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红云专题 > 机构寻踪 > 《解放日报》 > 名家解析
从《解放日报》“征稿启事”看延安时期

文艺政策的调整与文艺创作活动的嬗变

日期:2019-12-26         文章来源:艺术手册         

《解放日报》是延安时期中共中央的机关报,1941年5月16日创刊,1947年3月27日停刊。《解放日报》作为党的机关报,它的征稿启事体现着党的文艺政策的动向,不仅对作家的创作活动起着指导作用,而且对读者的阅读心理和学习兴趣也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尤其是在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这种影响更为持久和深远。《解放日报》栏目众多,有《文艺》《敌情》《中国妇女》《青年之页》《军事》《卫生》等,不同栏目都有自己的征稿启事,和文艺联系最紧密的是《文艺》栏目,本文讲的征稿启事以《文艺》栏目为主,也论及与文艺活动相关的其他栏目。

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前的征稿启事

1941年5月17日,中央宣传部、编审委员会在《解放日报》第二版刊登了一则征稿启事:“本报竭诚欢迎一切政论,译者,文艺作品,诗歌,短篇小说……等等之稿件,一经揭载,当奉薄酬。”由这则启事,不难看出此时党对文艺的政策是相当宽松、自由的,文艺作品题材宽泛,内容没有明确限定,所投稿件一旦被录用,还会给作者支付报酬,这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和激发着作家们的创作热情。

1941年5月22日,中央宣传部、编审委员会在《解放日报》第四版又刊登了一则征稿启事:“为扩大宣传开展学习提高一般干部政治文化水平起见,需要出版大批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故特公开征求上述各方面之中级读物著述稿件。……本稿一经采用,稿费从优。”可以看出,在文艺座谈会之前,党把文艺工作的重点主要放在干部或知识分子上面,因此,比较青睐有一定学术性的稿件,正如这则征稿启事所说的“中级读物”,并没有顾及一般民众的需求。并且,在这则征稿启事中,报酬也由“薄酬”变为“稿酬从优”,通过稿费支付标准的变化,也可看出,党对通过宣传、学习提高干部政治文化水平的重视。

1941年9月16日,《解放日报》第四版《文艺》栏目第一期的征稿启事这样写道:“我们欢迎文艺上各种形式的作品,不过希望以短小精悍,二三千字为宜,稍长之小说稿也可。但诗歌只能刊载最多一百三十行,更长则不适合了。万望只写一面,依格誊写。周围与行间都多留空白。”从中可以读出以下信息:首先,作品题材没有限制,也没有对作品内容提出要求,说明党对文艺奉行宽松与自由的政策,创作者可以发挥自己特长,书写自己感兴趣的题材和内容;其次,对作品字数有所限制,但并不是绝对的限制,从中也可以看出编辑对创作者的尊重;最后,特别对诗歌在行数和格式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可以看出,这一时期诗歌创作比较繁荣,影响也比较大,所以要求较高。

除了9月16日的这则征稿启事,《文艺》栏目在9月19日、9月20日、10月2日这几期上,刊登了基本相同的启事:“来稿请写明解放日报《文艺》编辑收,勿写私人名义,以免延误!”《解放日报》的版面是很珍贵的,但编者却不厌其烦,连续发出几乎相同的三则启事,足可看出其重要性。这三则启事的对象是投稿者,从中可以读出两点信息:一是当时许多投稿者在寄稿时,写的可能是编辑个人的名字,说明投稿者与编辑较为熟悉,作者与编辑私人关系较好;二是《解放日报》专门登出这样的启事,可以看出《文艺》栏目的公正、公平与公开性,防止用稿的随意性,杜绝用稿的人情化,也可以从侧面看出党对文艺导向作用的重视,即作者是代表时代发声,而不是为个人发声,不是单纯的私人文化活动。

1941年11月28日《解放日报》第四版上,《文艺》编辑室刊登了一则启事:“本刊因篇幅关系,七千字以上小说、散文,八十行以上的诗,不便容纳。”这则启事与9月16日征稿启事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对小说字数和诗歌行数的要求上。诗歌的行数由原来最多130行降到了现在的最多80行,而且特别强调原因是“本刊因篇幅关系”。从中可以看出,由于党对文艺工作的重视与鼓励,这一时期文艺活动逐渐繁荣,文学作品大量涌现,有限的篇幅已经难以满足广大作者刊登文艺作品的要求。

除此之外,《文艺》栏目也经常与读者互动,虚心听取和接受读者的意见,集思广益。比如在1941年10月27日刊登的“本栏征求读者意见”中,提出了五个问题:“一、你最喜欢我们登过的哪几篇文章?为什么?……五、你对本栏的编排有什么意见?”从中可以看出,《文艺》编辑室善于聆听、汲取读者意见,也从侧面反映了党在这一时期宽松、自由的文艺政策及边区和谐的文化氛围。

从这些征稿启事可以看出,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前,“延安文学”和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所形成的文学观念和格局是相似的,党对文艺创作的内容、形式并没有太多要求,正如卢燕娟所说:“1942年以前的延安文艺创作,基本延续了五四启蒙知识分子的文艺腔。”1

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的征稿启事

随着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文艺》栏目征稿启事的内容等发生了一些明显变化。1942年5月31日《解放日报》第四版刊登了一则征稿启事,内容是:“(一)文艺栏欢迎下列稿件:1.反映战争,反映边区生活,有积极性内容的速写,报告,诗歌,小说,漫画,木刻,短剧等作品。2.文艺的论文,书评,作品评介,读书杂记以及关于文化思想的有斗争性的杂文等。(二)字数最好不超过三千。(三)来稿除声明者外,编者均有删改权……”这则征稿启事与文艺座谈会之前有了很大不同。第一,文艺座谈会前,征稿启事较为简短;文艺座谈会后,征稿启事字数较多,对征稿的要求和规定也随之增多。第二,文艺座谈会前,文学创作的氛围相对宽松,征稿启事对作品内容和题材没有明确要求,创作者可以依据个人喜好创作,而且《文艺》栏目的编辑和投稿者也较多注意作品的审美性;文艺座谈会后,征稿启事开始注重文学作品的时代性,要求反映边区生活与战争,鼓励、欢迎漫画、木刻、短剧、速写、报告等和人民群众现实生活联系更为紧密的文艺形式,创作风格鼓励大众化倾向,作品内容也更富战斗性。考虑到文艺受众主要是工农兵群众,因此作品更为通俗化。在文艺座谈会以后,《解放日报》刊登了很多漫画,这些漫画简明、形象,即使不识字的读者也可一目了然。第三,这则征稿启事与文艺座谈会之前征稿启事的最显著区别是申明《文艺》栏目对所投稿件有删改权。不难看出,党对文艺的政治性要求有所加强,凡是不符合当时政治方向与战争环境的文艺作品,一般是很难发表在《解放日报》上的,如果作者所投稿件与《文艺》栏目的要求不符,编辑有权对其进行删改,直到符合要求为止。

1942年6月13日、6月22日、7月12日、8月16日和8月29日第四版上,《文艺》栏目又刊登了与5月31日相同的征稿启事,由此可见《文艺》栏目对征稿要求的重视。值得注意的是,在1942年10月3日刊登的一则征稿启事中,大部分要求和之前的征稿启事相似,但其中有两条值得留意:一是“欢迎”“工农士兵的写作及一切通俗启蒙性质的著述”,二是要求“来稿请注意通俗、简短”。这里特别强调创作和来稿要通俗,要和大众相联系,正如1943年12月25日《解放日报》副刊刊登的一则启事中所写的:“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规定了党的文艺政策,指出了文艺要和广大工农兵群众结合,要和实际结合。……在贯彻毛主席所指出的方针运动中,你们是担负着一部分责任的,你们的活动对于新文艺的发展,是会有所贡献的。”从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不仅《文艺》栏目要遵循这一方针,整个边区都需遵循这一方针。

严峻的战争环境和工农兵自身的文化素质也需要文艺工作者创作的作品具有文本通俗、文体多样的特点。这反映出党在文艺工作上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作风。当时,工农兵群众基本上是文盲或半文盲,只有发展多种文艺形式,尤其是通俗文艺形式,读者才愿意看,才能看得进去,文艺才能起到启发民智,更好地为抗战服务的作用。从当时《解放日报》刊登的一些民间艺人的介绍文章也可以看出党对文艺,特别是民间文艺的重视。

文艺座谈会以后,整个边区都在学习《讲话》,学习党章。1946年7月11日《解放日报》副刊部刊登了一则启事征集文章,帮助边区各机关学习党章,对征稿的具体要求是:“一、介绍学习经验、个人心得或反省,或提出问题,但不要空论及一般性的东西,务须实际,与个人工作生活有关系。”从中可以看出,党要求作者创作的作品或《解放日报》刊登的文章,必须要贴近实际,杜绝空谈,而且鼓励大家去创作有实际意义的作品。另外,延安文艺编委会也分别在《解放日报》的1946年9月2日、9月3日和9月8日刊登了“延安文艺”征稿:“一、我们欢迎戏剧、秧歌、说书、唱本、诗歌……等各种形式的文艺稿件。……五、来稿编辑有权增删,如不愿意,请预先声明。……”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党欢迎形式多样的文艺作品,对文艺创作的内容也有了具体要求。1946年9月3日,延安文艺编委会在《解放日报》上刊登《延安文艺需要什么稿子?》,详细阐明了对文艺创作的要求,其具体内容是:“《延安文艺》,是我们大众的一个文艺月刊。大众写,大众看,(不会看的,可以听)……最需要写的,第一就是延安,陕甘宁边区的人民生活。写人民的生产,政权,武装。……第二,……欢迎把运动的各方面写出来。主要的当然是写文艺活动情况,写心得,写实际经验……”可以看出,这时文艺创作主体、形式、内容和受众都倾向于大众。在这一点上,上述征稿启事和党的文艺政策是一致的。

征稿启事与延安时期的文艺创作

《解放日报》上的征稿启事可以说是党在延安时期文艺政策调整的晴雨表,反映出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于知识分子与文艺的不同态度,也影响到延安文艺的整体面貌与风格。

第一,征稿启事与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前的文艺创作状况。

1930年代末,大批知识分子历尽险阻,来到让他们心驰神往的革命圣地延安,他们的到来为边区文艺发展带来了新鲜血液,党和人民也需要他们创作文艺作品活跃边区文化生活。从《解放日报》的征稿启事中,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党对知识分子在文艺上的宽松政策,比如,1941年9月份的征稿启事就声言“欢迎文艺上各种形式的作品,不过希望以短小精悍,二三千字为宜,稍长之小说稿也可”。从这则启事可以看出,党鼓励和支持文艺创作者大胆创作,极少限制。

1941年5月17日《解放日报》第二版上刊登的本报启事声明:“本报竭诚欢迎一切政论,译者,文艺作品,诗歌,短篇小说……等等之稿件,一经揭载,当奉薄酬。”这则启事中的“一切”二字,很好地体现出了当时党对文艺的宽松政策和文艺的创作状况,既可以有浪漫抒情的作品,也可以有批判现实的作品。“整风”运动前,边区出现大量批判现实的文艺作品便是很好的印证。《解放日报》在1942年3月9日刊登了丁玲的杂文《三八节有感》,3月11日刊登了艾青的《了解作家,尊重作家——为〈文艺〉百期纪念而写》,3月13日刊登了王实味的《野百合花》等。细读这些作品,可以发现所用语言有着和五四时期一样的文艺腔,启蒙意识极强,可以说,这些作品延续的是新文学的传统。还有,严文井的《一个钉子》2,描写两位知识分子同事,为墙壁上的一颗钉子而上纲上线,引发人们对知识分子生活立场、态度与气量的思考。马加的《间隔》3,描写支队长动用组织力量,强行向知识分子杨芬提婚的事件,揭露延安时期男女两性在婚姻问题上的不平等。丁玲的《在医院中时》4,对党的干部不懂业务却担任领导职务多有不满。

这些文学家根据自己对延安日常生活的观察与理解,按照自己的旨趣,创作了一些批判边区不合理现象的文艺作品,但大多停留在文人化创作的层面上,在作品的大众化、通俗化方面做的并不够。

第二,征稿启事与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的文艺创作状况。

《解放日报》在1942年10月3日的一则本版征稿启事中写道:“一、本版为综合性副刊,欢迎下列稿件:①速写、报告……③工农士兵的写作及一切通俗启蒙性质的著述。二、来稿请注意通俗、简短……”5这是文艺座谈会后的一则征稿启事,可以看出,征稿启事对作家创作的内容、体裁、语言和对象等要求都发生了变化。延安文艺座谈会提出了文艺“如何为群众”的问题,强调的就是作家如何与人民群众结合的问题。残酷的战时环境不容许作家的创作仅仅局限于自己的狭小天地,也不容许他们对边区生活过多地批评与嘲讽,而是要发挥文艺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的正面作用,为政治服务,为广大革命群众服务。因此,文艺座谈会后,党对知识分子及其创作活动有了新的要求与限制。丁玲的《三八节有感》、王实味的《野百合花》等作品,在这一时期都受到了批判。从丁玲等人后来作品风格的变化,也可以看出他们思想的变化。

文艺座谈会以后,作家不仅要深入群众,向群众学习,还要帮助群众提高文化素养。《解放日报》1942年11月16日刊登的冠军的《工人们在改进学习》一文中就提到:“随着提倡工农同志写文章的运动,对于我们工厂里工人同志的文化学习,有加以注意和帮助的必要。”6党在这一时期也鼓励和支持普通群众加入到学写文章的活动,这对于提高广大工农的文化素质是大有裨益的。

这一时期,《解放日报》的征稿启事提倡的主要是形式多样、通俗易懂、内容具有时代性并和工农兵生活密切结合的作品。这些要求与倾向,对延安时期的文艺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从形式看,这一时期文艺体裁多种多样,有小说、戏剧、通讯、诗歌等,而且每一种形式还可以细分,比如,诗歌又有街头诗、传单诗等;戏剧又有街头剧、秧歌剧、新歌剧等。尽管形式多样,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和时代密切结合,和工农兵生活密切联系。不管是小说,还是诗歌、戏剧,战斗性和鼓动性都很强,紧密配合着抗战的需要。作家逐渐走出过去的狭小天地,广泛接触社会,走进人民群众的生活与心灵,作家的情感状态、创作理念等也随之有了新的变化。他们开始以文艺“工作者”自居,自觉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务求使自己创作的作品通俗易懂,符合群众的阅读习惯和审美情趣。

征稿启事的另一个影响在于,由于它的公平、公正、公开性,不仅职业作家可以向《解放日报》投稿,只要符合征稿要求,任何人创作的作品都有可能被选用。因此,它激发了更多人的创作积极性,为延安时期的文学创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而且也带动了普通读者的创作,提高了工农兵的文化素质。比如,1944年12月31日,《解放日报》刊登了一位叫陈玉珂的读者的文章《我怎样投稿》,讲述了其投稿的原因、过程、结果及经验:“我这两篇文章都是编辑同志修改后才发表的。看完后,我想:文化水平低的人,也能写文章啊!……我得到的是鼓励和帮助。”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文艺》栏目编辑认真对待投稿者的文章,包括提出修改意见,或进行写作上的指导。其结果就是,不只是知识分子才能进行文学创作,任何人都可以进行文学创作,甚至可以公开发表作品。

从《解放日报》刊登的一些文章中,也可以看出党对文艺及宣传工作认真尽责,并善于听取和吸收群众意见,时刻与群众保持密切联系。《解放日报》1946年5月16日第四版刊登的刘漠冰的《本报创办五周年访读者》,不仅指出《解放日报》是“工作的指南针、给了很多的帮助和启发、推动工作生产”等有益的一面,也通过读者之口道出了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边区工会高凤山同志说:有系统的介绍边区工业的成长过程及工人运动的情况还很差……希望以后要改进。”这也是通过报纸反映党善于听取群众意见的范例。

文艺座谈会后,由于党根据现实环境调整了文艺政策,使这一时期的文艺活动呈现出较为繁荣的景象。一些能够被大部分读者读懂并深受群众喜爱的作品竞相出现。比如,丁玲的《十八个》7、均伦的《村姑》8、刘白羽的《人民在战斗着》9、公木的《风箱谣》10等,这些作品不论在语言上还是内容上,都做到了大众化、通俗化,用人民群众的语言讲他们自己的故事,反映了作家深入生活,善于向群众学习的良好作风。

结语

《解放日报》上刊登征稿启事,就是要鼓动更多的人参与到边区的文化事业中来,努力发挥文艺的政治与战斗作用。《解放日报》上的征稿启事虽然数量不多,篇幅也比较短小,却能够看出党对于文艺事业的重视以及对如何做好文艺工作的探索,这些探索也取得了较好成效。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很多文艺家放下身段,深入群众火热的生活之中,学习方言土语,学习民间通俗文艺,知识分子由文艺家变为党的文艺工作者,作品风格由文人化、欧化向大众化、通俗化转变,大量立足本土、扎根生活、形式活泼的秧歌剧、街头剧、歌剧、小说、陕北说书、秦腔、陕北民歌、信天游不断涌现,把延安文艺运动推向新的阶段。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