根据地人民每人平均减少了10元钱的负担。

(三)得知加盖秘书用房和车库,主动向中央写检讨

罗荣桓同志一生清正廉洁,艰苦朴素,从不搞特殊化,始终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新中国成立后,他一家长期住在一所窄小的房子里,多次拒绝组织上为他改善住房。当他得知管理部门背着他加盖了一间秘书用房和车库时,立即作自我批评,并向中央写了书面检讨。他身居高位,却从不以权谋私,对个人、对家庭的要求极为严格,为阻止家乡亲友来京谋取“好处”,他要求湖南有关领导帮助劝阻来人,并不许他们免费乘车。他经常教育子女:生活上不要搞特殊化,衣服能穿的尽量补一补穿,要处处向工农子弟学习,一点不准特殊。在病危弥留之际,还批评儿子不该在没放假时回来看望自己。临终前,他对子女说:“我没有遗产留给你们,没有什么可以分给你们的。爸爸就留给你们一句话,坚信共产主义这一伟大真理,永远干革命。”

人物评价

毛泽东说,罗荣桓能顾全大局,一向对己严,待人宽,做政治工作就需要这样的干部。罗荣桓的品格,用十句话概括:无私利,不专断,抓大事,敢用人,提得起,看得破,算得到,做得完,撇得开,放得下。

主要著作

《秋收起义与我军初创时期》《学习毛泽东同志的思想》《处在总反攻前夜的山东解放区》《分散性游击战争与对敌政治攻势问题》《继续发扬我军的光荣传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