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红云专题 > 事件聚焦 > 当年延安过大年 > 文献参考

歌曲《南泥湾》诞生记

日期:2019-12-24         文章来源:文艺大杂汇         

5e01696167f56.png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方来好风光,好地方来好风光,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这首由郭兰英领唱,被人们传唱了多年的歌曲《南泥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部全面反映中国革命历史的大型歌舞作品《东方红》34首插曲之一。脍炙人口、享誉全国。

《南泥湾》创作于1943年,是当年“鲁艺秧歌队”为开垦穷山恶岭的南泥湾,三五九旅英雄战士表演的秧歌舞《挑花篮》中的一首插曲。歌曲的创作背景来源于陕甘宁抗日民主根据地南泥湾所发生的生产故事。1941年,由于日本侵略军的疯狂进攻和“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财政经济发生了极为严重的困难。为了战胜困难,坚持抗日战争,1942年底,中共中央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号召解放区军民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开展大生产运动。抗日根据地军民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亲自领导下,开展了以南泥湾为主的大生产运动。经过3年奋战,在缺乏生产资金和生产工具的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把南泥湾变成了“陕北江南”,成为大生产运动的模范。在艰苦奋斗期间,全国各地掀起学习“南泥湾精神”的热潮。在这场生产运动中,作为“生产模范”的第三五九旅更是名震边区。在1943年,延安军民精心筹办了慰问品,并带上文艺节目到南泥湾慰劳第三五九旅全体官兵。准备文艺节目的任务交到了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院秧歌队在负责准备文艺节目时,想着应该排练一个和三五九旅有关联的节目。

5e01697a0865d.png

编创人员经过一番苦思冥想,终于构思出一个名为《挑花篮》的秧歌舞,伴随着插曲在舞台上表演,插曲的名字就叫《南泥湾》。词作任务分到了诗人贺敬之的手中,他结合自己对边区军民大生产运动特别是三五九旅垦荒南泥湾的深刻认识和体会,充分酝酿、一气呵成写出了歌词。再由马可采用陕北民歌的调式,为词谱曲。词曲谱写完成后,经过一番挑选由郭兰英演唱。一时间,这首《南泥湾》迅速在边区走红,并传遍全国。

5e01699b6870e.png

1964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心、指导安排下,一部歌颂中国革命斗争历史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创作出来。在这部集中3000多名艺术家,专业、业余演员参加的大歌舞中,周总理亲自点名由郭兰英领唱的《南泥湾》加入其中。在这次演唱中,郭兰英带着总理和人民的信任、期待,对这首歌曲进行了细致的加工、处理,充分发挥了民间秧歌载歌载舞的特点,成功地进行了表演。这首《南泥湾》也二度走红,成为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名曲。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